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鄉村的詩詞(84首)

    61 《和祠部王員外雪后早朝即事》 唐·岑參

    長安雪后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暉。
    色借玉珂迷曉騎,光添銀燭晃朝衣。
    西山落月臨天仗,北闕晴云捧禁闈。
    聞道仙郎歌白雪,由來此曲和人稀。

    民謠兒童鄉村生活

    62 《與村老對飲》 唐·韋應物

    鬢眉雪色猶嗜酒,言辭淳樸古人風。
    鄉村年少生離亂,見話先朝如夢中。

    63 《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給事首春…不果斯諾》 唐·王維

    托身侍云陛,昧旦趨華軒。
    遂陪鹓鴻侶,霄漢同飛翻。
    君子垂惠顧,期我于田園。
    側聞景龍際,親降南面尊。

    64 《頌古四十四首》 宋·釋師范

    大匠不巧,大儒不學。
    動輒中方圓,舉皆成禮樂。
    堪笑鄉村賣卜人,徒勞鑽破烏龜殼。

    65 《哭肯堂趙公擬老杜八哀體》 宋·方回

    飛鴻離魚網,玉石有俱焚。
    冥冥豈無志,鬼物妒玙璠。
    今代趙廣漢,誰歟哀王孫。
    粹然東南稟,頑薄推廉敦。

    66 《和江子我見送詩》 宋·王铚

    放舟弄清泚,始覺南風清。
    白云認鄉村,永念隨父兄。
    一夢三十載,將老猶遠行。
    聊將鄭衛耳,一聽新蟬鳴。

    67 《塔頭林君挽詩》 宋·葉適

    之河繞浦各紆縈,結束樓臺穩更清。
    全與好人修實地,任教流俗趁虛名。
    兒應自了書林債,淚苦還滋墓柏榮。
    今歲田荒望周急,鄉村憶著倍關情。

    68 《歲暮過信州靈溪》 宋·汪元量

    不彈長鋏嘆無車,獨倚枯筇面碧虛。
    兵破鄉村人住少,火燒橋道客行疏。
    云低天闊鷹呼隼,水落溪喧獺趁魚。
    東騖西馳歸未得,明朝又是歲將除。

    69 《太和宰趙嘉言造大舟付諸渡又停鄉村酒坊代輸》 宋·周必大

    攤酒催錢吏打門,那堪嫁娶畫朱陳。
    稍捐官府秋毫利,散作鄉村浩蕩春。

    70 《太和宰趙嘉言造大舟付諸渡又停鄉村酒坊代輸》 宋·周必大

    爭渡行人簇水邊,水中鮫鱷慣垂涎。
    從今何待跛男子,共載誰非利涉川。

    71 《雞犬》 宋·陸游

    鄉村年久競農務,秋歛春耕恐失時。
    我老元無夙興事,嬾雞啼曉恰相宜。

    72 《出門與鄰人笑談久之戲作》 宋·陸游

    暮靄昏昏半掩扉,偶逢鄰叟荷鉏歸。
    且令閑說鄉村事,莫問渠言是與非。

    73 《殘春》 宋·陸游

    江鮆堆盤粔籹香,山家節物亦窮忙。
    桑間葚紫蠶齊老,水面秧青麥半黃。
    語燕似催春事去,游絲不似客愁長。
    鄉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

    74 《照田蠶行》 宋·范成大

    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
    近似云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
    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
    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75 《同廬拾遺過韋(一作章·非)給事東山別業二》 唐·王維

    首春休沐維已陪游及乎是行亦預聞命會無車馬不果斯諾
    (冊4卷125頁1246c)
    托身侍云陛。
    昧旦(一作早)趨華軒。

    76 《有懷諸公》 明·舒頔

    黿鼉出沒黃田蕩,龍虎盤蹲白下城。
    才俊滿前勞顧問,愚蒙在下冀升平。
    波濤江漢暫時險,煙霧乾坤有日清。
    文士負才徒倚馬,武夫挾勇秖談兵。

    77 《觀鄭俠流民圖》 明·魯鐸

    旱風吹沙天地昏,扶攜塞道離鄉村
    身無完衣腹無食,病羸愁苦難具論。
    老人狀何似,頭先于步足。
    無氣手中杖與臂,相如同行半作溝。

    78 《沁園春·花壓雙溪》 元·李孝光

    花壓雙溪,月滿千門,氣象崢嶸。
    鄉村父老,踏歌舊曲,閭閻小子,弦誦新聲。
    雞犬無驚,桑麻如畫,酷似驅車過武城。
    誰為此,事魯人姬姓,公旦云仍。

    79 《和顏長官百詠·城市》 宋·朱繼芳

    村翁生長在柴門,身有丁男犢有孫。
    為了官租才出市,歸家夸說與鄉村

    80 《夷陵道士》 宋·趙元魚

    山麓林梢煙翠橫,寒天日色半陰晴。
    道邊廢宅空椽瓦,巖下居人困甲兵。
    破膽每驚腰劍客,傷弓時怯羽書聲。
    癡兒弱土渾多病,留寄鄉村念爾情。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