《感遇(其三)》閱讀答案
感遇(其三)
陳子昂
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
黃沙幕南起,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
【注】1、丁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2)堠:指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1.詩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賞析。(5分)
2.詩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這四句詩描寫了險峻的亭堠、慘死的士兵、漫天的黃沙以及西垂的落日等(3分)營造了一種陰沉、凄涼的意境。(2分)
2.詩歌后四句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詩人先回憶了漢朝三十萬軍隊在抗擊匈奴的戰斗的慘烈的往事,然后實寫當朝因抗擊少數民族而慘死的士兵尸骸,(3分)聯想到其遺孤無人關心,譴責當政者不吊死問生的冷酷,體現了詩人對廣大兵民的同情。(3分)
二
(1)請簡析這首唐詩五、六兩句的作用。(4分)
(2)請賞析后兩句“但見”與“誰憐”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五、六兩句描繪了一幅陰沉凄涼的景象:狂風卷起黃沙,漫天飛揚,夕陽西墜,慘淡無光。(2分)渲染了古戰場的悲涼氣氛,表達了詩人對古今在塞外為國捐軀的士兵的無限感傷。(2分)
(2)“但見”與“誰憐”,所寫內容一實一虛,對比鮮明,〔2分)譴責了當政者既不吊慰死者又不撫恤生者的冷酷無情,表達了對戍邊將士及遺孤的同情。(2分)
簡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邊地荒涼悲慘的景象,抨擊了邊備空虛、將帥無能,喪師辱國,以及塞上遺孤得不到體恤等弊政,表達了自己對廣大兵民的同情。
陳子昂
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
黃沙幕南起,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
【注】1、丁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2)堠:指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
1.詩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賞析。(5分)
2.詩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這四句詩描寫了險峻的亭堠、慘死的士兵、漫天的黃沙以及西垂的落日等(3分)營造了一種陰沉、凄涼的意境。(2分)
2.詩歌后四句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詩人先回憶了漢朝三十萬軍隊在抗擊匈奴的戰斗的慘烈的往事,然后實寫當朝因抗擊少數民族而慘死的士兵尸骸,(3分)聯想到其遺孤無人關心,譴責當政者不吊死問生的冷酷,體現了詩人對廣大兵民的同情。(3分)
二
(1)請簡析這首唐詩五、六兩句的作用。(4分)
(2)請賞析后兩句“但見”與“誰憐”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五、六兩句描繪了一幅陰沉凄涼的景象:狂風卷起黃沙,漫天飛揚,夕陽西墜,慘淡無光。(2分)渲染了古戰場的悲涼氣氛,表達了詩人對古今在塞外為國捐軀的士兵的無限感傷。(2分)
(2)“但見”與“誰憐”,所寫內容一實一虛,對比鮮明,〔2分)譴責了當政者既不吊慰死者又不撫恤生者的冷酷無情,表達了對戍邊將士及遺孤的同情。(2分)
簡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邊地荒涼悲慘的景象,抨擊了邊備空虛、將帥無能,喪師辱國,以及塞上遺孤得不到體恤等弊政,表達了自己對廣大兵民的同情。
* 感遇(其三)陳子昂蒼蒼丁零塞,今古緬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黃沙幕南起,白日隱西隅。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注】1、丁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2)堠:指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1.詩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營造了怎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