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顏色的詩句整理
帶有顏色的詩句整理
篇一:帶有表示顏色詞語的古詩句
帶有表示顏色詞語的古詩句。
1、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__于二月花。 (紅)
2、 日照香爐生__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紫)
3、 兒童急走追__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黃)
4、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亂入船。
5、 騮馬新跨__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6、 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__絲絳。
7、 兩個黃鸝鳴__柳,一行 鷺上青天。
8、 春風又__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9、 江碧鳥逾白,山__花欲燃。
10、日暮__山遠,天寒 屋貧。
11、 毛浮 水, 掌撥清波。
12、日出江花 勝火,春來江水 如。
13、小時不識月,呼作 玉盤。
14、 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5、 日依山盡, 河入海流。
16、 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17、接天連葉無窮 ,映日荷花別樣 。
18、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 柳色新。
19、返景入深林,復照 苔上。
20、千里 云 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黑、白) (白) (碧、綠) (翠、白) (綠) (青) (蒼、白) (紅、綠) (白) (白) (白、黃) (黃) (碧、紅) (青青) (青) (黃、白) (白、綠、紅)
21、天門中斷楚江開, 水東流至此回。 (碧)
22、常恐秋節至,昆 華葉衰。 (黃)
23、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 在人間。 (白)
24、遙望洞庭山水色, 銀盤里一 螺。 (白、青)
25、平明尋 羽,沒在石棱中。 (白)
26、 箬笠, 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7、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 杏出墻來。
28、咬定 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29、等閑識得東風面,萬 千 總是春。
30、 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1、 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3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 鸝深樹鳴。
33、千里鶯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風。
34、山外 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35、曉看 濕處,花重錦官城。
36、萬丈 泉落,迢迢半 氛。
37、宿昔 云志,蹉跎 發年。
38、 樹村邊合, 山郭外斜。
39、大漠風塵日色落, 旗半卷出轅門。
40、弄篙莫濺水,畏濕 蓮衣。
41、荊溪 石出,天寒 葉稀。
42、桃 復含宿雨,柳 更帶春煙。 (紅) (青) (紫、紅) (黃) (白) (黃) (綠、紅) (青) (紅) (紅、紫) (青、白) (綠、青) (紅) (紅) (白、紅) (紅、綠) (青、綠)
44、 山橫北郭, 水繞東城。 (青、白)
45、客路 山外,行舟 水前。 (青、綠)
46、一樹寒梅 玉條,迥臨春路傍溪橋。 (白)
47、糝徑楊花鋪 氈,點溪荷花疊 錢。 (白、青)
48、桃花一蔟開無主,可愛深 愛淺
帶有表示顏色詞語的古詩句2
49、 日放歌須縱酒, 春作伴好還鄉。
50、江 鳥逾 ,山 花欲燃。
51、三春 雪歸 冢,萬里 河繞 山。
52、月 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53、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 斗芳菲。
54、漠漠輕陰晚自開, 天 日映樓臺。
55、楊柳 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56、 陌 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57、惆悵階前 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58、最愛湖東行不足, 楊陰里 沙堤。
59、荷蓑出林唇雨細,蘆管臥吹莎草 。
60、鳥下 蕪秦苑夕,蟬鳴 葉漢宮秋。
61、 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62、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 時。
63、 發不知勤學早, 首方悔讀書遲。 (白、青) (白、青、黃、黑) (黑) (紅紫) (青、白) (青青) (紫、紅) (紅) (綠、百) (綠) (綠、黃) (綠) (橙黃橘綠) (黑、白) (碧、白、青)
64、花開 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紅)
65、 滿山原 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綠、白)
66、莫怨春歸早,花余幾點 。 (紅)
67、一水護田將 繞,兩山排闥送 來。 (綠、青)
68、梅子 杏子肥,麥花 菜花稀。(金黃、雪白)
69、 樹連村暗, 花入陌稀
70、 雪猶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飛花。
(綠、黃) (白)
篇二:帶有顏色的詩句
帶有顏色的詩句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杜牧《悵詩》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夜月》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有約》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盧僎《歲晚還交臺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陸游《初夏絕句》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丘為《題農父廬舍》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劉昚虛《闕題》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張籍《春別曲》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王安石《初夏即事》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絕句》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王涯《春游曲》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玉樓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宋蘇軾《贈劉景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唐白居易《暮江吟》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李白《古風》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杜甫《春運》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山園小梅》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楊巨源《城東早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帶有顏色的詩句
篇三:詩詞中帶有顏色的集合
古詩詞中的色彩美
①“詩中有畫”,詩歌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觀地再現色彩,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寫表情達意,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體驗,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畫卷。
②許多詩人寫詩在運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復色搭配之莢。用色時,或組合,或對比,方法多樣。
③詩人通過多種色彩的組合給詩歌帶來了濃郁的畫意。“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這里,明麗的色彩組合,繪出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
④詩人愛用鮮明的色彩對比,來增加感情的濃度。白居易回憶江南春色之莢:“日出江花紅勝火,春采江水綠如藍。”楊萬里贊美西湖荷花風韻:“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佳句都是用鮮明的對比色,使畫面顯得十分絢麗,使情感表現得明朗而熱烈。這種“著色的情感”,具有繪畫的鮮明性和直觀感,增強了詩歌意境的感染力,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⑤詩人還善用色彩的暗地對比,初看似不覺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畫意莢。杜甫的“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都是先用大塊黑色,用暗色調作底色,又用亮光點染,色調明暗差別很大,構成一幅色調分明的畫面。
⑥詩人用色有時還不局限于一句一聯,所寫詩詞全篇用色,色彩更加豐富,詩的境界更為開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開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潔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烏云沉沉的天空、紛紛揚揚的白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在一片銀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弗1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配上,是那么美麗而又和諧,真是“獨樹一幟”。全詩展現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邊塞圖景。 .
⑦有時詩人不用復色搭配,而是追求單一色調深淺濃淡的變化之莢。這樣也能浸潤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黃深黃相互對襯,蝴蝶和花融為一體,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
⑧還有的詩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詞語,各種景物巧妙組合,形成色調之莢。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蒼天、草原、牛羊,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構成了一幅蒼茫的畫面。
⑨詩歌中的色彩飽蘸著感情,在詩人筆下可以產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經超越了客觀的寫景效果,而成為獨特的抒情手段。從色彩莢的角度來欣賞詩歌,我們對詩
歌的莢便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古詩詞中的色彩美(佑 伉)(2009-05-04 19:44:05)標簽:復習 高考 教育 訓練 語文 閱讀 指導 雜談 分類:詩聯鑒品廊
詩歌是用富有節奏和韻律的高度概括的語言,來表現生活,抒發情感的。要抒發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定的意境,這就要求詩也要講究色彩的運用、顏色的對照、光線的變化。給讀者造成強烈的色彩感,形成色調鮮明的意境美。
自古以來,詩歌就有用色彩描寫塑造意象,表達感情的傳統。《詩經》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何草不黃”等句子。唐詩用色彩營造意境,表情達意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李白“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從這些句子中不難看出“詩中畫”主要借助于色彩詞匯的靈活運用和巧妙搭配。那么一般出現在詩里的顏色詞匯都有哪些呢?
從大量詩詞中我們發現,出現在詩詞里的顏色詞匯主要有:紅、綠、黃、白、黑、紫、金、銀等,而“紅”又可用與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絳、赤等換用,“綠”也可用翠、青、碧來代替。還可在這些顏色詞前加上表示深淺、明暗、新舊等的形容詞。如新綠、暗紅、殘紅等。此外,詩中還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詞,雖不具體指某一種顏色,卻概括性極強。構成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藝術境界。那么,這些詞匯又是如何塑造形象、烘托意境的呢?
我們知道,運用于文學藝術中的色彩已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界色彩,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感情的形象即意象,它往往由表示色彩的詞語和表示富有色彩的事物的詞組成,如“紅花”、“碧波”等。秦觀在《如夢令》“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中連用兩組色彩,黃嘴啄紅花,黑尾點綠波,色彩分明,搭配和諧,不僅在直觀上引起讀者對色彩的聯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動形象地展現如畫春光,表達作者歡快的心情。從這首詞中我們也可看出詞人用色很注意搭配。使它們彼此烘托,互相映襯,這也是許多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如杜甫“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都是先用大塊黑色,用暗調作底色,又用亮光點染。色調明暗差別很大,構成一幅色調鮮明的畫面,給人藝術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對比,古詩詞中常常有紅(暖)綠(冷)兩色的映襯,如“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歐陽修《樂亭游春》)、“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等。這些作者或以“紅”襯“綠”,使“綠”更為突出;或以“綠”托“紅”,使紅更加耀眼;或紅綠互相映襯,形象鮮明,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有的詩人用同一色調,但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融淡黃入深黃,蝴蝶和花渾然一體。 也有詩人所寫詩詞全篇用色,勾畫背景,使詩的境界更為廣闊,色調更加鮮明。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一開始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落在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一幅春景圖。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愁云慘淡的天空。紛紛揚揚的飛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紛紛暮雪下轅
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在一片銀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別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配上,是那么和諧而又美麗,真是獨樹一幟。全詩展現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塞外圖景。
還有的詩只寫景物,不用顏色詞,但由于各種景物巧妙組合,在總體上形成某種色調。因而也具有較強的色彩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清泉”、“石上”的形態、色澤易于讓人產生聯想:皎潔的月光靜靜地瀉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水漫過磐石淙淙地流著??一幅淡雅朦朧的山水畫盡在眼前。再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蒼天、草原、牛羊,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構成一種蒼茫的畫面。畫出了廣闊無垠的草原形象。
從色彩美的角度來欣賞詩歌,我們對詩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例說古詩詞的色彩美
我國古詩詞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色彩美的勾畫極具特色。
詩人有時為了勾畫一個全新的境界,便用單一色來渲染畫面,從而加強了讀者的視覺形象。“碧玉妝成一樹高,春風吹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楊柳婆娑,碧綠如染,春意十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玉樹瓊枝,滿天皆白,多么圣潔的世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從“海上明月共潮生”寫起,接著是明月當空,朗照大地。皎潔的.月光灑在江水、沙灘、芳甸上,一切景物都像是披上了一層乳白色的紗巾,構成一幅多么優美的春江花月夜的圖畫。
為了使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詩人們常用色彩對比的手法。“野徑人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漁火雖然只是星星點點,但在整個黑色的底色襯托下,顯得特別耀眼。這里明暗對比強烈,表現出詩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悅之情。“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江南春絕句》)這里是紅和綠對比襯托。紅色屬暖色,而綠色屬冷色,冷暖相比,給人以對比強烈,色彩鮮明的感覺,同時也加強了讀者的視覺形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這里是青、綠與白的對比,由寧靜的青、綠襯托,白色更顯得十分醒目,特別清新。“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這里是紅、白相映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整個背景是漫天皆白的雪地,在臨近結尾時忽然來了一句“風掣紅旗凍不翻”,雪中紅旗,特別耀眼,整個畫面頓添活力。
有時,詩人在一首詩中運用多種色調來刻畫意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四首》)全詩四句用了黃、翠、白、青四種色調,由近及遠,極富層次感。“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師西征》)“黑云壓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這里用黑、黃、紫色調寫盡了悲壯、蒼涼的氣氛。可見,古詩人很注重詩詞的色彩美。
有別于對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對于寫景題材古詩中的色彩運用和取舍,都鮮明地反映著傳統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趨向,體現出
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特殊色彩的巧妙攝取。古代文人生活范圍有限,基本自絕于日常勞作,往往通過很敏銳的攝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單一色調,以增強詩作的生活性內涵和詩情畫趣。“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黃色的相容,通過動靜、隱露辯證詮釋生活的瞬間情景,讓人忍俊不禁,富有詩情、詩趣和詩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審視深秋楓葉的獨特色調,體現出作者對秋色、秋味、秋韻的抽象思索。“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作者通過對煙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獨到把握,寫出了自然綠色最特別的時令特色,表現了對正處蓬勃茁壯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熱情贊頌。
《虞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中國古典山水詩也有言志抒情的創作傳統,獨特色調濃縮形成的詩畫景象,往往會使人和景之間構成情緒的映襯或沖突,從而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四字濃縮了無限的色調風物,超越了空間限制,于有限的語詞中包含了無盡的生活內涵,涵蓋了作者對游人的綿綿情思。同樣是對獨特色調的濃縮把握,“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的《泊秦淮》)用兩個“籠”字,將相近的三份色調揉為一體,彼此難分,從色調方面勾畫出“秦淮”、“酒家”紙醉金迷、忘憂無恥的墮落情狀,為作者的詠史言志提供了色調基礎。景物與情緒的協調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為的激烈沖突,同樣也會有精妙的表達效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為基本色調,冷色的雪,凄清的氣候特點,都顯示出釣魚人與周圍環境的極不協調與高強度的沖突,詩作以此表現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調色及其所反映的審美內涵。孔子曰:“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而其中于民。”古代寫景詩在色彩運用方面,特別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協調與對比,明確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響。暖色讓人感覺華麗,橙色是最暖色,紅、黃是暖色,紅紫、黃綠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給人感覺樸素,紫、綠是中性微冷色,藍紫、藍綠是冷色,藍是冷極。詩人習慣調動的色彩,基本沒有冷暖兩極,主要是中性色調之間的協調與對比,這是“中庸之道”影響詩人色彩審美趨向的最好印證。
紅、綠是一對高純度的互補色,互補色構成的對比效果最強烈、最刺激,如果正確處理面積比例關系,往往會取得既對比強烈,又豐富調和的良好效果。“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示紅隱綠,既顯示了紅的突出與奪目,以及由此表現出的世故人情,也隱含著紅綠的和諧搭配與襯托,相得益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綠的大面積的陪襯高亮度的紅色,色調豐富調和,在這首送別詩中給人以充分的熱烈和熱情的審美體驗。
包括紅綠色在內,兩種對比色的冷暖調和,會對比強烈,但調色也明朗寧靜,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憶江南》)紅藍兩色的冷暖對比強烈,使畫面明鏡,讀者對江南美景也有了一個高度凝練的體驗機會。“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紅的殘陽對碧綠的江水,顯示出同一位詩人對同一種調色方法的純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雖然
寫自然界瞬間的天氣突變,但通過色調的對比,以及動靜的調動,使詩句間跳躍出一種畫境的“氣韻生動”。
兩種類似色彩的調和與搭配,會營造出平靜安詳的生活情調。“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同寫途中所見,波瀾不驚,呈現出一派祥和氣氛。“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的《絕句》)兩個詩句中同時存有類似色調的協調與陪襯,動靜增趣,色調明麗,意境和諧,富含生機。都從中體現出詩人對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對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類似色彩的調和與對比,也能渲染出一種特別的情緒氛圍,并進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詩情畫趣。“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的《春夜喜雨》)兩種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對比與調和,既使畫面色調對比強烈,也在單純的雨景層面上顯示出作者對這種祥和溫馨的雨趣的獨到把握。“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的《別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調進行對比與調和,于對比的抑揚褒貶中表現了作者對友人遠行前途的擔憂,各句中冷暖色調的調和又沒有使感情基調過于低沉,從而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昂勸慰提供了前提鋪墊。
三、巧妙運用明度的差異來調動情緒變化。古代詩人特別善于利用陽光的不同變化,揭示色彩的明度差異,以及與此相伴的時令特點,進而來渲染氣氛,抒發情懷。色彩的明度,也能反映不同的審美趨向,明度高的色彩給人的感覺華麗,明度低的色彩給人的感覺樸素,而無色彩中的低明度則最為消極。“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的《望天門山》),明亮的陽光與白帆大江相融,并由青山予以陪襯,色彩的明度對比強烈,畫面情景亮麗、熱烈,感情基調明快高昂,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由衷贊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的《楓橋夜泊》),分別選取了傍晚和深夜時分的特殊明度的瞬間色彩,所反映出的情緒消極、沉悶,詩人的一腔憂愁不言而躍于紙上的字里行間。
因此,由畫及詩地審視色彩運用與文人雅士獨特的審美趨向和審美情趣,對于在初中古代寫景題材詩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審美品位,不失為一次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有益嘗試。
古詩中的色彩美與傳統文化品位的培養
古詩詞的色彩美 周聯平
字體: 小 中 大 | 打印 發表于: 2008-3-14 19:34 作者: 論文之家 來源: 代寫論文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這首小詩的成功與其色彩的妙用分不開。白毛、綠水、紅掌、青波,對仗工整,色彩明麗。詩人用極普通的四色來描摹事物,似信手拈來,然清新可愛,宛如一幅水粉畫,人見人愛。“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詞中所寫之物如白鷺、紅花、青箬笠、綠蓑衣色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
詩人有時為了描繪一個全新的境界,便用單一顏色來渲染畫面,從而加
篇四:一 含有顏色的古詩句
一 含有顏色的古詩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二 含動物的詩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州。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三.含樂器的詩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四 含成語的詩句
萬馬齊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不堪回首: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草長鶯飛: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春風得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江花。
春色滿園: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濃妝淡抹: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悲歡離合 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五 描寫祖國名山佳句
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廬山: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六 描寫送別的佳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七 描寫思鄉心切的佳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八 描寫勸學的佳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九 描寫惜時的佳句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十 描寫愛國的佳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十一 描寫長江的佳句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十二 描寫黃河的佳句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篇五:詩詞的色彩美(與顏色有關的詩詞)
與“顏色”有關的詩
1.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唐·王勃《鵝,鵝,鵝》
2.曰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曰》
5.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村》
6.千里黃云白曰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唐·高適《別董大》
7.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8.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曰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9.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0.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唐·賀知章《詠柳》
11.曰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12.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13.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末了。唐·杜甫《望岳》
1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1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6.浩蕩離愁白曰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近代·龔自珍《己亥雜詩》
17.蒹葭蒼蒼,白露未霜。《詩經·蒹葭》
21.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唐·白居易《觀刈麥》
2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23.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5.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26.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27.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28.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元二使安西》
9.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南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24.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唐·黃巢《題菊花》
25.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唐白居易《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