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歷代游記選》 ●明朝 鎮海樓

    作者:
      鎮海樓舊名朝天門,吳越王錢氏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壘石高四丈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左右石級登樓,樓連基高十有一丈。元至正中,改拱北樓。明洪武八年,更名來遠樓,后以字畫不祥,乃更名鎮海。火于成化十年,再造于嘉靖三十五年,是年九月又火,總制胡宗憲重建。樓成,進幕士徐渭曰:“是當記,子為我草。”草就以進,公賞之,曰:“聞子久僑矣。”趨召掌計,廩銀之兩百二十為秀才廬。渭謝侈不敢。公曰:“我愧晉公,子于是文,乃遂能愧湜,倘用福先寺事數字以責我酬,我其薄矣,何侈為!”

      渭感公語,乃拜賜持歸。盡橐中賣文物如公數,買城東南地十畝,有屋二十有二間,小池二,以魚以荷;木之類,果木材三種,凡數十株;長籬亙畝,護以枸杞,外有竹數十個,筍迸云。客至,網魚燒筍,佐以落果,醉而詠歌。始屋陳而無次,稍序新之,遂領其堂曰“酬字”。



      題記:鎮海樓原來叫朝天門,為五代時的吳越王修建。樓基很高由石頭砌成。后來多次改名,元代至正年間改稱拱北樓:明代洪武八年又改稱來遠樓:后來又覺得這個名字不祥,又改名字叫鎮海樓。此后多次為大火所燒。直到在嘉靖年間,總制胡宗憲重建,樓成之后,由當時的江南名士徐渭寫了一篇《鎮海樓記》。當時的徐渭日子過得還很窮,竟然沒有自己房子。《鎮海樓記》因為受到胡宗憲的喜愛,才賜給一些銀兩,在西湖邊上蓋了一處住所。由此可見,樓雖然不知修了多少次,但真正需要銀子的人卻大有人在。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