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義》 卷四
作者:班固
○三軍
國有三軍何?所以戒非常,伐無道,尊宗廟,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軍也?《論語》曰:“子行三軍,則誰與?”《詩》云:“周王于邁,六師及之。”三軍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為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師二千五百人,師為一軍,六師一萬五千人也。《傳》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當;百人必死,千人不能當;千人必死,萬人不能當;萬人必死,橫行天下。”雖有萬人,猶謙讓自以為不足,故復加五千人,因法月數。月者,群陰之長也。十二月足以窮盡陰陽備物成功。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義,致太平也。《谷梁傳》曰:“天子有六軍,諸侯上國三軍,次國二軍,下國一軍。”諸侯所以一軍者何?諸侯,蕃屏之臣也,任兵革之重,距一方之難,故得有一軍也。
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幘何?伐者兇事,素服,示有凄愴也。伐者質,故衣古服。《禮》曰:“三王共皮弁素幘,服亦皮素幘,又招虞人,亦皮弁。”知伐亦皮。
王者將出,辭于禰;還,格祖、禰者,言子辭面之禮,尊親之義也。《王制》曰:“王者將出,類于上帝,宜于社,造于禰。”《尚書》曰:“歸假于藝祖。”出所以告天?至告祖無二元后。廟后告者。示不敢留尊者之命也。告天何。示不敢自專也,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還不復告天者,天道質無內外,故不復告也。《尚書》言:“歸假于祖禰。”不見告于天,知不告也。
王者受命,質家先伐,文家先正何?質家之天命己也,使己誅無道,今誅,得為王,故先伐。文家言天命已成,為王者乃得誅伐王者耳,故先改正朔也。又改正朔者,文代其質也。文者先其文,質者先其質,故《論語》曰:“予小子履,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此湯伐桀告天,用尤家之法也。《詩》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言文王誅伐,故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明天著忠臣孝子之義也。湯親北面稱臣而事桀,不忍相誅也。《禮》曰:“湯放桀,武伐紂時也。”
王法天誅者,天子自出者,以為王者乃天之所立,而欲謀危社稷,故自出,重天命也。犯王法,使方伯誅之。《尚書》曰:“命予惟恭行天之罰。”此所以言開自出伐有扈也。《王制》曰:“賜之弓矢,乃得專征伐。”犯王誅者也。
大夫將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故但聞將軍令,不聞君命也,明進退大夫也。《春秋傳》曰:“此受命于君,如伐齊則還何?大其不伐喪也。”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天子遣將軍必于廟何?示不敢自專也。獨于祖廟何?制法度者祖也。《王制》曰:“受命于祖,受成于學。”此言于祖廟命遣之也。
王法年此受兵何?重不絕人嗣也。師行不必勝,故須其有世嗣。年六十歸兵者何?不忍并斗人父子也。《王制》曰:“六十不預服戎。”又曰:“八十一子不從政,九十家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三月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
古者師出不逾時者,為怨思也。天道一時生。一時養。人者,天之貴物也。逾時則內有怨女。外有曠夫。《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春秋》曰:“宋人取長葛。”《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王者有三年之喪,夷狄有內侵伐之者,重天誅,為宗廟社稷也。《春秋傳》曰:“天王居狄泉。”《傳》曰:“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著有天子也。”
○誅伐
誅不避親戚何?所以尊君卑臣,強干弱枝,明善惡善惡之義也。《春秋傳》曰:“季子煞其母兄,何善?示誅不避母兄,君臣之義。”《尚書》曰:“肆朕誕以爾東征。”誅弟也。諸侯有三年之喪,有罪且不誅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罰。《春秋傳》曰:“晉士丐帥師侵齊至谷,聞齊侯卒,乃還。”《傳》曰:“大其不伐喪也。”
諸侯之義,非天子之命,不得動眾起兵誅不義者,所以強干弱枝,尊天子,卑諸侯。《論語》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世無圣賢方伯,諸侯有相滅者,力能救者可也。《論語》曰:“陳恒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王者侯之子篡弒其君而立,臣下得誅之者,廣討賊之義也。《春秋傳》曰:“臣弒君,臣不討賊,非臣也。”又曰:“蔡世子班弒其君,楚子誅之。”王者受命而起,諸侯有臣弒君而立,當誅君身死,子不得繼者,以其逆,無所天也。《詩》云:“毋封靡于爾邦,惟王其崇之。”此言追誅大罪也。或盜天子土地,自立為諸侯,絕之而已。
父煞其子當誅何?以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皆天所生也,托父母氣而生耳。王者以養長而教之,故父不得專也。《春秋傳》曰:“晉侯煞世子申生不出蔡。”
佞人當誅何?為其亂善行,傾覆國政。《韓詩內傳》曰:“孔子為魯司寇,先誅少正卯。”謂佞道已行,敵國政也。佞道未行,章明遠之而已。《論語》曰:“放鄭聲,遠佞人。”
子得為父報仇者,臣子于君父,其義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義不可奪也。故曰:父之仇不與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共國,朋友之仇不與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鄰。故《春秋傳》曰:“子不復仇,非子。”檀弓記。子夏問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與同國,銜君命,遇之不斗。”父母以義見殺,子不復仇者,為往來不止也。《春秋》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
誅猶責也。誅其人,責其罪,極其過惡。《春秋》曰:“楚子虔誘蔡侯班,煞之于申。”《傳》曰:“誅君之子不立。”
討者何謂?討猶除也,欲言臣當掃除君之賊。《春秋》曰:“衛人殺州吁于濮。”《傳》曰:“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
伐者何謂伐擊也,欲言伐擊之也。《尚書》曰:“武王伐紂。”
征者何謂也?征猶正也,欲言其正也,輕重從辭也。誕以爾東征。誅祿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戰者何謂也?《尚書大傳》曰:“戰者,憚警之也。”《春秋讖》曰:“戰者,延改也。”
弒者試也,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候間司事,可稍稍弒之。《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篡者何謂也?篡猶奪也,取也,欲言庶奪嫡,孽奪宗,引奪取其位。《春秋傳》曰:“其言入何?篡詞也。”
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春秋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曷為夷狄之?秦伯將襲鄭。”入國掩人不備,行不假途,人銜枚,馬韁勒,晝伏夜行,為襲也。諸侯家國,入人家,宜告主人,所以尊敬、防并兼也。《春秋傳》曰:“桓公假途于陳而伐楚。”《禮》曰:“使次介先假途,用束帛。”即如是,諸侯賣王者道,禮無往不反,非謂所賣者也。將入人國,先使大夫執幣假道,主人亦遣大夫迎于郊,為賓主,設禮而待之,是其相尊敬也。防并兼奈何?諸侯之行,必有師旅,恐掩人不備,士卒斂取恒遲,先假途則預備之矣。
○諫諍
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開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不復行役,扶助微氣成萬物也。故孝經纟曰:“夏至陰氣始動。冬至陽氣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開。旅不行。夏至陰始起。反大熱何。陰氣始起,陽氣推而上。故大熱也。冬至陽始起陰氣推而上。故大寒也。
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盡忠納誠也。愛之能無勞乎?忠焉能無誨乎?《孝經》曰:“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天子置左輔、右弼、前疑、后承,以順。左輔主修政,剌不法。右弼主糾,周言失傾。前疑主糾度,定德經。后承主匡正,常考變天。四弼興道,率主行仁。夫陽變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諍,列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杖辟賢也。
諸侯諍,不從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惡君也。去曰:“某質性頑鈍。”言愚不任用,請退避賢。如是之是待以禮,臣待放;如不以禮待,遂去。君待之以禮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今子不且留,圣王之制,無塞賢之路,夫子欲何之?”則遣大夫送至于郊。
必三諫者何?以為得君臣之義,必得于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覺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臣下有大喪,君子年不呼其門,所以復君恩。今己所言,不合于禮義,君欲罪之,可得也。《援神契》曰:“三諫待放,復三年,盡也。”所以言放者,臣為君諱,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諫事已行者,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去無為留之。《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貞吉。”《論語》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臣待于郊者,君絕其祿者,示不欲去也,道不合耳。祿參三與之,一留與其妻、長子,使終祭宗廟。賜之環則反,賜之則去,明君子重恥也。《王度記》曰:反之以,其不待放者,亦與之物。明有介主無介民也。”《詩》曰:“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天子以天下為家也。親屬諫不待放者,骨肉無相去離之義也。《春秋傳》曰:“司馬皮曰:‘請處乎此,臣請歸。”子皮者,楚公子也,時不待放。士不得諫者,士賤,不得豫政事,故不得諫也。謀及之,得固盡其忠耳。《禮
國有三軍何?所以戒非常,伐無道,尊宗廟,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軍也?《論語》曰:“子行三軍,則誰與?”《詩》云:“周王于邁,六師及之。”三軍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為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師二千五百人,師為一軍,六師一萬五千人也。《傳》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當;百人必死,千人不能當;千人必死,萬人不能當;萬人必死,橫行天下。”雖有萬人,猶謙讓自以為不足,故復加五千人,因法月數。月者,群陰之長也。十二月足以窮盡陰陽備物成功。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義,致太平也。《谷梁傳》曰:“天子有六軍,諸侯上國三軍,次國二軍,下國一軍。”諸侯所以一軍者何?諸侯,蕃屏之臣也,任兵革之重,距一方之難,故得有一軍也。
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幘何?伐者兇事,素服,示有凄愴也。伐者質,故衣古服。《禮》曰:“三王共皮弁素幘,服亦皮素幘,又招虞人,亦皮弁。”知伐亦皮。
王者將出,辭于禰;還,格祖、禰者,言子辭面之禮,尊親之義也。《王制》曰:“王者將出,類于上帝,宜于社,造于禰。”《尚書》曰:“歸假于藝祖。”出所以告天?至告祖無二元后。廟后告者。示不敢留尊者之命也。告天何。示不敢自專也,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還不復告天者,天道質無內外,故不復告也。《尚書》言:“歸假于祖禰。”不見告于天,知不告也。
王者受命,質家先伐,文家先正何?質家之天命己也,使己誅無道,今誅,得為王,故先伐。文家言天命已成,為王者乃得誅伐王者耳,故先改正朔也。又改正朔者,文代其質也。文者先其文,質者先其質,故《論語》曰:“予小子履,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此湯伐桀告天,用尤家之法也。《詩》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言文王誅伐,故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明天著忠臣孝子之義也。湯親北面稱臣而事桀,不忍相誅也。《禮》曰:“湯放桀,武伐紂時也。”
王法天誅者,天子自出者,以為王者乃天之所立,而欲謀危社稷,故自出,重天命也。犯王法,使方伯誅之。《尚書》曰:“命予惟恭行天之罰。”此所以言開自出伐有扈也。《王制》曰:“賜之弓矢,乃得專征伐。”犯王誅者也。
大夫將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故但聞將軍令,不聞君命也,明進退大夫也。《春秋傳》曰:“此受命于君,如伐齊則還何?大其不伐喪也。”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天子遣將軍必于廟何?示不敢自專也。獨于祖廟何?制法度者祖也。《王制》曰:“受命于祖,受成于學。”此言于祖廟命遣之也。
王法年此受兵何?重不絕人嗣也。師行不必勝,故須其有世嗣。年六十歸兵者何?不忍并斗人父子也。《王制》曰:“六十不預服戎。”又曰:“八十一子不從政,九十家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三月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
古者師出不逾時者,為怨思也。天道一時生。一時養。人者,天之貴物也。逾時則內有怨女。外有曠夫。《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春秋》曰:“宋人取長葛。”《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王者有三年之喪,夷狄有內侵伐之者,重天誅,為宗廟社稷也。《春秋傳》曰:“天王居狄泉。”《傳》曰:“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著有天子也。”
○誅伐
誅不避親戚何?所以尊君卑臣,強干弱枝,明善惡善惡之義也。《春秋傳》曰:“季子煞其母兄,何善?示誅不避母兄,君臣之義。”《尚書》曰:“肆朕誕以爾東征。”誅弟也。諸侯有三年之喪,有罪且不誅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罰。《春秋傳》曰:“晉士丐帥師侵齊至谷,聞齊侯卒,乃還。”《傳》曰:“大其不伐喪也。”
諸侯之義,非天子之命,不得動眾起兵誅不義者,所以強干弱枝,尊天子,卑諸侯。《論語》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世無圣賢方伯,諸侯有相滅者,力能救者可也。《論語》曰:“陳恒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王者侯之子篡弒其君而立,臣下得誅之者,廣討賊之義也。《春秋傳》曰:“臣弒君,臣不討賊,非臣也。”又曰:“蔡世子班弒其君,楚子誅之。”王者受命而起,諸侯有臣弒君而立,當誅君身死,子不得繼者,以其逆,無所天也。《詩》云:“毋封靡于爾邦,惟王其崇之。”此言追誅大罪也。或盜天子土地,自立為諸侯,絕之而已。
父煞其子當誅何?以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皆天所生也,托父母氣而生耳。王者以養長而教之,故父不得專也。《春秋傳》曰:“晉侯煞世子申生不出蔡。”
佞人當誅何?為其亂善行,傾覆國政。《韓詩內傳》曰:“孔子為魯司寇,先誅少正卯。”謂佞道已行,敵國政也。佞道未行,章明遠之而已。《論語》曰:“放鄭聲,遠佞人。”
子得為父報仇者,臣子于君父,其義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義不可奪也。故曰:父之仇不與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共國,朋友之仇不與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鄰。故《春秋傳》曰:“子不復仇,非子。”檀弓記。子夏問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與同國,銜君命,遇之不斗。”父母以義見殺,子不復仇者,為往來不止也。《春秋》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
誅猶責也。誅其人,責其罪,極其過惡。《春秋》曰:“楚子虔誘蔡侯班,煞之于申。”《傳》曰:“誅君之子不立。”
討者何謂?討猶除也,欲言臣當掃除君之賊。《春秋》曰:“衛人殺州吁于濮。”《傳》曰:“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
伐者何謂伐擊也,欲言伐擊之也。《尚書》曰:“武王伐紂。”
征者何謂也?征猶正也,欲言其正也,輕重從辭也。誕以爾東征。誅祿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戰者何謂也?《尚書大傳》曰:“戰者,憚警之也。”《春秋讖》曰:“戰者,延改也。”
弒者試也,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候間司事,可稍稍弒之。《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篡者何謂也?篡猶奪也,取也,欲言庶奪嫡,孽奪宗,引奪取其位。《春秋傳》曰:“其言入何?篡詞也。”
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春秋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曷為夷狄之?秦伯將襲鄭。”入國掩人不備,行不假途,人銜枚,馬韁勒,晝伏夜行,為襲也。諸侯家國,入人家,宜告主人,所以尊敬、防并兼也。《春秋傳》曰:“桓公假途于陳而伐楚。”《禮》曰:“使次介先假途,用束帛。”即如是,諸侯賣王者道,禮無往不反,非謂所賣者也。將入人國,先使大夫執幣假道,主人亦遣大夫迎于郊,為賓主,設禮而待之,是其相尊敬也。防并兼奈何?諸侯之行,必有師旅,恐掩人不備,士卒斂取恒遲,先假途則預備之矣。
○諫諍
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開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不復行役,扶助微氣成萬物也。故孝經纟曰:“夏至陰氣始動。冬至陽氣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開。旅不行。夏至陰始起。反大熱何。陰氣始起,陽氣推而上。故大熱也。冬至陽始起陰氣推而上。故大寒也。
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盡忠納誠也。愛之能無勞乎?忠焉能無誨乎?《孝經》曰:“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天子置左輔、右弼、前疑、后承,以順。左輔主修政,剌不法。右弼主糾,周言失傾。前疑主糾度,定德經。后承主匡正,常考變天。四弼興道,率主行仁。夫陽變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諍,列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杖辟賢也。
諸侯諍,不從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惡君也。去曰:“某質性頑鈍。”言愚不任用,請退避賢。如是之是待以禮,臣待放;如不以禮待,遂去。君待之以禮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今子不且留,圣王之制,無塞賢之路,夫子欲何之?”則遣大夫送至于郊。
必三諫者何?以為得君臣之義,必得于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覺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臣下有大喪,君子年不呼其門,所以復君恩。今己所言,不合于禮義,君欲罪之,可得也。《援神契》曰:“三諫待放,復三年,盡也。”所以言放者,臣為君諱,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諫事已行者,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去無為留之。《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貞吉。”《論語》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臣待于郊者,君絕其祿者,示不欲去也,道不合耳。祿參三與之,一留與其妻、長子,使終祭宗廟。賜之環則反,賜之則去,明君子重恥也。《王度記》曰:反之以,其不待放者,亦與之物。明有介主無介民也。”《詩》曰:“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天子以天下為家也。親屬諫不待放者,骨肉無相去離之義也。《春秋傳》曰:“司馬皮曰:‘請處乎此,臣請歸。”子皮者,楚公子也,時不待放。士不得諫者,士賤,不得豫政事,故不得諫也。謀及之,得固盡其忠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