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鐘山即事》《游鐘山》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鐘山即事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游鐘山
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注:這兩首詩是王安石在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的所見所感。
(1)在第一首詩的詩眼是“幽”,試做分析。(2分)
答:通過流水無聲,花草搖曳,青山一鳥不鳴寫出環境的幽靜(1分);通過在茅檐下獨坐表現出詩人內心的幽靜(1分)。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兩首詩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不同。(6分)
答:第一首詩以環境的幽靜襯托心境的幽靜,(1分)流露出詩人寧靜、閑適、淡泊的心境。(1分)然而細細品味則不難體會出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1分)
第二首詩中山是詩人人格化的象征。(1分)變法失敗后,出處進退雖然不同,自己的理想情操沒有改變。這種獨立不移的精神寄托在詩人對山的喜愛中。(1分)“山花落盡”和“山水空流”也暗含了對保守派得勢的不屑。(1分)
(3)請賞析“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的“繞”或“弄”字。(2分)
答:“繞”字寫出了澗水在竹林間靜靜流淌的情態,表達了作者對鐘山美景流連喜愛之情。“弄”字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竹林西邊草地上,花草隨風頻頻舞動,款款弄姿的情態。表達了作者對鐘山美景流連喜愛之情。(注意,選擇其中的一個字賞析。)
附賞析:
《鐘山即事》這首詩表達的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的所見所感。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山林呢?連一聲鳥叫都沒有,那山林深處究竟有多幽靜就可想而知了,何況還特意在“幽”前邊著了一個“更”字呢?作品看似表露詩人心中的一種閑適自得,然而細細品味則不難體會出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令人讀來身生戰栗,心生恐慌。
這首《游鐘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談到,但確實是非常優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來加以賞析,可以達到“奇文共欣賞”的目的。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山”字出現了八次,一個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現得如此頻繁,在整個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很罕見的。可以說,王安石正是借助于這個“山”的反復運用,不僅達到了回環反復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內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蘊。
詩的一到四句構成了一個邏輯關系,即因為“終于看山不厭山”,所以才有“買山終待老山間”的想法與舉動;又因為“買山終待老山間”,可以更認真細致地看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的結果。盡管無處不寫到山,但在這一邏輯關系中,作者始終是作品所要表現的重點。而在對作者思想感情及人生境界的表現上,“山”字起著特殊的作用。
詩中的山有兩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華麗的山。“終日看山不厭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兩不厭山,唯有敬亭山”的詩意。既然終日看都不厭煩,那么由此可見鐘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買山的行為來說明鐘山的魅力,而“終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這種魅力。在這種情況下,山還只是一個具有特殊魅力的審美客體,詩人所看到的山還只是它的表層,吸引詩人的是山上的花這樣的表面的東西。第二座是詩的最后兩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進入了悠閑自在境界的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還依然還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經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華的山了,豪華落盡見真醇,皮毛落盡,精神獨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了所有的浮躁與華美,進入了神完氣足,閑靜自在的境界。這就更使詩人留連忘返了。
這首詩表現上看來是在寫山,但實際上卻是在寫人,甚至可能寫的就是詩人自己。早年的詩人,意氣風華,投身政治,銳意改革,在別人看來是多么輝煌榮耀。改革失敗后,詩人隱居南京,多與鐘山為伴,輝煌不再,榮耀不存,沒有了從前的銳氣,也就沒有了從前的浮躁。這山多像詩人自己!當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詩人自己,但是,它絕對表現了詩人的某種具有象征性的心路歷程。在表面的寫山過程中,暗含著極為深刻的寓意。這使這首詩品味起來像寓言,又像偈語。
詩中連用了八個“山”字,顯然不是隨意的行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個“山”字在詩中形成了回環反復之美,而且對稱中有錯落,更有特殊的韻味。八個“山”字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兩個“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別出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沒有一個的位置相同,這就說明這兩句是以錯落為主,主要想造成一種形式上的變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卻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對稱,表現出了一種形式上的對稱之美。這樣,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區別,有所變化。所以,這首詩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可以說是極為出色的。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游鐘山
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注:這兩首詩是王安石在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的所見所感。
(1)在第一首詩的詩眼是“幽”,試做分析。(2分)
答:通過流水無聲,花草搖曳,青山一鳥不鳴寫出環境的幽靜(1分);通過在茅檐下獨坐表現出詩人內心的幽靜(1分)。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兩首詩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不同。(6分)
答:第一首詩以環境的幽靜襯托心境的幽靜,(1分)流露出詩人寧靜、閑適、淡泊的心境。(1分)然而細細品味則不難體會出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1分)
第二首詩中山是詩人人格化的象征。(1分)變法失敗后,出處進退雖然不同,自己的理想情操沒有改變。這種獨立不移的精神寄托在詩人對山的喜愛中。(1分)“山花落盡”和“山水空流”也暗含了對保守派得勢的不屑。(1分)
(3)請賞析“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的“繞”或“弄”字。(2分)
答:“繞”字寫出了澗水在竹林間靜靜流淌的情態,表達了作者對鐘山美景流連喜愛之情。“弄”字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竹林西邊草地上,花草隨風頻頻舞動,款款弄姿的情態。表達了作者對鐘山美景流連喜愛之情。(注意,選擇其中的一個字賞析。)
附賞析:
《鐘山即事》這首詩表達的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的所見所感。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山林呢?連一聲鳥叫都沒有,那山林深處究竟有多幽靜就可想而知了,何況還特意在“幽”前邊著了一個“更”字呢?作品看似表露詩人心中的一種閑適自得,然而細細品味則不難體會出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孤獨、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令人讀來身生戰栗,心生恐慌。
這首《游鐘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談到,但確實是非常優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來加以賞析,可以達到“奇文共欣賞”的目的。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山”字出現了八次,一個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現得如此頻繁,在整個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很罕見的。可以說,王安石正是借助于這個“山”的反復運用,不僅達到了回環反復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內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蘊。
詩的一到四句構成了一個邏輯關系,即因為“終于看山不厭山”,所以才有“買山終待老山間”的想法與舉動;又因為“買山終待老山間”,可以更認真細致地看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的結果。盡管無處不寫到山,但在這一邏輯關系中,作者始終是作品所要表現的重點。而在對作者思想感情及人生境界的表現上,“山”字起著特殊的作用。
詩中的山有兩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華麗的山。“終日看山不厭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兩不厭山,唯有敬亭山”的詩意。既然終日看都不厭煩,那么由此可見鐘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買山的行為來說明鐘山的魅力,而“終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這種魅力。在這種情況下,山還只是一個具有特殊魅力的審美客體,詩人所看到的山還只是它的表層,吸引詩人的是山上的花這樣的表面的東西。第二座是詩的最后兩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進入了悠閑自在境界的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還依然還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經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華的山了,豪華落盡見真醇,皮毛落盡,精神獨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了所有的浮躁與華美,進入了神完氣足,閑靜自在的境界。這就更使詩人留連忘返了。
這首詩表現上看來是在寫山,但實際上卻是在寫人,甚至可能寫的就是詩人自己。早年的詩人,意氣風華,投身政治,銳意改革,在別人看來是多么輝煌榮耀。改革失敗后,詩人隱居南京,多與鐘山為伴,輝煌不再,榮耀不存,沒有了從前的銳氣,也就沒有了從前的浮躁。這山多像詩人自己!當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詩人自己,但是,它絕對表現了詩人的某種具有象征性的心路歷程。在表面的寫山過程中,暗含著極為深刻的寓意。這使這首詩品味起來像寓言,又像偈語。
詩中連用了八個“山”字,顯然不是隨意的行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個“山”字在詩中形成了回環反復之美,而且對稱中有錯落,更有特殊的韻味。八個“山”字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兩個“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別出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沒有一個的位置相同,這就說明這兩句是以錯落為主,主要想造成一種形式上的變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卻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對稱,表現出了一種形式上的對稱之美。這樣,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區別,有所變化。所以,這首詩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可以說是極為出色的。
* 鐘山即事王安石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游鐘山王安石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注:這兩首詩是王安石在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的所見所感。(1)在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