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義詞的詞語
近義詞的詞語:
近義詞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近義詞 | 近義詞 近義詞,是指詞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如“美好”和“美妙”、“懶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寬敞”和“寬闊”。與“近義詞”意思相近的詞為同義詞。 |
同義詞 | 同義詞 (詞語解釋)同義詞,漢語詞匯,音tongyici。 釋義: 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的一組詞語,可以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兩種。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而等義詞的意思完全相同。 |
言近旨遠 | 言近旨遠【解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出處】《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示例】其書闡發孔、孟大旨,殫盡心力,折衷舊解,~,文簡義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近義詞】語重心長、微言大義、回味無窮【反義詞】言之無物、言不及義、空洞無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含褒義 |
言近旨遠 | 【解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出處】《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示例】其書闡發孔、孟大旨,殫盡心力,折衷舊解,~,文簡義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近義詞】語重心長、微言大義、回味無窮【反義詞】言之無物、言不及義、空洞無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含褒義 |
近在眉睫 | 近在眉睫【解釋】睫:眼睫毛。形容很近,就在眼前。【出處】《列子·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近義詞】近在咫尺【反義詞】遠在天邊【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形容很近,就在眼前 |
平易近人 | 平易近人【解釋】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示例】凡昌黎(韓愈)與東野(孟郊)聯句,必字字爭勝,與他人聯句,則~。◎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近義詞】和藹可親、平易近民【反義詞】咄咄逼人、盛氣凌人【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
成仁取義 | 成仁取義【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示例】大丈夫既然以身許國,七尺微軀不敢私有。~之理,略知一二。 ◎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近義詞】舍生取義、舍身成仁【反義詞】茍且偷生【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于書面語 |
見義勇為 | 見義勇為【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示例】~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近義詞】急公好義、挺身而出【反義詞】袖手旁觀、見利忘義、見義不為【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見利忘義 | 見利忘義【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示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開宗明義 | 開宗明義【解釋】開宗:闡發宗旨;明義:說明意思。指說話、寫文章一開始就講明主要意思。【出處】《孝經·開宗明義》:“開宗明義章第一。”宋·邢昺題解:“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示例】在這~的第一信里,請你們容我在你們面前介紹我自己。 ◎冰心《寄小讀者·通訊一》【近義詞】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反義詞】旁敲側擊、轉彎抹角【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說話與寫文章 |
仁至義盡 | 仁至義盡【解釋】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出處】《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示例】況且他們還說和我們共同管理,總算是~的了! ◎冰心《斯人獨憔悴》【近義詞】無微不至、急公好義【反義詞】漠不關心【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
忘恩負義 | 忘恩負義【解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出處】《魏書·蕭寶夤傳》:“背恩忘義,梟獍其心。”【示例】此人好夸大,且~,你要仔細識他才好。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十六回【近義詞】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反義詞】感恩戴德、以德報怨【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用于譴責 |
義無反顧 | 義無反顧【解釋】義:道義;反顧:向后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示例】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圖報,~。 ◎華而實《漢衣冠》二【近義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反義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仗義疏財 | 仗義疏財【解釋】仗義:講義氣;疏財:分散家財。舊指講義氣,拿出自己的錢財來幫助別人。【出處】元·無名氏《來生債》第四折:“則為我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示例】自己只是在家中廣行善事,~。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近義詞】慷慨解囊、博施濟眾【反義詞】一毛不拔【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 |
背信棄義 | 背信棄義【解釋】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出處】《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示例】~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近義詞】見利忘義、自食其言、言而無信【反義詞】恪守不渝、一諾千金【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于揭露、指責、譴責的場合 |
舍生取義 | 舍生取義【解釋】舍:舍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示例】~兮捐微軀,誰云女婦兮夫弗如?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鸞鸞傳》【近義詞】以身報國、舍身求法【反義詞】茍且偷生、貪生怕死【語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
過甚其詞 | 過甚其詞【解釋】詞:話,言詞;甚:超過。指話說得過分,不符合實際情況。【出處】茅盾《子夜》九:“趙伯韜藐然搖了一下頭,再坐在沙發里架起了腿,只淡淡地說了四個字:‘過甚其詞。’”【近義詞】言過其實、夸大其詞【反義詞】恰如其分、實事求是、適可而止【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形容話說過了頭 |
急公好義 | 急公好義【解釋】急:急于。熱心公益,見義勇為。【出處】漢·劉向《新序·節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為人也,公正而好義。”【示例】~之心萌,獨立自存之志固,言議波涌,為作日多。 ◎魯迅《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近義詞】助人為樂、慷慨解囊【反義詞】唯利是圖、自私自利【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熱心公益,見義勇為 |
假仁假義 | 假仁假義【解釋】偽裝仁慈善良。【出處】《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示例】他第一便想搶曾鄉紳的家,那暴發的紳士,~的,好不可惡! ◎鄭振鐸《黃公俊的最后》【近義詞】虛情假義【反義詞】肝膽相照、坦誠相待【語法】連動式;作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 |
理屈詞窮 | 理屈詞窮【解釋】屈:短,虧;窮:盡。由于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示例】并不等候答復,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專橫者一樣,他立刻把最后一張牌擺出來了。 ◎沙汀《呼嚎》【近義詞】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啞口無言【反義詞】義正言辭、理直氣壯、振振有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天經地義 | 天經地義【解釋】經:規范,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示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每個學生~的事。【近義詞】理所當然、千真萬確【反義詞】天理難容、豈有此理【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含褒義 |
強詞奪理 | 強詞奪理【解釋】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示例】他的話簡直就是~,你不要信他。【近義詞】滿嘴胡纏、蠻不講理、蠻橫無理【反義詞】理直氣壯、不言而喻【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支吾其詞 | 支吾其詞【解釋】支吾:說話含混躲閃。指用含混的話搪塞應付,以掩蓋真實情況。【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二回:“余藎臣見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處,只得支吾其詞道:‘他的差使本來要委的了。銀子是他該我的,如今他還我,并不是花了錢買差使的。’”【近義詞】含糊其詞、閃爍其詞、吞吞吐吐【反義詞】一針見血、一語道破、開門見山【語法】動賓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同義詞 | 同義詞 (詞語解釋)同義詞,漢語詞匯,音tongyici。 釋義: 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的一組詞語,可以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兩種。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而等義詞的意思完全相同。 |
近在咫尺 | 近在咫尺【解釋】咫尺:很近的距離。形容距離很近。【出處】宋·蘇軾《杭州謝上表》:“凜然威光,近在咫尺。”【示例】那馬明明~,卻誤為喪失不見,就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之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近義詞】一衣帶水、天涯比鄰【反義詞】天涯海角、山南海北【語法】補充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兩者間的距離很近 |
若即若離 | 若即若離【解釋】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邊跟隨,若即若離,并不言語。”【示例】他的書雖然和《了凡綱鑒》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令人不知道講起來應該怎樣拉在一處。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近義詞】敬而遠之、貌合神離【反義詞】親密無間、親如骨肉【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態度不明朗 |
若即若離 | 【解釋】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邊跟隨,若即若離,并不言語。”【示例】他的書雖然和《了凡綱鑒》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令人不知道講起來應該怎樣拉在一處。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近義詞】敬而遠之、貌合神離【反義詞】親密無間、親如骨肉【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態度不明朗 |
交頭接耳 | 交頭接耳【解釋】交頭:頭靠著頭;接耳:嘴湊近耳朵。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示例】看見門上那些人在那里~,好象要使賈政知道的似的,又不好明回,只管咕咕唧唧的說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近義詞】竊竊私語、竊竊私議【反義詞】大聲喧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 |
近水樓臺 | 近水樓臺【解釋】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出處】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示例】他的表兄調任了,調到他去年教課的那所中學校來當校長了。~,自然容易得月。 ◎葉圣陶《得失》【近義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投鼠忌器 | 投鼠忌器【解釋】投:用東西去擲;忌:怕,有所顧慮。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干。【出處】《漢書·賈誼傳》:“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示例】~寶玉瞞贓,判冤決獄平兒行權。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一回【近義詞】畏首畏尾、瞻前顧后【反義詞】無所畏懼、肆無忌憚【語法】連動式;作謂語、狀語;表示想一件事又有所顧慮 |
不即不離 | 不即不離【解釋】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系。【出處】唐·罽賓《圓覺經》卷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示例】劉本人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隱隱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對于南北兩方都采取著~的態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近義詞】若即若離【反義詞】親密無間【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形容對人的態度 |
不近人情 | 不近人情【解釋】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出處】《莊子·逍遙游》:“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示例】大人先問自己真情怎樣?還說我恐嚇,實太過~。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二回【近義詞】冷若冰霜、拒人千里【反義詞】通情達理、合情合理【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人言行不合情理 |
和藹可親 | 和藹可親【解釋】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示例】假若有人愿意來看他,他是個頂~的人。 ◎老舍《四世同堂》二【近義詞】平易近人、和顏悅色【反義詞】氣勢洶洶、冷若冰霜、橫眉怒目【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的態度謙和 |
喜出望外 | 喜出望外【解釋】望:希望,意料。由于沒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興。【出處】宋·蘇軾《與李之儀書》:“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示例】這可真叫他~。 ◎沙汀《催糧》【近義詞】大喜過望、喜從天降【反義詞】禍不單行【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藹然可親 | 藹然可親【解釋】藹然:對人和善的樣子。形容態度和氣,使人愿意接近。【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示例】早有那般世誼同年,見他翩翩風度,~,都愿和他親近進來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近義詞】和藹可親【反義詞】兇神惡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交頭接耳 | 【解釋】交頭:頭靠著頭;接耳:嘴湊近耳朵。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示例】看見門上那些人在那里~,好象要使賈政知道的似的,又不好明回,只管咕咕唧唧的說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近義詞】竊竊私語、竊竊私議【反義詞】大聲喧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 |
和藹可親 | 【解釋】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示例】假若有人愿意來看他,他是個頂~的人。 ◎老舍《四世同堂》二【近義詞】平易近人、和顏悅色【反義詞】氣勢洶洶、冷若冰霜、橫眉怒目【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的態度謙和 |
藹然可親 | 【解釋】藹然:對人和善的樣子。形容態度和氣,使人愿意接近。【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示例】早有那般世誼同年,見他翩翩風度,~,都愿和他親近進來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近義詞】和藹可親【反義詞】兇神惡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不即不離 | 【解釋】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系。【出處】唐·罽賓《圓覺經》卷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示例】劉本人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隱隱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對于南北兩方都采取著~的態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近義詞】若即若離【反義詞】親密無間【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形容對人的態度 |
單刀赴會 | 單刀赴會【解釋】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后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出處】《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示例】吾來日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余人,~,看魯肅如何近我。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近義詞】大智大勇、孤軍深入【反義詞】群策群力【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促膝談心 | 促膝談心【解釋】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親密地談心里話。【出處】唐·田穎《攬云臺記》:“即有友人,不過十余知音之侶,來則促膝談心,率皆圣賢之道,不敢稍涉異言。”【示例】依弟愚見,這廳事也太闊落,意欲借尊齋,只需一席酒,我四人~,方才暢快。(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近義詞】夜雨對床【反義詞】唇槍舌劍【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表示說知心話 |
酒囊飯袋 | 酒囊飯袋【解釋】囊:口袋。只會吃喝,不會做事。譏諷無能的人。【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飽食快飲,慮深求臥,腹為飯坑,腸為酒囊。”【示例】唐末馬殷據湖南,稱楚王,奢侈僭傲,諸院王子仆從烜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 ◎宋·陶岳《荊湘近事》【近義詞】行尸走肉、衣架飯囊【反義詞】英雄好漢、能工巧匠【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喧賓奪主 | 喧賓奪主【解釋】喧:聲音大。客人的聲音壓倒了主人的聲音。比喻外來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據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出處】清·楊宜治《俄程日記》:“近有喧賓奪主之勢。”【近義詞】反客為主、本末倒置【反義詞】客隨主便【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
搖搖欲墜 | 搖搖欲墜【解釋】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眾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示例】戰士們靠近邊緣向下一看,頭暈目眩,覺得眼前的大巖來回晃動,自己的身體~。 ◎曲波《林海雪原》二七【近義詞】搖搖欲倒、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反義詞】穩如泰山、安如磐石【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不三不四 | 不三不四【解釋】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樣子。【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回:“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示例】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就想天鵝屁吃!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近義詞】不倫不類、非僧非俗【反義詞】一本正經、正襟危坐、堂堂正正【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
和顏悅色 | 和顏悅色【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出處】《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示例】申子平急上前,~的把原委說了一遍。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近義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反義詞】橫眉怒目、殺氣騰騰、聲色俱厲【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和善可親 |
促膝談心 | 【解釋】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親密地談心里話。【出處】唐·田穎《攬云臺記》:“即有友人,不過十余知音之侶,來則促膝談心,率皆圣賢之道,不敢稍涉異言。”【示例】依弟愚見,這廳事也太闊落,意欲借尊齋,只需一席酒,我四人~,方才暢快。(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近義詞】夜雨對床【反義詞】唇槍舌劍【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表示說知心話 |
搖搖欲墜 | 【解釋】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眾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示例】戰士們靠近邊緣向下一看,頭暈目眩,覺得眼前的大巖來回晃動,自己的身體~。 ◎曲波《林海雪原》二七【近義詞】搖搖欲倒、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反義詞】穩如泰山、安如磐石【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和顏悅色 |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出處】《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示例】申子平急上前,~的把原委說了一遍。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近義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反義詞】橫眉怒目、殺氣騰騰、聲色俱厲【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和善可親 |
近水樓臺 | 【解釋】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出處】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示例】他的表兄調任了,調到他去年教課的那所中學校來當校長了。~,自然容易得月。 ◎葉圣陶《得失》【近義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和顔悅色 |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出處】《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示例】申子平急上前,~的把原委說了一遍。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近義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反義詞】橫眉怒目、殺氣騰騰、聲色俱厲【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和善可親 |
酒囊飯袋 | 【解釋】囊:口袋。只會吃喝,不會做事。譏諷無能的人。【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飽食快飲,慮深求臥,腹為飯坑,腸為酒囊。”【示例】唐末馬殷據湖南,稱楚王,奢侈僭傲,諸院王子仆從烜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 ◎宋·陶岳《荊湘近事》【近義詞】行尸走肉、衣架飯囊【反義詞】英雄好漢、能工巧匠【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喧賓奪主 | 【解釋】喧:聲音大。客人的聲音壓倒了主人的聲音。比喻外來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據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出處】清·楊宜治《俄程日記》:“近有喧賓奪主之勢。”【近義詞】反客為主、本末倒置【反義詞】客隨主便【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
單刀赴會 | 【解釋】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后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出處】《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示例】吾來日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余人,~,看魯肅如何近我。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近義詞】大智大勇、孤軍深入【反義詞】群策群力【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搖搖欲墜 | 【解釋】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眾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示例】戰士們靠近邊緣向下一看,頭暈目眩,覺得眼前的大巖來回晃動,自己的身體~。 ◎曲波《林海雪原》二七【近義詞】搖搖欲倒、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反義詞】穩如泰山、安如磐石【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愛財如命 | 愛財如命【解釋】把錢財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形容極端吝嗇。【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來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愛財如命,何況吃官司的,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這更沒錢不行了。”【示例】那個人極端自私,~。【近義詞】惟利是圖、錙銖必較【反義詞】仗義疏財、揮金如土【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十分貪婪、吝嗇 |
大約 | 大約 大約是時間副詞,注音:dà yuē 。 釋義:用于對數量的推測;表示估計的數目不十分精確(句子里有數字)。 近義詞:約莫、大抵、大略、大概、大致、約略、大意、大要、梗概、約略、也許。 反義詞:肯定、精確 、詳細。 |
得寸進尺 | 得寸進尺【解釋】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出處】《老子·道德經》:“不敢進寸而退尺。”《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示例】法國~,五年以后吞并了整個南圻,而心猶未足,還打算攘奪北圻,僅留下中圻給越南。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近義詞】得隴望蜀、貪得無厭、貪心不足、欲壑難填【反義詞】心滿意足、如愿以償、稱心如意、知足常樂【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
樂天知命 | 樂天知命【解釋】天:天意;命:命運。安于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示例】近來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幾首詩,吟詠性情,要他知道~的道理,在我膝下承歡便了。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近義詞】聽天由命【反義詞】自力更生、戰天斗地【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 |
料事如神 | 料事如神【解釋】料:預料。預料事情象神仙一樣準確。形容預料事情非常準確。【出處】宋·楊萬里《提刑徽猷檢正王公墓志銘》:“公器識宏深,襟度寬博,議論施加人數等,料事如神,物無遁情。”【示例】我又不能~,除了硬挺之外,總不免要吃點小虧。 ◎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四回【近義詞】心中有數、先見之明【反義詞】鼠目寸光、目光如豆【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