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寫橋的詩詞(1003首)

    561 《任氏鳴珰橋》 宋·文同

    清溪漱碧崖,袞袞寒聲落。
    子川愛溪聲,架橋橫絕壑。
    山風撼松月,倚檻聽噴薄。
    遂號曰鳴珰,古人無此作。

    562 《蒲氏別墅十詠·清蟾橋》 宋·文同

    溪光搖玉璧,云影漏金盤。
    誰此伴高興,畫橋憑曲欄。

    563 《閬州東園十詠·柳橋》 宋·文同

    挼風夸晚態,垂雨怯春寒。
    為問題芳意,同誰倚畫欄。

    564 《郡齋水閣閑書·湖橋》 宋·文同

    湖橋北頰花塢,水閣西頭竹村。
    霏霏薄霧紅暖,漠漠輕煙翠昏。

    565 《天漢橋》 宋·文同

    風吹兩岸菰蒲乾,日灑一汀鳧鶩寒。
    夜深霜月照湖水,須上此橋憑畫欄。

    566 《鄭深道餞曾宏甫臺州之行見招風雨不能度溪橋》 宋·曾幾

    一觴相屬費招呼,況復吾宗攬轡初。
    春雨春風俱作惡,溪南溪北頓成疏。
    刻殘紅蠟君哦句,挑盡青燈我讀書。
    細故乖遐猶似此,功名不必問何如。

    567 《過花橋》 宋·曾幾

    溶溶水拍堤,了了花隔岸。
    不著小橋通,令人方寸亂。

    568 《駕月橋》 宋·曾幾

    伐木梁清淺,扶藤日幾回。
    嫦娥與牛女,昔日度橋來。

    569 《游橋南竹園》 宋·曾幾

    杖屨橋南訪此君,別君安否斷知聞。
    苦遭積雨來為崇,政得新晴為解紛。
    直干萬馀森碧玉,高標一半入青云。
    人言歲暮於吾子,踏雪相看未當勤。

    570 《歸來橋》 宋·曾幾

    安車過橋時,童稚皆喜舞。
    題柱作歸來,元無長卿語。

    571 《吳江長橋》 宋·王令

    老匠鐵手風運斤,一挾刃入千山髠。
    明堂有在不見用,此為失地猶濟人。
    西巨澤江海通,獰風撼地波撐空。
    當道獨能支地險,更東安得與天窮。

    572 《橋西》 宋·劉克莊

    昔飲橋西歲月多,梨花深處待郎過。
    垂鞭欲訪湔裙約,奈此蕭蕭鬢雪何。

    573 《洛陽橋三首》 宋·劉克莊

    面跨虛空趾沒潮,長鯨吹浪莫漂搖。
    向來徒病川難涉,今日方知海可橋。

    574 《洛陽橋三首》 宋·劉克莊

    嬴氏曾驅六合人,蔡侯只用一州民。
    立犀豈不賢川守,鞭石何須役海神。

    575 《洛陽橋三首》 宋·劉克莊

    周時宮室漢時城,廢址遺基劃已平。
    乍見橋名驚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

    576 《姑蘇雜詠 松江亭(在吳江垂虹橋上)》 明·高啟

    泊舟登危亭,江風墮輕幘。
    空明入遠眺,天水如不隔。
    日落震澤浦,潮來松陵驛。
    綿綿洲溆平,莽莽葭菼積。

    577 《皋橋(在閶門內,由漢皋伯通所居得名·唐妓》 明·高啟

    閶門啼早鴉,拂面見飛花。
    綠水通螭舫,紅橋過犢車。
    誰尋伯通宅,只問泰娘家。

    578 《東歸至楓橋》 明·高啟

    故人當日送登畿,此地停舟醉落暉。
    慚愧臨河舊攀柳,尚留青眼看人歸。

    579 《歸吳至楓橋》 明·高啟

    遙看城郭尚疑非,不見青山舊塔微。
    官秩加身應謬得,鄉音到耳是真歸。
    夕陽寺掩啼烏在,秋水橋空乳鴨飛。
    寄語里閭休復羨,錦衣今已作荷衣。

    580 《晚過浦西橋》 明·高啟

    春水何長春日短,沙鴨交眠綠莎暖。
    晚過橋西不見人,野梅零落江梅斷。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