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詩句
賞月詩句
篇一:中秋賞月詩詞
中秋賞月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鐘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于唐宋。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于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云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
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太常引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賞月 天月圓 地月缺
游子思鄉 他鄉苦 本鄉甜
天上月圓 人間月半 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頭 年年年尾接年頭
月照紗窗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個個孔明諸葛亮 風送幽香 郁郁畹華梅蘭芳
秋月
如玉
圓缺有序千秋月,聚散無常百年思,
鄉關萬里離人淚,都付嬋娟一首詩
明月
閑云潭影
千年一魄寒,圓缺證悲歡。
愿為遞相思,不辭長孤單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
總是那么惆悵
似一洼秋水的悲涼
蘊著我無可奈何的感傷
借你纖纖的手
剪一縷朦朧月光
讓我把今夜的孤獨收藏
八月的桂花開始了飄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了來時的方向
篇二:活動主題一:在古詩中賞月
活動主題一:在古詩中賞月
豐潤區西實驗小學 王洪玲
一、活動背景:
古典詩歌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登高望遠,每每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豪氣;浪跡天涯,時時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惆悵。這些浩如煙海的詩歌,或詠山川名勝,或頌邊塞將士,或訴百姓疾苦,或鞭韃權貴腐敗,或抒發人生情懷┅┅讀之往往令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我校為打造詩書氛圍,讓學生從小領略古人的文字的精妙之處。也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書海中暢游。每個年級都配備了必背古詩40首。所以為了配合學校特色活動,開展在古詩中賞月的活動主題。
二、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了解有關賞月的古詩;
2)搜集閱讀與月亮相關的古詩、詞、文、故事、對聯等,感受古代文化;
2、能力目標:
1)學會調查、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過展示、朗讀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3、情感目標:
1)以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對對生活的熱愛;
2)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
三、活動方法
1.收集資料(語文課本、課外書籍、網絡等)
2.整理資料(按要求收集游歷山川古詩并理解詩意、配簡單的與詩有關的圖畫)
3.組交流,豐富積累
4.進行評比總結
四、活動安排:
在整個研究活動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整地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是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指導,認真處理好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和教師有效指導之間的關系。
本次活動分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選擇主題
第二階段:確立主題
第三階段:制定活動方案
第四階段:收集、欣賞、吟誦、學習有關賞月的古詩
第五階段:收集、欣賞、吟誦、學習有關賞月的詩句
第六階段:賞析賞月的古詩
第七階段:古詩配畫
五、活動準備:
1、事先將學生分好組,分好工,以便活動時分組有目的性地調查。
2、各小組首先選出小組長,討論制定活動方案。
3、制作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五、活動過程
第一二三課時
(階段一二三:選擇主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導入: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你知道那些賞月的古詩嗎?
2、欣賞課件((二)啟發提問,確定主題
1、啟發提問:看了剛才的圖片,大家有什么話想說?關于賞月的古詩,你想知道些什么?
2、總結發言,確定主題
(三)活動指導,教給方法
第四、五、六、七課時
第四階段:收集、欣賞、吟誦、學習有關賞月的古詩
第五階段:收集、欣賞、吟誦、學習有關賞月的詩句
(一)了解賞月的古詩
1、學生分組展開實踐調查活動,通過詢問、查閱資料等方法了解收集的內容
2. 教師配合這次活動,指導學生觀察、調查。研究解決問題。
(二)小組交流:
主持人發言:經過近兩周大家的共同努力,終于完成了最初制訂的活動方案,在這次親身實踐活動中,你們有哪些可喜可賀的收獲,愿意與大家共同分享嗎?你們想以怎樣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豐采呢?
各組準備好材料,商量一下,你們準備與其他小組交流哪些內容?
(三)小組匯報:
1、主持人主持,分組匯報。按照預定方案,第 2、聽了別人的匯報,,我們有哪些收獲和不足?又有哪些體會和感想?
(四)收集資料,追溯賞月文化淵源
我們開展這一系列的研究活動目的是通過這次機會真正地將學生們帶到我國文化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興趣,并從活動中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及綜合實踐能力。首先要求學生收集有關賞月的詩詞佳句,填寫下表。
篇三:李白賞月詩鑒賞
李白賞月詩對比鑒賞
縱觀古詩,我們第一想起了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檢閱李白的詩歌,我發覺他對月亮似乎情有獨鐘,不僅生和月亮有緣,死也和月亮有關。生時,其母夢見長庚星(又稱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李白;死時,又傳說他去捉月亮。李白的詩歌,可謂包羅萬象,內容很廣,然而就連他寫妻子兒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詩,也不過幾十首,這些詩和李白寫月亮簡直不可比擬。他以無限的深情,向往著月亮、謳歌著月亮,特別是在晚年,這種愛更進一步地深化。一生之中懷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路難行》)。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間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純潔高尚呢?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脫,以后人們傳說他去捉月亮決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嗎?
李白描寫月亮的詩數不盡數,下面就李白部分詩來進行相互鑒賞。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小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字,卻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極為珍貴的藝術寫照:掛在峨眉山上的半輪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夜深人靜之際,李白啟程遠行,送行的即已歸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戀之情不能自己。他在這首小詩中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但是不露痕跡,不厭其重,反而顯得天然渾成,隨分自佳,含情縹緲,因而“古今目為絕唱”(王世懋《共圃擷余》) 李白在京師長安僅被閑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滿現狀,曾寫
《古朗月行》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雙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小時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神仙所居的瑤臺里的鏡子飛到天上。傳說月亮升起的時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兩只腳,當看到月中桂樹時,才發現月亮有多圓呵!月宮的白兔搗藥是給誰吃的?接下來便染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了。以蟾蜍蝕影,陰精淪惑為喻,對玄宗的荒淫享樂與楊國忠等讒諂蔽明,表示了憂怨和沉痛。
由于李白“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抱著“不屈已,不干人”的態度去“平交諸侯”,所以屢遭奸佞讒毀,“帝用疏之”(李陽冰《草堂集序》)。為此,李白悶悶不樂,時常對月自訴,借酒銷愁: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下獨酌》其一)
這是詩仙在月下的獨白。明知孤獨,卻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卻依然曠達。于是,他請出無情的明月和無形的影子作證。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復散,寫活了明月,寫活了影子,也寫出了自己。
天寶三年(公元七四三年),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離開長安,漫游四方。他的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豐富的經歷,寬闊的眼界,使他釀出了更神奇、更瑰麗、更豪邁的詩篇。看似閑云野鶴的李白,作詩雖取得了四海仰望的成就,然這僅是他在借抒胸臆。他決然沒有出世的念頭,也沒放棄與生俱來的抱負,一直在尋找機會。
盡管李白遇赦,但是已被永遠拒絕于政治之外。人在旅途,李白難免望月思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從床前到天上,從月光到秋霜,距離不可謂不遠,想象的橋梁就在這一瞬間架起來了;從舉頭到低頭,從望月到思鄉,就在一俯仰之間完成了。神思飛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跡,人世的滄桑,一一浮出腦海。有一個聲音在心頭一遍遍呼喚:故鄉,故鄉。
代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已愈花甲的李白流寓當涂,盡管身體和精神狀況均已不如從前了,但仍放情縱飲, 曠達豪俠之氣溢于言表: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日龍山飲》)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于是,李白乘上一葉輕舟,把酒問月,浪游采石江中,“縱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李白的生命也到最后一刻了。
此時,皓月當空,映在水波不興的江中,好象一輪白玉盤;清風徐來,“永影弄月色”(《金陵江上遇蓬隱者》),又散作萬點銀光。多么美麗!多少光明!多么誘人!“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于是,他化成了皎 皎的明月,永遠照耀著在中華大地上。
李白把大部分思想都寄托在明月上,上述描寫月雖然不經相同,但都是睹物思情。月輪已到中天,遍灑著清輝。“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問月》)我感覺著造化的玄妙,心靈追隨著那靜靜燃燒的光明的火球棲止半空,沒有思想,只有一縷無由的感傷??
篇四:中秋賞月詩會
中秋賞月詩會
活動目標:
【主題】一年容易又金秋, 中秋佳節,讓我們為親人、為朋友送去一份誠摯的祝福,借一輪明月帶去我們的問侯與思念,讓我們共同聚首在這千里明月中。
【篇章主題】--我國是詩的王國,歷代詠月詩文浩如煙海,望月懷古,怎不令人夢牽魂繞,思接古今!
附:材料(一)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滅燭憐光滿,
天涯共此時。 披衣覺露滋。 情人怨遙夜, 不堪盈手贈, 竟夕起相思。 還寢夢佳期。
材料(二)
月下獨酌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材料(三)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材料(四)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材料五:
[滿江紅] 中秋寄遠 (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材料六
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材料八:
[原創] 中秋夜的思念
中秋夜,我訴說著對親人的思念如同撩開了我的心紗.中秋夜,我對你寄去心語一片,如同撥動起了心弦。窗外已是一輪圓月,對我們命運的緣份如同這月亮缺了又圓圓了又缺這么自然我沒有感到驚奇。
知道你在異鄉也在同望這圓月,知道你也被夢肆無忌憚的牽掛.思念著
你,也被你思念著,面對網絡遙遠的現實你是否也有無奈的思緒?
當白云飄過我的頭頂時,我會把思念柔合在白云里,讓這思念柔合的白云也飄向你的頭頂籠罩你,讓絮云織成一件夢衣,為你遮風和擋雨,保留溫存在你的心里。透過飄動的白云,我可以感受你的思念、你的牽掛和你悠悠的情懷在堆積。
有清風吹過時,我會把思念寄放在清風里,讓這遙寄思念的清風吹向你的身旁包裹你,讓風聲連成無數音符,為你奏一曲清音,趕走你那心中的孤寂。透過吹拂的清風,我可以想象你的笑臉、感覺你的淚眼和你幽默的話語被風吹起。
網事如煙掠過我的心間撥動起心弦,中秋的月夜,我在屏前捕捉你的身影。心靈的文字在屏前不停的敲擊,溫柔的淚花點點濺濕心中干澀的天地,讓枯澀的夢境有了一片綠色萌芽的風景,想著你思念著你無法面對我自己。
中秋月夜不相見,只將思念埋心里,只在月夜里默默祝福你。
中秋月夜不相見,思念總是很美麗。
中秋月夜不相見,思念你思念的瀟灑,只須望月,就能讀懂你的名字。 中秋月夜,不要你太多的絮語,不要得到你的只言片字,只需你讀懂了我的文章,只需你讀懂我的文字.
又一個不眠之夜,思念在這中秋月夜里......
一種心靈的共鳴!一種遙遠的心聲,震顫在這中秋月夜的思念了......
材料12
-- 故鄉的月亮 作者:海狼
吹過我額頭的秋風,在農歷的八月十五的夜晚,在遼闊而又明凈的天空,在靜謐的月光下,將我的思緒吹入北平塬寧靜的秋水,吹入隱秘而深邃的故鄉。我依然像孩子一般,把目光鎖定在靈魂脫離肉體的飛翔,讓一首暢想的兒歌,在故鄉的天空飛,在故鄉的土地上走。
我知道,這水質的月亮,離葡萄架很近,離我幽夜的長夢很遠。我更知道,人類的童年,被月光輕輕引渡,是這被命名且被尊重的夜晚。而我已步入中年,我已在異鄉走掉了半生。
我不知道,今夜的月亮,是不是還記得我的名字?我必須重新觀察故鄉的月亮,在云淡天高的中秋之夜,空靈有致的和諧,讓我依然窺見完整的心靈,讓我依然窺見五谷雜糧最初的形態,在我懷念的莊稼小院,經文般地訴說風調雨順的年景。
水一樣傾瀉,是故鄉的月亮,飽含著古典的愛意,讓我內心的全部感受沐浴在一種不加粉飾的恩德中。我終于聽見久違的心跳從夢境的深處回來,我終于聞到稻米.苞谷.紅薯的清香從樸素的柴門飄來。故鄉的月亮,一直讓我美麗的心情在空曠里神怡,一直讓我探不出夢的深度,就連一縷微風的吹拂,也會讓我滿懷欣喜和感激。
在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在真實而又圣潔的月華里,把夢檫亮,把夢檫亮......
材料13
想家的時候
篇五:《品詩賞月》教案
享受節日文化 傳承節日文化
長中國人的根 聚中國人的心 鑄中國人的魂
品詩賞月
——“月亮”意象鑒賞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積累月亮詩詞,認識月亮的意象特征(重點)
能力方面:通過探究及展示,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方面:感悟傳統的月亮情結,(難點)陶冶情操,豐富情感體驗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課前播放歌曲《月滿西樓》營造氣氛,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顯示與“月”有關的詩歌 。
2、教師介紹與“月”有關的詩歌,讓學生從自己接觸過的詩句中體會情感,引導學生認識月亮的意象特征。
3、感悟月亮情結時,教師引導比較東西方民族的性格特點,比較月亮和太陽的特點,啟發學生質疑,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數千年來,每當皎潔的明月懸掛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時波瀾起伏,無論在地球上多么偏遠的角落,只要聽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吟唱,你就能感受到我們民族悠久的文化記憶,體會到每個中華兒女內心深處迸發的情感音符。
二、回顧舊知:
神秘而美麗的月亮,是中國詩人們創作靈感的源泉。古往今來,吟詠月亮的詩詞浩如煙海。
《望月懷遠》、《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靜夜思》、《聞王昌齡
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月下獨酌》、《夜泊牛渚懷古》、《月夜》、《月夜憶舍弟》、《旅夜書懷》、《琵琶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江樓感舊》、《關山月》、《泊秦淮》、《錦瑟》、《泊船瓜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 赤壁懷古》、《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一
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揚州慢》(淮左名都)??
在共望明月卻不能相知相聞的殘酷現實面前,人們只好依托這可以跨越千山萬水的明月遙寄這份相思之情,派遣相思之苦,著名的詩句還有:
? “長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南北朝民歌)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月亮的意象特征:
1、感悟月亮意象特征
剛才同學們的吟誦讓我們感悟到詩詞的魅力,詩詞的魅力來源于情感,情感的表達往往借助意象。經過幾千年的吟詠,許多意象已蘊含有特定的思想情感,中國人在月亮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許多思想性格和心理訴求。
請依據這些詩句歸納月亮的意象特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白居易《長恨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這些詩句里都有月亮這一意象,它們表達的情感有沒有相同之處?
思念
2、分析原因
月亮意象的意象特征是思念,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月亮為什么容易勾
起人們的思念之情?可以互相討論一下。
第一、形觸情:月圓人不圓,所以期盼團圓,分居兩地的人不能團圓,但
可以共享月光,因此托月亮傳達思念之情。
? 第二、景生情:月光皎潔清冷,讓人略生寒意,此時沒有了白天的忙碌和喧囂,內心比較沉靜,心靈深處的思緒與感情(如思念故鄉,思念親人)就油然而生。
明月之夜,沒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沒有了白天的喧囂紛擾,這時,在外漂泊的游子,戍守邊關的.征夫,深閨里的癡情少女、孤單思婦,會覺得格外孤寂。那皎潔的月光,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遐想,勾起他們別離的相思,團圓的期盼。他
們會不自覺的把圓圓的明月和自己的處境聯系起來,由明月的陰晴圓缺想到人的聚散離合,由一輪孤月想到自己處境的凄涼,由明月的千里共照,想到異地的親人、遙遠的故鄉。
3、月亮容易勾起人們的思念之情,但月亮意象所表達的情感是不是都是思
念呢?
不是
請看下面詩句中的月亮有什么象征意義?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李白在月下獨酌時把月亮當成知己,“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的月亮則象征宇宙永恒。
四、月亮情結:
月亮,懸掛在中國古典詩壇的上空,歷代詩人便有著解不開的月亮情結。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不僅僅是光照人寰的一個普通星體,而且是通脫淡泊的一種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負載著民族深刻的文化內蘊,流轉在詩人廣闊的心靈空間。
自然界中的月亮有悲歡離合,詩詞中的月亮也是多情的。
1、松間明月:王摩詰令明月蒙上淡淡禪意
《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皓月當空,清冽的月光輕柔
灑落于松林的幽徑;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靜靜流淌過山溪的臥石。月、松、泉、石四個意象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則是其中的主體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見泉之“清”。這是多么幽深明凈的超脫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隱居所在!王維篤信佛教,中年以后即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一“詩中有畫”之境帶有淡淡的禪意,映照出詩人恬靜閑適的心境。
2、鑒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為人生知己
在古代詩人中,李白以難以計數的詠月詩句構筑了自己獨特的月光世界。
他時而上天攬月——“欲上青天攬明月”;
時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
時而邀月同飲——“月光常照金樽里”;
時而賒借月色——“暫就東山賒月色”“且就洞庭賒月色”??
最常見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詩: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把酒問月》),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東門泛舟》)。月為詩人如影隨形一知己。“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游天姥吟留別》)多情的月亮,陪伴著孤獨的詩人。清高的詩人,邀來了同樣清高的月亮結伴東游。在李白的情感體驗中,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冰清玉潔的一輪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 “明月直入,無心可猜”(《獨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潔;月本無心,我亦無心。詩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賞:同樣孤獨,同樣透明,同樣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與詩人的心靈世界契合為一體。
3、秦淮舊月:劉夢得請舊月見證悲涼歷史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詩人描摹的是“故國” “寂寞”的現實,返視的卻是南朝近三百年的歷史。六朝國祚短促,驟興驟亡,劉禹錫請出月亮見證了這一段悲涼的歷史。“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舊時月”實亦“今時月”。但是在敏感的詩人筆下,月亮卻有著強烈的時間意識。 《石頭城》無一句寫到六朝繁華的過去,但讀者無一例外會從拍擊“空城”的潮聲中觸摸到歷史的滄桑巨變。詩人巧妙地以“舊時月”作為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成功地組接了歷史時態和現實時態,傳達的是詩人深沉的歷史悲涼感。
4、江心秋月:白樂天邀秋月聆聽人間仙樂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是《琵琶行》中以環境描寫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藝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聽眾心折無聲,江月分外澄澈。這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巨大空間。一方面,連江心秋月也在聆聽琵琶女的“仙樂”,琵琶女的演奏技藝的確達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聲“似訴平生不得意”,讀者已從中領略到琵琶女那種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詩人,也從對久已不聞的“京都聲”的陶醉中復歸現實,觸發出一種遷謫淪落的感傷之情。秋江月冷,月照離人,“別時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適宜的時空背景。
5、滄海皓月:李義山托皓月感傷凄涼身世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懸,蚌得月光,光瑩明澈,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聞。月是天際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輪皓月籠罩于滄海之上,顆顆明珠閃爍于煙波之中,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這是詩句的表層意蘊。其深層意蘊則具有多解性。這里,不妨將《錦瑟》視為感傷身世之作。詩人將傷悼身世的“遺珠”“不遇”之嘆,寄寓于“滄海月明珠有淚”這種朦朧縹緲的境界之中,給讀者帶來的審美趣味是無限的。
6、小樓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繹生命絕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鏡子,觀照過詞人縱情逸樂的歡顏,也映照出詞人階下罪囚的愁容。 “正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玉樓春》), “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望江南》),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后庭花》),這里描寫的故國之“月”,亦即今時“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積淀著詞人敏銳的時間意識和綿綿無窮的悵恨。過去令作者心旌搖蕩神采飛揚的月光,而今變得冷艷刺目慘不忍睹,其中包含著多少物是人非滄桑巨變的哀痛!“故國”明月,寄寓著詞人李煜的生命體驗。
7、柳岸殘月:柳耆卿借殘月渲染離別情懷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夾岸楊柳,參差拂動于凄涼晨風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獨守于天際殘月之下。柳永在舒緩而又哀惻的言辭中,傳遞出一種抑郁傷感的情調。昨晚別離,還在“都門帳飲”,還在“執手相看”,今朝酒醒, “曉風”驅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涼的一鉤“殘月”斜掛天際,陪伴著孤獨的詞人。煙水迷離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無奈。此句向被稱作“千古俊句”。以“楊柳岸”、 “曉風”、 “殘月”三種意象的復合寫離愁別緒,詞家無出其右者。“楊柳”是寄寓離別特定內涵的意象,習習曉風、熹微殘月,映襯出漂泊無依的行客綿綿不盡的愁思。宦游的士子、遷謫的官員、羈旅的商人,
去國思鄉,愁腸百結,都可能遭際此句設置的生活情境,引發戀家思鄉的情感。從此句中,可以觀照由“月亮”這一意象引發的懷人思鄉這種共鳴效應。
8、赤壁江月:蘇東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赤壁祭奠江月,既有傷悼“千古風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華發”一事無成的個人憂傷。但是,蘇軾的過人之處正在于實現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這一點上,蘇軾筆下的月又充滿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曠達情懷,令蘇子在一貶再貶的苦難人生中不斷實行著精神的自我調節。《赤壁賦》里清風明月,主客“共適”,高貴卑賤,莫能變其規律,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間留下了永恒”。月亮月半盈滿,月初空損,是為變,然風月無邊,你我共適,是為不變。人生百年,何其短促,是為變,然千萬年來,人類繁衍,綿綿不絕,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為不變。人從自然而生,復歸自然而滅,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自此而后,詠月詩又增加了其哲理內蘊。
9、西樓滿月:李易安向滿月傾訴閨閣憂怨
這是一個月滿西樓的靜寂之夜。 夜不成眠的女詞人佇立西樓,推窗望月,想像著大雁飛回時,丈夫趙明誠或許會托雁傳書,帶來平安的信息。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想像夫君的“錦書”,實寫自己的思念。其時,李清照結婚未久,趙明誠負笈遠游,夫婦天各一方,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詞人的閨閣之思也是人間一種美好的情感。月虧還盈,花好月圓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月滿”而人不“圓”.反襯出詞人內心的一種憂怨。清澈的月光、飄浮的云影、輕飛的大雁,組合成一種朦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獨有的女性視角和人生體驗感知月象,情感顯得特別的細膩和婉約。
10、淮揚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涼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唐代揚州,何其繁華阜盛。而今,淮揚名橋靜臥水上,但已不見了昔日的歡聲笑語玉人笙歌。只有一輪“冷月”悄無聲息投影清波隨波蕩漾。這是“胡馬窺江去后”出現的殘破景象。月,本無所謂冷熱。月之“冷”是客觀物象作用于詞人心靈的感覺,似乎月也懂得人間的苦難。殘橋、冷月、清音、凄情,構成了一種清遠空靈的境界,詞人以靈動之筆寫出了揚州城昔盛今衰的黍離之悲。
從詩詞可以看出,古人有很深的月亮情結,特別是一些詩人詞客,他們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鐘呢?
一是月的陰晴圓缺對應人的悲歡離合,月亮有規律的形狀變化能引發人的的生命意識。
二是月亮有一種和諧之美,給人以光明卻不耀眼。月亮的清、幽、淡、雅的特點符合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性格特點,更符合文人自然閑適、淡泊寧靜的審美感知世界。
三是古代文人常常為了功名或生計,背井離鄉,心中向往“圓”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發感想。
月的團圓而喚起的親人的團圓。數千年來,每當皎潔的明月懸掛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時波瀾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緒翻涌翩躚,如果你無論在地球上多么偏遠的角落,只要你發現有人在此時吟唱唐代名相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你就能從他那凝重的臉上,看到那烙有中華民族印記的血脈團圓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蘊含著民族情感的寧靜與淡淡的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