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感恩父母的詩

    感恩父母的詩

      在最重孝道的中國,從《詩經》開始,就出現了吟詠父母恩情的詩篇。以下是感恩父母的詩,歡迎閱讀。

      詩經·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谷,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這是《詩經》中最著名的感恩父母的篇章。

      詩的開頭采用比興手法,將自己比作不成材而且不能盡孝的蒿和蔚,“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想到父母多年來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鞠躬盡瘁,吃盡了苦頭,而人世無常,自己卻不能終養父母,報答其恩情于萬一,痛極之情溢于言表,可謂字字血淚,感人至深。

      后世成語“昊天罔極”即出自此詩,表示父母的養育之恩如同蒼天般無窮無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是如此膾炙人口,估計連咿呀學語的幼童和初學漢語的外國友人都會背誦,稱其是中國最著名的親情詩恐不為過。

      寥寥六句,全用白描手法,用最普通的“線”和“衣”將“慈母”和“游子”緊密聯系起來——“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極小的一個細節,卻道盡了古今中外無數母親在兒女即將遠行時的復雜心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將兒女比作寸草,將母愛比作春暉,春暉對小草的哺育,小草又怎能報答萬一呢?

      此詩用最質樸的語言,抒發了最深切的骨肉之情,千百年來引起無數讀者的強烈共鳴。母愛無需任何修飾與強調,因為她正是世間最平凡卻最偉大的'感情。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很難想象,“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如此綺麗之句和“此時有子不如無”如此慘痛之句竟然出自同一位詩人之手。

      這首詩與《游子吟》相似,都是用白描手法表現了游子與母親依依惜別的情景。

      古往今來有多少子女為了功名利祿辭親遠行,飄零千里?有多少游子能在分別時注意到母親頭上的白發和欲哭無淚眼眶?又有多少游子能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惦念起“慘慘柴門”中的那個落寞身影?

      一句“此時有子不如無”,恐怕要問得天下游子自慚形穢、黯然無言了吧?

      歲暮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與前兩首詩描寫的母子離別不同,這首詩描寫了作者歲暮還家,與慈母團圓時的動人場景。

      同樣沒有華麗的辭藻,用最平實質樸的語言刻畫出每一位游子還家時母親的表現,“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怎么又瘦了,是不是在外面又受什么苦了啊?這樣的言語,即便是在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依舊很有代入感。

      面對母親關切的詢問,相信大多數游子的表現也和作者相同,除了感動之外,更多的是不能承歡膝下、未盡人子之責的愧疚。

      為了不讓母親更加心疼擔憂,即便在外飽受風塵之苦,也會把這一切埋在心底……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愿天下子女都能好好珍惜自己逐漸老去的父母,愿天下父母都能健康長壽!

    上一篇:描寫長江的詩 下一篇:贊美護士的詩
    * 在最重孝道的中國,從《詩經》開始,就出現了吟詠父母恩情的詩篇。以下是感恩父母的詩,歡迎閱讀。 詩經·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