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海洋的詞語
形容海洋的詞語:1. 廣闊;2. 深邃;3. 清澈;4. 波濤洶涌;5. 咆哮;6. 神秘;7. 藍色;8. 海藍;9. 咸味;10. 沉默;11. 海浪;12. 海風;13. 海鳥;14. 海草;15. 海底;16. 珊瑚;17. 海星;18. 海洋生物;19. 海鹽;20. 海浪聲
形容海洋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海洋 | 海洋 (地理名詞)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
海洋生物 | 海洋生物 (生物學術語)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紅海星,鯨魚,鯊魚等。 |
海洋能 | 海洋能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能量,這些能量以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海洋能的利用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設備把各種海洋能轉換成電能或其他可利用形式的能。由于海洋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因此是一種亟待開發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 |
海洋性氣候 | 海洋性氣候 海洋性氣候,指海洋鄰近區域的氣候。如海島或盛行風來自海洋的大陸部分地區的氣候。由于海洋巨大水體作用所形成的氣候 。包括海洋面或島嶼以及盛行氣流來自海洋的大陸近海部分的氣候。 |
海洋監視衛星 | 海洋監視衛星 海洋監視衛星用于海洋監視、海上作戰、監視海上恐怖主義活動,也可用于民用海洋監視。衛星上裝載了電視攝像、雷達、無線電偵測機、紅外探測器、高靈敏度紅外相機等偵察設備,具有探測水面艦船與潛艇;能夠利用藍-綠激光穿透云層和海水,探測到高速潛航的導彈核潛艇,用來判定艦艇的準確位置以及航向數據。 |
海洋島 | 海洋島 (我國黃海海域距離大陸最遠的海島)海洋島,是長山群島外島最遠的一個海島,全島面積18.98平方公里,距大連港76海里,距離縣政府所在地大長山島34海里。海洋島自然風光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海水清澈無污染——是大連最清潔的海域之一,遠離喧鬧的城市,是難得的海浴、垂釣、休閑、度假和療養勝地。 |
海洋公園 | 海洋公園 (公共服務領域漢語詞匯)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海洋公園標準英文名為Marine Park或Ocean Park。 |
內陸國 | 內陸國 內陸國(landlocked state)指沒有海岸線的國家,亦即被周圍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的國家,又稱陸鎖國,如:蒙古。雙重內陸國家是指被其他內陸國家所包圍的內陸國家。島國是內陸國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整個國土完全位于島嶼之上。 內陸國又稱“陸鎖國”、“無海岸國家”。被鄰國領土包圍因而沒有海岸的國家。依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與沿海國平等享有在沿海國領海的無害通過權、公海自由權、和平利用國際海底區域權、公平分享沿海國開發200海浬以外大陸架所繳費用或實物的權利及其他某些海洋權利。為實現上述海洋權利有進出海洋權,并為此享有用一切運輸工具通過位于本國與海洋之間的國家士領土的過境自由。懸掛內陸國旗幟的船舶在海港內與其他外國船舶享有同等待遇。此類國家約有30個。 |
南冰洋 | 南冰洋 南冰洋也叫南大洋或南極海,是世界第五個被確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南緯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緯55°-62°間的太平洋的海域。 以前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于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
內陸國 | 內陸國 內陸國(landlocked state)指沒有海岸線的國家,亦即被周圍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的國家,又稱陸鎖國,如:蒙古。雙重內陸國家是指被其他內陸國家所包圍的內陸國家。島國是內陸國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整個國土完全位于島嶼之上。 內陸國又稱“陸鎖國”、“無海岸國家”。被鄰國領土包圍因而沒有海岸的國家。依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與沿海國平等享有在沿海國領海的無害通過權、公海自由權、和平利用國際海底區域權、公平分享沿海國開發200海浬以外大陸架所繳費用或實物的權利及其他某些海洋權利。為實現上述海洋權利有進出海洋權,并為此享有用一切運輸工具通過位于本國與海洋之間的國家士領土的過境自由。懸掛內陸國旗幟的船舶在海港內與其他外國船舶享有同等待遇。此類國家約有30個。 |
大洋盆地 |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體,約占海洋總面積的45%,其周邊有的與大陸裾相鄰,有的直接與海溝相接。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4000~5000m的開闊水域,成為深海盆地。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為深海平原,其坡度一般小于1/1000,甚至小于1/10000,是地標最平坦的地區。 |
東洋 | 東洋 東洋在漢語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語中還代表東亞地區。近代出現的“東洋”可能源自日本。 日本發明該詞主要是用來翻譯英文的“Orient”(意為東方),其意義與“西洋”相對,指包括東北亞,東南亞等在內的東方地區。日本也稱東洋、扶桑、東瀛等。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日本民眾一般將這個詞讀作“にっぽん”(?Nippon)或“にほん”(?Nihon)而直至20世紀日本政府仍然沒有規定日本這個詞的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并存。由于日本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 |
東洋 | 東洋 東洋在漢語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語中還代表東亞地區。近代出現的“東洋”可能源自日本。 日本發明該詞主要是用來翻譯英文的“Orient”(意為東方),其意義與“西洋”相對,指包括東北亞,東南亞等在內的東方地區。日本也稱東洋、扶桑、東瀛等。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日本民眾一般將這個詞讀作“にっぽん”(?Nippon)或“にほん”(?Nihon)而直至20世紀日本政府仍然沒有規定日本這個詞的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并存。由于日本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 |
導航衛星 | 導航衛星 導航衛星(navigation satellite):從衛星上連續發射無線電信號,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導航定位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導航系統的空間部分。導航衛星裝有專用的無線電導航設備,用戶接收導航衛星發來的無線電導航信號,通過時間測距或多普勒測速分別獲得用戶相對于衛星的距離或距離變化率等導航參數,并根據衛星發送的時間、軌道參數,求出在定位瞬間衛星的實時位置坐標,從而定出用戶的地理位置坐標(二維或三維坐標)和速度矢量分量。由數顆導航衛星構成導航衛星網(導航星座),具有全球和近地空間的立體覆蓋能力,實現全球無線電導航。導航衛星按是否接收用戶信號分為主動式導航衛星和被動式導航衛星;按導航方法分為多普勒測速導航衛星和時差測距導航衛星;按軌道分為低軌道導航衛星、中高軌道導航衛星、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前蘇聯/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 )、歐洲航天局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和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 1960年 4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1B。此后,美國、蘇聯先后發射了子午儀宇宙導航衛星系列。通過國際間合作還發射了具有定位能力的民用交通管制和搜索營救衛星系列。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蘇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 )是以衛星星座作為空間部分的全球全天候導航定位系統。GPS采用18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GPS空間星座。GLONASS采用24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GLONASS空間星座。 (圖為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模擬圖) 目前我國也有了自己導航衛星“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是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英文縮寫CNSS。它是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C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那么,導航衛星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 說起指南針,人們是很熟悉的。它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不僅幫助我國古代人民遠涉重洋同世界各國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指南針的奧秘在哪里呢?原來,所有磁體都具“同極性相斥、異極性相吸”的特性,而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體,這個大磁體和小磁針由于“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磁針的南極總是指向地球的北極,即指向南方。指南針成了人類導航的工具。根據指南針的原理做成的船舶導航儀器就叫羅盤(磁羅盤)。把一根磁棒用支架水平支撐起來,上面固定著一個從0度到360 度的刻盤,再用一航向標線代表船舶的縱軸,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磁羅盤。刻度盤上的零度與航向標線之間的夾角叫作航向角,表示船舶以地磁極為基準的方向。這樣,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可根據夾角的大小判斷出航行的方向。 但是,由于地磁場分布不均,常使磁羅盤產生較大的誤差。 20 世紀初無線電技術的興起,給導航技術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人們開始采用無線電導航儀代替古老的磁羅盤。由于無線電波不受天氣好壞的影響,它在白天夜里都可以傳播,所以信號的收、發可以全天候。用無線電導航的作用距離可達幾千公里,并且精度比磁羅盤高,因此被廣泛使用。但是,無線電波在大氣中傳播幾千公里過程中,受電離層折射和地球表面反射的干擾較大,所以,它的精度還不是很理想。 當今,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船舶航行在茫茫的海洋里。不幸的是全世界大型輪船中,每年都有幾百艘在海上遇險。其中有半數事故是由于航行原因造成的,使世界商船隊里每年都有幾十艘船沉沒! 最常見的一種事故就是擱淺。它在沉沒的船只中,所占比例比較大。例如,從1969年至1973年間,由于擱淺造成了4000艘船的不幸,其中218艘船已完全報廢。另一種航海事故是碰撞,特別是海岸附近、窄水道區和港口通道上,更容易發生,當然,這與船只不斷增加也有關。例如,通過英吉利海峽的艦船,一晝夜就有400~500艘,由于晝夜或濃霧中航行,船只碰撞的危險時刻存在,難怪海員們說這里是危險的航道。 雖然航海技術和設備在不斷完善,但仍不能滿足今大的要求。現在航道上出現的差錯,不僅給船只和乘員帶來巨大的危險,而且常常給周圍環境、海洋中的動物世界帶來巨大的危害。從超級油輪上流出的石油,有時把沿海幾公里的水面都給蓋住了,并引起幾千種海洋動物和鳥類的死亡…… 正因為如此,人們請求衛星來幫忙。1958年初,美國科學家在跟蹤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時,無意中發現收到的無線電信號有多普勒效應,即衛星飛近地面接收機時,收到的無線電信號頻率逐漸升高;衛星遠離后,頻率就變低。這一有趣的發現,揭開了人類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新紀元。衛星定位導航,是由地面物體通過無線電信號溝通自己與衛星之間的距離,再用距離變化率計算出自己在地球或空間的位置,進而確定自己的航向。 這種設在天上的無線電導航臺,就是現在的導航衛星,也可以說是當今的“羅盤”。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利用人造地球衛星導航。這種導航方法的優點主要是:可以為全球船舶、飛機等指明方向,導航范圍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可全天候導航,在任何惡劣的氣象條件下,晝夜均可利用衛星導航系統為船舶指明航向;導航精度遠比磁羅盤高,誤差只有幾十米;操作自動化程度高,不必使用任何地圖即可直接讀出經、緯度;導航設備小,很適宜在艦船上安裝使用。于是,衛星導航系統應運而生了。 |
導航衛星 | 導航衛星 導航衛星(navigation satellite):從衛星上連續發射無線電信號,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導航定位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導航系統的空間部分。導航衛星裝有專用的無線電導航設備,用戶接收導航衛星發來的無線電導航信號,通過時間測距或多普勒測速分別獲得用戶相對于衛星的距離或距離變化率等導航參數,并根據衛星發送的時間、軌道參數,求出在定位瞬間衛星的實時位置坐標,從而定出用戶的地理位置坐標(二維或三維坐標)和速度矢量分量。由數顆導航衛星構成導航衛星網(導航星座),具有全球和近地空間的立體覆蓋能力,實現全球無線電導航。導航衛星按是否接收用戶信號分為主動式導航衛星和被動式導航衛星;按導航方法分為多普勒測速導航衛星和時差測距導航衛星;按軌道分為低軌道導航衛星、中高軌道導航衛星、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前蘇聯/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 )、歐洲航天局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和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 1960年 4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1B。此后,美國、蘇聯先后發射了子午儀宇宙導航衛星系列。通過國際間合作還發射了具有定位能力的民用交通管制和搜索營救衛星系列。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蘇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 )是以衛星星座作為空間部分的全球全天候導航定位系統。GPS采用18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GPS空間星座。GLONASS采用24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GLONASS空間星座。 (圖為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模擬圖) 目前我國也有了自己導航衛星“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是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英文縮寫CNSS。它是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C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那么,導航衛星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 說起指南針,人們是很熟悉的。它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不僅幫助我國古代人民遠涉重洋同世界各國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指南針的奧秘在哪里呢?原來,所有磁體都具“同極性相斥、異極性相吸”的特性,而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體,這個大磁體和小磁針由于“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磁針的南極總是指向地球的北極,即指向南方。指南針成了人類導航的工具。根據指南針的原理做成的船舶導航儀器就叫羅盤(磁羅盤)。把一根磁棒用支架水平支撐起來,上面固定著一個從0度到360 度的刻盤,再用一航向標線代表船舶的縱軸,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磁羅盤。刻度盤上的零度與航向標線之間的夾角叫作航向角,表示船舶以地磁極為基準的方向。這樣,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可根據夾角的大小判斷出航行的方向。 但是,由于地磁場分布不均,常使磁羅盤產生較大的誤差。 20 世紀初無線電技術的興起,給導航技術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人們開始采用無線電導航儀代替古老的磁羅盤。由于無線電波不受天氣好壞的影響,它在白天夜里都可以傳播,所以信號的收、發可以全天候。用無線電導航的作用距離可達幾千公里,并且精度比磁羅盤高,因此被廣泛使用。但是,無線電波在大氣中傳播幾千公里過程中,受電離層折射和地球表面反射的干擾較大,所以,它的精度還不是很理想。 當今,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船舶航行在茫茫的海洋里。不幸的是全世界大型輪船中,每年都有幾百艘在海上遇險。其中有半數事故是由于航行原因造成的,使世界商船隊里每年都有幾十艘船沉沒! 最常見的一種事故就是擱淺。它在沉沒的船只中,所占比例比較大。例如,從1969年至1973年間,由于擱淺造成了4000艘船的不幸,其中218艘船已完全報廢。另一種航海事故是碰撞,特別是海岸附近、窄水道區和港口通道上,更容易發生,當然,這與船只不斷增加也有關。例如,通過英吉利海峽的艦船,一晝夜就有400~500艘,由于晝夜或濃霧中航行,船只碰撞的危險時刻存在,難怪海員們說這里是危險的航道。 雖然航海技術和設備在不斷完善,但仍不能滿足今大的要求。現在航道上出現的差錯,不僅給船只和乘員帶來巨大的危險,而且常常給周圍環境、海洋中的動物世界帶來巨大的危害。從超級油輪上流出的石油,有時把沿海幾公里的水面都給蓋住了,并引起幾千種海洋動物和鳥類的死亡…… 正因為如此,人們請求衛星來幫忙。1958年初,美國科學家在跟蹤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時,無意中發現收到的無線電信號有多普勒效應,即衛星飛近地面接收機時,收到的無線電信號頻率逐漸升高;衛星遠離后,頻率就變低。這一有趣的發現,揭開了人類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新紀元。衛星定位導航,是由地面物體通過無線電信號溝通自己與衛星之間的距離,再用距離變化率計算出自己在地球或空間的位置,進而確定自己的航向。 這種設在天上的無線電導航臺,就是現在的導航衛星,也可以說是當今的“羅盤”。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利用人造地球衛星導航。這種導航方法的優點主要是:可以為全球船舶、飛機等指明方向,導航范圍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可全天候導航,在任何惡劣的氣象條件下,晝夜均可利用衛星導航系統為船舶指明航向;導航精度遠比磁羅盤高,誤差只有幾十米;操作自動化程度高,不必使用任何地圖即可直接讀出經、緯度;導航設備小,很適宜在艦船上安裝使用。于是,衛星導航系統應運而生了。 |
海水 | 海水 海水是海中或來自海中的水。海水是流動的,對于人類來說,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海水是名符其實的液體礦產,平均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3570萬噸的礦物質,世界上已知的100多種元素中,80%可以在海水中找到。海水還是陸地上淡水的來源和氣候的調節器,世界海洋每年蒸發的淡水有450萬立方公里,其中90%通過降雨返回海洋,10%變為雨雪落在大地上,然后順河流又返回海洋。海水淡化技術正在發展成為產業。有人預計,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解決水荒的最后途徑很可能是對海水的淡化。 |
海洋潮汐 | 海洋潮汐 海洋潮汐(ocean tide) 海水受潮汐力作用而產生的海洋水體的長周期波動現象。這種波動又稱潮波。它在鉛直方向表現為潮位升降,在水平方向表現為潮流漲落。 海洋潮汐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代稱白天的河海涌水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 |
大陸架 | 大陸架 大陸架,是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說是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在過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陸架常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在間冰期(冰川消退,如現在),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成為淺海。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 大陸架含義在國際法上,指鄰接一國海岸但在領海以外的一定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國有權為勘探和開發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其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 |
季風 | 季風 (地理氣象學概念)由于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 |
飄洋過海 | 飄洋過海【解釋】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或遠處。【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
大陸架 | 大陸架 大陸架,是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說是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在過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陸架常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在間冰期(冰川消退,如現在),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成為淺海。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 大陸架含義在國際法上,指鄰接一國海岸但在領海以外的一定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國有權為勘探和開發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其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 |
季風 | 季風 (地理氣象學概念)由于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 |
大陸橋運輸 | 大陸橋運輸 大陸橋運輸(Land Bridge Transport)是指利用橫貫大陸的鐵路(公路)運輸系統,作為中間橋梁,把大陸兩端的海洋連接起來的集裝箱連貫運輸方式。簡單的說,就是兩邊是海運,中間是陸運,大陸把海洋連接起來,形成海--陸聯運,而大陸起到了"橋"的作用,所以稱之為"陸橋"。而海----陸聯運中的大陸運輸部分就稱之為"大陸橋運輸"。 |
鲯鰍 | 鲯鰍 鲯鰍,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是鲯鰍科鲯鰍屬的一種大洋性魚類,體較大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后漸變細。頭大,背部很窄,成魚頭背幾呈方形,額部有一骨質隆起,隨成長而越明顯,尤以雄魚為甚。口大,端位;下頜略突出上頜。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齒。 為大洋性回游魚類,常可發現成群於開放水域,但也偶而發現於沿岸水域。一般棲息於海洋表層,喜生活於陰影下,故常可發現成群聚集於流木或浮藻處的下面。日行性,性貪食,常追捕飛魚及沙丁類等回游性表層魚類,有時會跳出水面捕食。廣泛分布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鲯鰍在中國的越冬場處于黃海南部外海至東海北部,春季魚群向西向北生殖洄游,游向沿岸水域產卵。 鲯鰍游速快,肉質鮮美,是常用的料理食材。 |
臺灣海洋大學 | 辭典解釋臺灣海洋大學 tái wān hǎi yáng dà xué 國立大學之一。創辦于民國四十二年,原名「臺灣省立海事專科學校」。五十三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海洋學院,六十八年改制為國立臺灣海洋學院,七十八年再改制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設有海運、水產、理工三個學院。現址位于基隆市北寧路。 |
鯕鰍 | 鲯鰍 鲯鰍,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是鲯鰍科鲯鰍屬的一種大洋性魚類,體較大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后漸變細。頭大,背部很窄,成魚頭背幾呈方形,額部有一骨質隆起,隨成長而越明顯,尤以雄魚為甚。口大,端位;下頜略突出上頜。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齒。 為大洋性回游魚類,常可發現成群于開放水域,但也偶而發現于沿岸水域。一般棲息于海洋表層,喜生活于陰影下,故常可發現成群聚集于流木或浮藻處的下面。日行性,性貪食,常追捕飛魚及沙丁類等回游性表層魚類,有時會跳出水面捕食。廣泛分布于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鲯鰍在中國的越冬場處于黃海南部外海至東海北部,春季魚群向西向北生殖洄游,游向沿岸水域產卵。 鲯鰍游速快,肉質鮮美,是常用的料理食材。 |
標準海水 | 標準海水 標準海水 經過放置和嚴格的過濾處理,調整其氯度為19.38‰左右(其氯度值準確測定到0.001‰)的大洋海水。密封于玻璃安瓿瓶中。國際上以此作為測定海水的氯度和鹽度的統一標準。使用標準海水代替其他標準溶液來測定海水氯度的優點,可以避免受原子量改變的影響。1937年國際上制作了一批氯度為19.381‰的標準海水。為使用方便,有的國家根據國際標準海水,制備了本國的標準海水。中國標準海水由中國海洋大學生產,其氯度值與中國海平均氯度數值相近,在17—19‰左右。 |
海牛 | 海牛 (哺乳綱海牛科動物)海牛(學名:Trichechu ;英文名:Manatee):僅1科1屬3種。美洲海牛、亞馬遜海牛和非洲海牛。海洋哺乳動物,形狀略像鯨,前肢像鰭,后肢已退化,尾巴圓形,全身光滑無毛,皮厚,灰黑色,有很深的皺紋。以海藻或其他水生食物為食。皮可以制革,脂肪可以煉油。 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后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有一個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軀干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于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于在水面呼吸;眼小,視覺不佳;高頻聽覺良好,低頻則退化。 生活于大西洋溫暖水域,通常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種類棲息在河流中。行動遲緩。雄海牛睪丸生在腹腔中。雌獸具雙角子宮,環狀胎盤。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約1年,每胎在水中產1仔。草食。 |
郵輪 | 郵輪 (海洋上的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郵輪的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郵”字本身具有交通的含義,而且過去跨洋郵件總是由這種大型快速客輪運載,故此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多數軍用工業向民用工業轉型,航空業隨之出現并飛速發展。原來的跨洋型郵輪相比航空運輸,速度慢、消耗時間長,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通常所說的郵輪,實際上是指在海洋中航行的旅游客輪。 11月6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合作設計建造2+4艘13.5萬總噸Vista級大型郵輪合同正式簽署生效。 |
郵輪 | 郵輪 (海洋上的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郵輪的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郵”字本身具有交通的含義,而且過去跨洋郵件總是由這種大型快速客輪運載,故此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多數軍用工業向民用工業轉型,航空業隨之出現并飛速發展。原來的跨洋型郵輪相比航空運輸,速度慢、消耗時間長,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通常所說的郵輪,實際上是指在海洋中航行的旅游客輪。 11月6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合作設計建造2+4艘13.5萬總噸Vista級大型郵輪合同正式簽署生效。 |
地球資源衛星 | 地球資源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簡稱資源衛星。勘探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所載的多光譜遙感設備獲取地物目標輻射和反射的多種波段的電磁波信息,并將其發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根據各種資源的波譜特征,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判讀,得到各類資源的特征、分布和狀態資料。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采用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遙感器相結合的地球資源衛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特點。地球資源衛星按勘探的區域分為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海洋觀測衛星或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能迅速、全面、經濟地提供有關地球資源的情況,對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監測、農作物生長、森林資源調查、地質勘探、海洋觀測、油氣資源勘查、災害監測和全球環境監測等地球資源開發與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法國、歐洲航天局、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相繼發射了地球資源衛星。 |
海溝 | 海溝 海溝(trench)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于5000m(如毛里求斯海溝5564m)的溝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0000米以上(馬里亞納海溝11034m)。 |
水母 | 水母 (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浮游生物)水母(英文名稱:Jelly Fish):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屬于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里,這些游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它們的影蹤。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它們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過250余種的水母,它們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
遠洋 | 遠洋 (漢語詞匯)遠洋(ocean)是指距離大陸外的海洋、大洋,其沉積物可分為五種沉積類型:陸源沉積、生物沉積、粘土沉積、火山沉積和自生沉積。 |
海溝 | 海溝 海溝(trench)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于5000m(如毛里求斯海溝5564m)的溝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0000米以上(馬里亞納海溝11034m)。 |
飄洋過海 | 【解釋】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或遠處。【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
海洋學 | 辭典解釋海洋學 hǎi yáng xué 研究世界海洋物理和化學特性,海洋里的動植物,以及海洋的起源、地質結構等方面的學科。 英語 oceanography德語 Ozeanografie (Geo)?法語 océanographie |
遠洋 | 遠洋 (漢語詞匯)遠洋(ocean)是指距離大陸外的海洋、大洋,其沉積物可分為五種沉積類型:陸源沉積、生物沉積、粘土沉積、火山沉積和自生沉積。 |
海水聲道 | 海水聲道 海洋中易于聲傳播的水層。由于海水中溫度、鹽度的分布不均,再加上壓力作用,造成聲速分布不均而形成。人們以此建立海洋水聲系統,進行水下通信,接收遇險船舶求救信號,記錄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的時間和地點,軍事上用以建立海上警戒、反潛、防潛作戰系統等。 |
有孔蟲 | 有孔蟲 有孔蟲(學名:foraminifera),是一類古老的原生動物,5億多年前就產生在海洋中,至今種類繁多。由于有孔蟲能夠分泌鈣質或硅質,形成外殼,而且殼上有一個大孔或多個細孔,以便伸出偽足,因此得名有孔蟲。有孔蟲是海洋食物鏈的一個環節,它的主要食物為硅藻以及菌類、甲殼類幼蟲等,個別種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蟲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重要的食物來源。 |
測量船 | 測量船 又稱“水道測量船”、“海道測量船”。專供在海上勘測航道并繪制海圖等的船舶。除正常航行設備外,還配備必需的裝備及測量儀器。具有較好的低速航行及機動性能,較大的續航力和自持力。常兼作海洋磁場引力和海底地貌等海洋調查。 |
有孔蟲 | 有孔蟲 有孔蟲(學名:foraminifera),是一類古老的原生動物,5億多年前就產生在海洋中,至今種類繁多。由于有孔蟲能夠分泌鈣質或硅質,形成外殼,而且殼上有一個大孔或多個細孔,以便伸出偽足,因此得名有孔蟲。有孔蟲是海洋食物鏈的一個環節,它的主要食物為硅藻以及菌類、甲殼類幼蟲等,個別種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蟲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重要的食物來源。 |
海洋觀測 | 辭典解釋海洋觀測 hǎi yáng guān cè 對海洋的種種現象加以觀察、探測,是研究海洋最重要的基礎。內容包括:水溫、水深、潮流等的測定,潮汐漲落的調查,海水、泥沙、生物等的采集研究及海上的氣象觀測等。 |
海軍航空兵 | 海軍航空兵 海軍航空兵,是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戰任務的海軍的一個重要兵種。它是奪取海戰區制空權的主要兵力,是海戰場的重要突擊力量和重要保障力量。海軍航空兵可以單獨地或協同海軍其他兵種及其他軍兵種完成多種海上作戰任務。 海軍航空兵通常由轟炸航空兵、殲擊轟炸航空兵、殲擊航空兵、強擊航空兵 、偵察航空兵 、反潛航空兵部隊和執行預警、電子對抗、空中加油、運輸、救護等保障任務的部隊組成。具有遠程作戰、高速機動和猛烈突擊的能力,是海洋戰區奪取和保持制空權的重要力量,海軍的主要突擊兵力之一,能對海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 |
季風氣候 | 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指受季風支配地區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干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干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一年中隨同季風的變化,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為三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各有特征。 |
洋海 | 洋海 洋海是漢語詞匯,拼音yáng hǎi,意思是海洋。 |
海軍航空兵 | 海軍航空兵 海軍航空兵,是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戰任務的海軍的一個重要兵種。它是奪取海戰區制空權的主要兵力,是海戰場的重要突擊力量和重要保障力量。海軍航空兵可以單獨地或協同海軍其他兵種及其他軍兵種完成多種海上作戰任務。 海軍航空兵通常由轟炸航空兵、殲擊轟炸航空兵、殲擊航空兵、強擊航空兵 、偵察航空兵 、反潛航空兵部隊和執行預警、電子對抗、空中加油、運輸、救護等保障任務的部隊組成。具有遠程作戰、高速機動和猛烈突擊的能力,是海洋戰區奪取和保持制空權的重要力量,海軍的主要突擊兵力之一,能對海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 |
季風氣候 | 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指受季風支配地區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干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干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一年中隨同季風的變化,降水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為三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但因緯度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季風氣候各有特征。 |
重洋 | 重洋 重洋指遠洋,也指海洋。 |
海洋漁業 | 辭典解釋海洋漁業 hǎi yáng yú yè 在海洋中采取或養殖生物的事業。可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與沿海養殖漁業。 德語 Seefischerei (S)? |
赤潮 | 赤潮 (生態現象)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 HAB),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滸苔類)等。 “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生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
海水溫度 | 海水溫度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于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溫和潮濕的氣候。它的特征十分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分布在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這類氣候全年在盛行西風影響下,西岸常有暖流影響,增溫增濕,西風從暖洋面吹來,降水頗多。冬季常有溫帶鋒面氣旋來襲,因而盡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陣雨居多,幾乎沒有雷雨。氣旋頻繁過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區(如北美洲西北部)多達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較差遠小于同緯度的內陸與東岸地區。屬于這一氣候的有西北歐、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新西蘭等小部分。除亞洲、非洲和南極洲沒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歐洲大陸西部及不列顛群島最為典型。 |
里海 | 里海 里海(英語:Caspian Sea)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則是蘇必利爾湖。里海一共與5個國家接壤,也是世界上接壤最多國家的湖。 里海擁有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海運業發達。里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后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距今不過1.1萬多年。里海的英語名、俄語名(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以及哈薩克語名都是“卡斯皮海”,“卡斯皮”是拉丁文繼承自希臘語對里海西南岸高加索東部人的稱呼。里海在現代波斯語(波斯文????? ???)、阿塞拜疆語、土庫曼語等其它突厥語族語言中為“哈扎爾海(可薩海)”,來自9世紀時它附近的哈扎爾王國(可薩汗國)。現代波斯語也有????? ????????的稱呼,是按伊朗馬贊德蘭省而來。里海的中文譯名按西文海的原意也使用“海”字,繁體寫法可以有“裡海”、“裏海”或“里海”(注,我國大陸地區“裡”字內碼與臺灣地區不同,通過復制粘貼查不到,它就是“表里如一”的“里”,簡化后同表示里程單位的“里”)。 里海雖稱海,但卻是一個巨大的內陸咸水湖,之所以叫海,是因為面積足夠大,以及其性質偏向于海水,如顏色,海灘等。 |
詞海 | 詞海 意思:原應是詩文的海洋,喻指眾多詩文的匯集。后又代表語言詞匯海量的意思,即詞語很多。 詞:詩文,詞語等 海:海洋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五十韻》:“詞海跳波涌,文星拂坐懸。” |
詞海 | 詞海 意思:原應是詩文的海洋,喻指眾多詩文的匯集。后又代表語言詞匯海量的意思,即詞語很多。 詞:詩文,詞語等 海:海洋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五十韻》:“詞海跳波涌,文星拂坐懸。” |
裡海 | 里海 里海(英語:Caspian Sea)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則是蘇必利爾湖。里海一共與5個國家接壤,也是世界上接壤最多國家的湖。 里海擁有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海運業發達。里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后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距今不過1.1萬多年。里海的英語名、俄語名(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以及哈薩克語名都是“卡斯皮海”,“卡斯皮”是拉丁文繼承自希臘語對里海西南岸高加索東部人的稱呼。里海在現代波斯語(波斯文????? ???)、阿塞拜疆語、土庫曼語等其它突厥語族語言中為“哈扎爾海(可薩海)”,來自9世紀時它附近的哈扎爾王國(可薩汗國)。現代波斯語也有????? ????????的稱呼,是按伊朗馬贊德蘭省而來。里海的中文譯名按西文海的原意也使用“海”字,繁體寫法可以有“裡海”、“里海”或“里海”(注,我國大陸地區“裡”字內碼與臺灣地區不同,通過復制粘貼查不到,它就是“表里如一”的“里”,簡化后同表示里程單位的“里”)。 里海雖稱海,但卻是一個巨大的內陸咸水湖,之所以叫海,是因為面積足夠大,以及其性質偏向于海水,如顏色,海灘等。 |
海洋生態系 | 辭典解釋海洋生態系 hǎi yáng shēng tài xì 海洋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組合。以藻類為主要生產者,消費者則包括貝類、蝦、魚、龜及水生哺乳動物等。通常依海水深度的不同,可以分為沿岸區和遠洋區。 |
北海 | 北海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北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級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西北距首府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平坦開闊;氣候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色;下轄3個區、1個縣,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75.42萬人。 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組成城市。北海區位優勢突出,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處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域結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列入全國首批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國西部唯一同時擁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 2017年,北海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9.8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0.54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8.66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0.64億元,增長13.3%。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15.5:54.4:30.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52.5%、4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378元。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
海水發光 | 海水發光 海水發光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海洋中發出的一種閃爍性或陣發性的光亮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