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來去的四字詞語

    來去的四字詞語:1. 來者不拒;2. 去留無意;3. 來日方長;4. 去往無常;5. 來去自如;6. 去勢如風;7. 來去匆匆;8. 去留難定;9. 來去無蹤;10. 去眾留寡;11. 來龍去脈;12. 去留有情;13. 來去無恙;14. 去留皆宜;15. 來去無阻;16. 去留兩難;17. 來去平安;18. 去留由人;19. 來去無聲;20. 去留無憂

    來去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來去 來去 (詞語)來去,讀音láiqù,是漢語詞語,意思是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來去匆匆 來去匆匆 來去匆匆:詞語解釋 來去匆匆:李玲玉演唱歌曲 來去匆匆 (詞語解釋)來去匆匆,是漢語詞匯,出自《許爺》,形容來和去迅速。
    來回來去 來回來去【解釋】指動作或說話來回不斷地重復。
    來去分明 來去分明【解釋】形容手續清楚或為人在財物方面不含糊。
    來蹤去跡 來蹤去跡【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二回:“文武衙門都瞧了,來蹤去跡也看了,尸也驗了。”【示例】袁伯珍問明了他的~,才曉得他也是維新一派的人。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二回【近義詞】來龍去脈、來蹤去路【語法】聯合式;作賓語;
    來去 來去 (詞語)來去,讀音láiqù,是漢語詞語,意思是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來去匆匆 來去匆匆 來去匆匆:詞語解釋 來去匆匆:李玲玉演唱歌曲 來去匆匆 (詞語解釋)來去匆匆,是漢語詞匯,出自《許爺》,形容來和去迅速。
    來蹤去跡 【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二回:“文武衙門都瞧了,來蹤去跡也看了,尸也驗了。”【示例】袁伯珍問明了他的~,才曉得他也是維新一派的人。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二回【近義詞】來龍去脈、來蹤去路【語法】聯合式;作賓語;
    浮來暫去 浮來暫去【解釋】比喻來去無定。【出處】《紅樓夢》第八八回:“姨太太這幾天浮來暫去,不能過來回老太太,今日飯后家去了。”
    直來直去 直來直去 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或指說話、做事不繞彎子。成語出處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我說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叫人看了那么直來直去,一覽無余。”
    浮來暫去 【解釋】比喻來去無定。【出處】《紅樓夢》第八八回:“姨太太這幾天浮來暫去,不能過來回老太太,今日飯后家去了。”
    直來直去 直來直去 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或指說話、做事不繞彎子。成語出處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我說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叫人看了那么直來直去,一覽無余。”
    年來歲去 年來歲去 謂歲月來去匆匆 南朝 梁 荀濟 《贈陰梁州》詩:“仆本不平人,悲秋眉亦嚬;年來空自老,歲去不知春。” 唐 駱賓王 《疇昔篇》:“年來歲去成銷鑠,懷抱心期漸寥落。”
    年來歲去 年來歲去 謂歲月來去匆匆 南朝 梁 荀濟 《贈陰梁州》詩:“仆本不平人,悲秋眉亦嚬;年來空自老,歲去不知春。” 唐 駱賓王 《疇昔篇》:“年來歲去成銷鑠,懷抱心期漸寥落。”
    來回 來回 來回,指來來去去,往返多次;形容事物的往返過程;猶言上下,左右。如:汽車來回一趟,需要一定的時間。
    來往往 來往往 lái wǎng wǎng 來往往(來往往) 來來去去。形容往來頻繁。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我著你再休戀那紅塵內赤力力虎鬭龍爭,碧天邊來往往鳥飛兔走。”
    來回 來回 來回,指來來去去,往返多次;形容事物的往返過程;猶言上下,左右。如:汽車來回一趟,需要一定的時間。
    來往往 來往往 lái wǎng wǎng 來往往(來往往) 來來去去。形容往來頻繁。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我著你再休戀那紅塵內赤力力虎鬭龍爭,碧天邊來往往鳥飛兔走。”
    來去無蹤 來去無蹤【解釋】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示例】他豈不又有枝添葉兒,必說這妖怪青臉紅發,~。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一回
    車馬填門 車馬填門【解釋】車子充滿門庭,比喻賓客很多。同“車馬盈門”。【出處】《北史·拓跋深傳》:“是故馀人攝選,車馬填門;及臣居邊,賓游罕至。”【示例】這里接連著親戚族中的人來來去去,鬧鬧穰穰,~,貂蟬滿座。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五回
    篤篤末末 篤篤末末 dǔ dǔ mò mò 篤篤末末(篤篤末末) 盤盤旋旋。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二折:“教我便來來去去腳似攛梭,我可便篤篤末末身如這翻餅
    篤篤末末 篤篤末末 dǔ dǔ mò mò 篤篤末末(篤篤末末) 盤盤旋旋。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二折:“教我便來來去去腳似攛梭,我可便篤篤末末身如這翻餅
    車馬填門 【解釋】車子充滿門庭,比喻賓客很多。同“車馬盈門”。【出處】《北史·拓跋深傳》:“是故馀人攝選,車馬填門;及臣居邊,賓游罕至。”【示例】這里接連著親戚族中的人來來去去,鬧鬧穰穰,~,貂蟬滿座。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五回
    革除 革除 詞語革除,其讀音為gé chú,它一共有三個含義,分別是:全部廢除,實施或引進更好的方法、更好的行動步驟或更好的行為來去除開除;撤消職務
    信禽 信禽 xìn qín 信禽 雁的別名。雁為候鳥,每年春分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回南方,來去有定時,故稱信禽。 元 郝經 《雁媒》詩:“信禽法天運,斷不為炎涼。”
    信鷗 信鷗 信鷗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xìn ōu,是一種隨潮水漲落而來去的海鷗。
    水云身 水云身 水云身,佛教語。指行腳僧。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無定處,故稱。亦泛指來去自由、無所羈絆之身。
    肆行 肆行 肆行,漢語詞匯。 拼音:sì xíng 釋義:1、放縱的行為。2、謂恣意妄為。3、謂自由自在地來去。4、猶流行。
    閑云孤鶴 閑云孤鶴【解釋】漂浮的云,孤飛的鶴。比喻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人。【出處】宋·文瑩《續湘山野錄》:“州亦難添,詩亦不改,然閑云野鶴何天而不可飛邪?”
    鴉兵 鴉兵 1.謂神出鬼沒﹑來去無蹤之兵。
    走馬陣頭雨 走馬陣頭雨 詞語解析 即陣雨。因其來去迅速突然,故
    鴉兵 鴉兵 1.謂神出鬼沒﹑來去無蹤之兵。
    雲屯席卷 【解釋】如云氣驟然聚集,如席子迅速卷起。形容來去迅捷,氣勢雄偉。【出處】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云屯席卷,兼擬靖鯨鯢于鮫穴;可憐仳離瑣尾,大都內地殘黎。”【示例】~,所向無前。 ◎清·昭梿《嘯亭雜錄·八大王》
    水雲身 水云身 水云身,佛教語。指行腳僧。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無定處,故稱。亦泛指來去自由、無所羈絆之身。
    云屯席卷 云屯席卷【解釋】如云氣驟然聚集,如席子迅速卷起。形容來去迅捷,氣勢雄偉。【出處】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云屯席卷,兼擬靖鯨鯢于鮫穴;可憐仳離瑣尾,大都內地殘黎。”【示例】~,所向無前。 ◎清·昭梿《嘯亭雜錄·八大王》
    信鷗 信鷗 信鷗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xìn ōu,是一種隨潮水漲落而來去的海鷗。
    走馬陣頭雨 走馬陣頭雨 詞語解析 即陣雨。因其來去迅速突然,故
    閒雲孤鶴 【解釋】漂浮的云,孤飛的鶴。比喻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人。【出處】宋·文瑩《續湘山野錄》:“州亦難添,詩亦不改,然閑云野鶴何天而不可飛邪?”
    雲屯席捲 【解釋】如云氣驟然聚集,如席子迅速卷起。形容來去迅捷,氣勢雄偉。【出處】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云屯席卷,兼擬靖鯨鯢于鮫穴;可憐仳離瑣尾,大都內地殘黎。”【示例】~,所向無前。 ◎清·昭梿《嘯亭雜錄·八大王》
    澀脈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澀脈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去來 去來 去來,讀音是qù lái,漢語詞匯,解釋為往來、往返。
    去來 去來 去來,讀音是qù lái,漢語詞匯,解釋為往來、往返。
    來往 來往 (中文詞匯)來往,漢語詞匯。 注音:lái wǎng 有多重意思:1. 來和去2. 通行3. 聯系、交往或接觸——用于人4. 左右;上下 來往 (詞語)來去,往返的意思。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精交接以來往兮,心凱康以樂歡。” 唐 李白 《大獵賦》:“ 大章 按步以來往, 夸父 振策而奔走。” 明 劉基 《途中見去雁》詩:“昔與雁同歸,今來雁北飛。殷勤祝過雁,來往莫相違。”楊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天空騰起更多小燕子,來往回旋,每架后尾都拖著道白煙。”
    來往 來往 (中文詞匯)來往,漢語詞匯。 注音:lái wǎng 有多重意思:1. 來和去2. 通行3. 聯系、交往或接觸——用于人4. 左右;上下 來往 (詞語)來去,往返的意思。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精交接以來往兮,心凱康以樂歡。” 唐 李白 《大獵賦》:“ 大章 按步以來往, 夸父 振策而奔走。” 明 劉基 《途中見去雁》詩:“昔與雁同歸,今來雁北飛。殷勤祝過雁,來往莫相違。”楊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天空騰起更多小燕子,來往回旋,每架后尾都拖著道白煙。”
    來蹤去影 辭典解釋來蹤去影  lái zōng qù yǐng     人來去所留下的蹤跡。如:「這人來過嗎?怎么連個來蹤去影都沒瞧見呢?」也作「來蹤去跡」。
    來蹤去路 來蹤去路【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同“來蹤去跡”。
    直去直來 直去直來 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
    直去直來 直去直來 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
    來無影去無蹤 辭典解釋來無影去無蹤  lái wú yǐng qù wú zōng     來去之間,不曾留下任何形跡。小說中多形容功夫高強者。 如:「老劍客功夫高強,來無影去無蹤,要尋他可不容易。」德語 ohne Schatten kommen, ohne Spuren gehen
    來蹤去路 【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同“來蹤去跡”。
    過往 過往 《過往》是2013年上映的法國家庭倫理片,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貝熱尼絲·貝喬、塔哈·拉希姆、阿里·莫沙法、寶琳·布雷特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和妻子分居四年的阿曼德回到巴黎辦理離婚,卻漸漸發現妻子瑪麗、養女露西、妻子的男友薩米爾之間關系緊張,憑一己之力打開各人心結挽救這個破碎的家庭的故事。該片獲得第6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第7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 過往 (漢語詞匯)過往,漢語詞匯。 注音:guò wǎng 釋義:1. 謂時光過去或流逝。2. 以往;往昔。3. (人物)經過;來去。 4. 謂人物的過從,交往。
    來去自如 辭典解釋來去自如  lái qù zì rú      往來隨心所欲而不受拘束。 如:「他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
    過往 過往 《過往》是2013年上映的法國家庭倫理片,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貝熱尼絲·貝喬、塔哈·拉希姆、阿里·莫沙法、寶琳·布雷特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和妻子分居四年的阿曼德回到巴黎辦理離婚,卻漸漸發現妻子瑪麗、養女露西、妻子的男友薩米爾之間關系緊張,憑一己之力打開各人心結挽救這個破碎的家庭的故事。該片獲得第6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第7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 過往 (漢語詞匯)過往,漢語詞匯。 注音:guò wǎng 釋義:1. 謂時光過去或流逝。2. 以往;往昔。3. (人物)經過;來去。 4. 謂人物的過從,交往。
    緩脈 緩脈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弛緩松懈的脈象。中醫認為,若脈來均勻和緩,為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脈多見于濕證或脾胃虛弱。緩脈須同近似脈、遲脈、濡脈、微脈、弱脈相區別。遲脈一息不足四至;濡脈浮細而軟;微脈則細而軟弱,似有似無;弱脈呈沉細之象,須重按始得,與緩脈來去怠緩,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不同。緩脈與緊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緩脈常同浮、沉、大、遲等脈兼見。 緩脈: 《脈訣匯辨》:“緩為胃氣,不止于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
    緩脈 緩脈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弛緩松懈的脈象。中醫認為,若脈來均勻和緩,為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脈多見于濕證或脾胃虛弱。緩脈須同近似脈、遲脈、濡脈、微脈、弱脈相區別。遲脈一息不足四至;濡脈浮細而軟;微脈則細而軟弱,似有似無;弱脈呈沉細之象,須重按始得,與緩脈來去怠緩,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不同。緩脈與緊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緩脈常同浮、沉、大、遲等脈兼見。 緩脈: 《脈訣匯辨》:“緩為胃氣,不止于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
    亢進 亢進 亢進,是指生理機能超過正常情況。如:甲狀腺亢進熱,此外還有急劇增加的藝術,如郭沫若《歸去來·在轟炸中來去》:“抗戰越持久, 日本 人的焦躁越亢進,因而對于 蘇聯 的恐怖也就會越見激增。
    亢進 亢進 亢進,是指生理機能超過正常情況。如:甲狀腺亢進熱,此外還有急劇增加的藝術,如郭沫若《歸去來·在轟炸中來去》:“抗戰越持久, 日本 人的焦躁越亢進,因而對于 蘇聯 的恐怖也就會越見激增。
    納水 辭典解釋納水  nà shuǐ     堪輿家視水的來去,定穴的方向,以由生方來,衰方去,為吉,稱為「納水」。
    倏來忽往 辭典解釋倏來忽往  shù lái hū wǎng     速度極快的來去。 《文選.潘岳.射雉賦》:「逸群之俊,擅場挾兩,櫟雌妒異,倏來忽往。」 唐.楊烱〈浮漚賦〉:「合散消息,安有常則;倏來忽往,不可為象。」

    其它詞語熱搜

    * 來去的四字詞語:1. 來者不拒;2. 去留無意;3. 來日方長;4. 去往無常;5. 來去自如;6. 去勢如風;7. 來去匆匆;8. 去留難定;9. 來去無蹤;10. 去眾留寡;11. 來龍去脈;12. 去留有情;13. 來去無恙;14. 去留皆宜;15. 來去無阻;16. 去留兩難;17. 來去平安;18. 去留由人;19. 來去無聲;20. 去留無憂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