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閱讀答案及賞析
登岳陽樓(其一)
(宋)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 簾旌①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 三年多難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 老木滄波無限悲。
【注】①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②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③徙(xǐ)倚(yǐ):徘徊。④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
1.有人認為 “‘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請試作賞析。(5分)
2.有人說,雖同為悲秋傷懷,但陳詩不若杜甫深廣。請結合《登高》分析這樣說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 作者運用了遠近結合、動靜相生的手法。(2分)“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詩句描繪了靜謐而慘淡的夕陽入山圖,為下文抒情鋪墊了凄涼的基調。(3分)
2、杜詩(《登高》)主題(感情)更深廣。(1分)陳詩側重表現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雖然此詩也抒發華年不再,生命短暫的暮年感傷,但著重表現的是逃難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滄波”喻“己悲”之愁緒。(3分)而杜詩則把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多愁的感傷建立在憂國憂民、擔憂社會時局的高尚的個人情操基礎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際老杜仍心系國家、擔憂時局、憐憫蒼生,故感情更顯深廣。(2分)(只要答到類似“陳詩側重表現個人之悲:亡國之痛、萬里漂泊、年華空老;而杜詩則將個人之悲融入家國之悲,且更凸現家國之悲”即可)
賞析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消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于在頸聯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后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
(宋)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 簾旌①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 三年多難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 老木滄波無限悲。
【注】①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②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③徙(xǐ)倚(yǐ):徘徊。④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
1.有人認為 “‘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請試作賞析。(5分)
2.有人說,雖同為悲秋傷懷,但陳詩不若杜甫深廣。請結合《登高》分析這樣說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 作者運用了遠近結合、動靜相生的手法。(2分)“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詩句描繪了靜謐而慘淡的夕陽入山圖,為下文抒情鋪墊了凄涼的基調。(3分)
2、杜詩(《登高》)主題(感情)更深廣。(1分)陳詩側重表現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雖然此詩也抒發華年不再,生命短暫的暮年感傷,但著重表現的是逃難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滄波”喻“己悲”之愁緒。(3分)而杜詩則把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多愁的感傷建立在憂國憂民、擔憂社會時局的高尚的個人情操基礎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際老杜仍心系國家、擔憂時局、憐憫蒼生,故感情更顯深廣。(2分)(只要答到類似“陳詩側重表現個人之悲:亡國之痛、萬里漂泊、年華空老;而杜詩則將個人之悲融入家國之悲,且更凸現家國之悲”即可)
賞析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消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于在頸聯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后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
* 登岳陽樓(其一)(宋)?陳與義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①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時。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注】①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②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