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釋:
    ①此詩寫于杜牧被貶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臨長江)刺史其間。②牛山:《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游牛山時,面對美景,因感嘆人生短暫而流淚。
    ①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飛”形象地描繪了無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個“涵”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江水           、            的特點。(2分)
    ②有人評價這首詩“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請結合頷聯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①(2分)清澈、平靜、浩渺(答出其中兩個即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②(5分)要點:在頷聯中詩人感嘆活在塵世上,難得開心一笑,因此,重陽登臨之際,便應頭插菊花,盡享歡樂(1分)。“塵世難逢開口笑”表達抑郁之思(1分),“菊花須插滿頭歸”表達曠達之情(1分),一個雖遭貶謫但卻樂觀曠達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1分)。(意思對即可)

    3、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首聯寫了詩人和朋友在重陽佳節攜酒登山,遠跳長江,江南的景色已初顯秋意。
    B.頸聯中,詩人想以酩酊大醉來酬答朋友的情誼,不為夕陽西下、人生遲暮而感傷。
    C.尾聯中,詩人借典故抒懷,既點明了人生的短暫無常,又表達出了悟生死的釋然。
    D.全詩在記敘中寫景,在敘事中抒情,于議論中用典,情景交融,意蘊豐厚,興寄高遠。

    二:
    [注]牛山何需獨霑衣:《韓詩外傳》: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郁郁蓁蓁,使古而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牛山,在今山東臨淄。
    1.寫景的句子中“涵”字用得極好,請加以賞析。(3分)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感?(3分)
    參考答案
    1.“涵”是沉浸的意思,詩人登高俯覽江水,從碧波如畫的清溪中,見到鴻雁南飛和齊山的倒影,把這里的一派秋光通過一個“涵”字曲折地攝入眼底,這優美的景色,讀來使人神往。
    2.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滄桑,光陰易逝的的感嘆,詩人通過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內心的不平與感慨。


    【注】①齊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東南,作者此時被貶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子春秋》內篇記載齊景公游牛山,北望齊國都城,長嘆流淚,為自己百年之后離開這世界而悲哀。
    1.此詩首聯與杜甫《登高》頷聯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對全詩情感抒發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請作簡要分析。(5分)
    2.有人評論杜牧此詩“語雖達觀而意含抑郁”,你認可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詩歌內容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登高》頷聯描繪了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以及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其作用在于營造蒼涼恢廓的境界,烘托詩人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緒。《九日齊山登高》首聯描繪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著初飛大雁的身影,齊山在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顏色。這樣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詩人對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也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負難施的郁結情懷打下伏筆。【評分標準:《登高》頷聯的分析,2分;《九日齊山登高》首聯的分析,3分。】
    2. 認可。詩人描寫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開口歡笑,并折下菊花插滿頭,更要用酩酊大醉來梧酬答這良辰佳節,但同時又意識到塵世終歸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從“須插”“但將”“不用”“何必”等詞語,可以看出詩人語言情調上的爽利豪宕,但“難逢開口笑”“登臨恨落暉”等語句又流露出抱負不展的郁結情懷。【評分標準:概括詩歌內容,2分;語言特色分析,2分;詩人情感分析,2分。】


    參考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賞析:
    這首詩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和朋友游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有感而作。
    《九日齊山登高》選自《樊川詩集注》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莊周、陶潛以為解釋。后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此詩風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令人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這首詩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仿佛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郁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于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上表現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郁,表現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凄惻低回,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惻。
    *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注釋:①此詩寫于杜牧被貶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臨長江)刺史其間。②牛山:《晏子春秋》記載,齊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