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學的詞語
形容文學的詞語:1. 壯麗的;2. 悲壯的;3. 瑰麗的;4. 絢爛的;5. 恢弘的;6. 神秘的;7. 幽深的;8. 清新的;9. 柔美的;10. 婉約的;11. 雄渾的;12. 活潑的;13. 輕盈的;14. 靈動的;15. 優雅的;16. 樸實的;17. 沉靜的;18. 豐富的;19. 純凈的;20. 深邃的
形容文學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比較文學 | 比較文學 (文藝學分支學科)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詞最早出現于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維爾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學開設了“18世紀法國作家對外國文學和歐洲思想的影響”的講座,并于兩年后將講稿整理,以《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書名出版。在講課和著述中,維爾曼多次使用“比較文學”、“比較歷史”等詞語,并從理論和實踐上為比較文學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講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較文學”這個專門術語,后人因此尊他為“比較文學之父”。 |
文學 | 文學 (一種語言藝術形式)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屬于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并駕于社會建筑上層。它起源于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后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杰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于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文學 (哲學名詞)文學是研究文子其故事、《文子》其書、文子其思想以及《文子》文學性等的一門學問。 |
古典文學 | 古典文學 (文學類別)古典文學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它是承上啟下的,是文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國文學最根本的東西。 現在所謂的古典文學,也專指優秀的、有一定價值的古代文學作品。“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理論家以古希臘、羅馬的優秀作品為典范,稱為古典文學。在中國,把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價值的文學作品,叫古典文學。 |
報告文學 |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于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兼有新聞和文學的特點的散文。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聞性、文學性。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丑惡事物。特點是真實,藝術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
文學家 | 文學家 文學家是在電視編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隨筆等方面發表、出版了有一定質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也即是說,文學家就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以創作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通常,如果詩人是指的詩歌創作者,小說家指的小說創作者,散文家指的散文創作者,則文學家指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各文學體裁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創作者,但是三偽文學的創作者除外。 |
文學史 | 文學史 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學的歷史。它是研究文學的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不同國別、地域、民族及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等分類標準,可分為國別史(如中國文學史)、世界或地區史(如世界文學史、歐洲文學史)、通史或斷代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學史)、分體史(如中國戲曲史)等。 |
純文學 | 純文學 (詞語釋義)純文學是漢語詞匯,包含三種含義,第一種是與古代“文學”概念相對的現代獨立的文學學科觀念;第二種是指與工具論文學觀相對立的自律的審美的文學觀;第三種是與商業文化相對抗的文學觀。對于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于這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另有臺灣同名刊物。 |
口頭文學 | 口頭文學 口頭文學是口口相傳的文學作品,是民間文學的主要流傳方式,其內容可以包括詩歌、故事等。在民間口頭文學中,打油詩、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是數量最多的三類。例如,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等就是由口頭文學慢慢成型的。口頭文學中也有數量較多的黃色故事和鬼故事。 |
射電天文學 | 射電天文學 射電天文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通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 射電天文學以無線電接收技術為觀測手段,觀測的對象遍及所有天體:從近處的太陽系天體到銀河系中的各種對象,直到極其遙遠的銀河系以外的目標。射電天文波段的無線電技術,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才真正開始發展。對于歷史悠久的天文學而言,射電天文使用的是一種嶄新的手段,為天文學開拓了新的園地。 (概述圖為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無線電干涉儀) |
俗文學 | 俗文學 俗文學,指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 |
天文學 | 天文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并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 在天文學悠久的歷史中,隨著研究方法的改進及發展,先后創立了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 |
賢良文學 | 賢良文學 賢良文學是漢代選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與“賢良方正”類同。文帝十五年(前165)“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漢書·晁錯傳》。昭帝始元五年(前 82),“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漢書·昭帝紀》)。賢良與文學又有區分。文學在當時即經學。東漢靈帝時立鴻都門學,以書畫辭賦為文學,已不同于科舉之賢良文學,被視為“材之小者,匡理國政,未有其能”,為士人所不齒。 |
通俗文學 | 通俗文學 通俗文學是大眾文化的一種常見形態,是由文人所創造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旨在滿足讀者的愉悅性消費的商品性文學。最常見的文類是小說。 |
說唱文學 | 說唱文學 文學體裁名,也叫講唱文學。 說唱藝術(曲藝)的文學底本。根據說唱藝術的特點,要求編制故事、描述和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注意語言的音樂美,除應明白曉暢,令人一聽就懂外,還能上口數說,或能合調說唱。韻文散文兼用,可以連講帶唱的文藝形式,如古代的變文和諸宮調,現代的評彈和大鼓。 |
鄉土文學 | 鄉土文學 鄉土文學,它的出現溯源于魯迅的《故鄉》上個世紀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魯彥、許杰、許欽文、王任叔、蕭紅、臺靜農,莫言、屈遠志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 |
達爾文學說 | 達爾文學說 達爾文(1809~1882)是英國杰出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達爾文學說指出所有物種生物體的起源和發展都是通過小的、遺傳變異的自然選擇來增加個體的能力,來競爭、生存和再生。達爾文學說是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但學說的中心是選擇,特別是自然選擇,而人工選擇又是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兒童文學 | 兒童文學 (團中央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創辦的雜志)《兒童文學》是由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作家協會于1963年共同創辦的雜志,被譽為“中國兒童文學的一面旗幟”。目前為月刊,月發行量110多萬份。 《兒童文學》雜志注重文學性與可讀性的結合,讓數百萬少年讀者為之癡迷,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讀寫能力和綜合素質,輕松閱讀,無限受益。 |
語文學 | 語文學 語文學又叫傳統語言學,用于指十九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產生之前的語言研究。 |
文學社 | 文學社 (清末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指的是清末湖北革命團體,它的成立是知識分子尋求救國的一次嘗試,是新思想發力的表現,文學社后并入同盟會。 文學社前為群治學社改組的振武學社,宣統元年(1909年)陰歷正月初九,振武學社社長蔣翊武等在武昌黃鶴樓舉行會議,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蔣翊武沿任社長。 |
廟堂文學 | 廟堂文學 廟堂文學(miào tánɡ wén xué )指古代專用于朝會﹑祭祀﹑宴饗的頌詩樂歌。亦泛指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文學作品。所謂“廟堂文學”由于它的題材和寫作目的,總是很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不過,從文體的角度來看,則對這些作品仍有重視的必要。 |
講唱文學 | 講唱文學 講唱文學是用散文的說白講述故事﹐韻文的唱詞歌唱﹐講唱結合﹐互為補充的一種文藝形式。 |
文學作品 | 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①從版權的角度,通常指各種書面的原著。不論其價值或目的如何,性質屬純文學的、科學的、技術的或完全是實用性的,均為文學作品。②從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美與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價值的著作。 |
山林文學 | 山林文學 山林文學,拼音shān lín wén xué,是一個漢語詞匯,泛指封建時代以描述山林景物為主的講求駢偶格律﹑堆砌典故辭藻﹑內容晦澀的文學作品。 |
文學語言 | 文學語言 文學語言,又稱作標準語,是現代漢民族語言中經過高度加工、符合規范化的語言,是民族共同語的高級形式。 |
暴露文學 | 暴露文學 指只揭露社會黑暗面,而不能指出光明前景的文學作品。如清朝末年的《官場現形記》《人妖之間》是一個暴露“四人幫”時代盛行的腐化墮落. |
宮廷文學 | 宮廷文學 宮廷文學,漢語詞匯,拼音gōng tíng wén xué,是指以帝王(包括諸侯)的宮廷為流行場所,由帝王本人及其御用文人、樂師和一些朝廷大臣的創作。 |
市民文學 | 市民文學【解釋】封建社會后期,適應城市居民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內容大多描寫市民社會的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話本是其代表作品。 |
文心雕龍 |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文心雕龍》的命名來自于黃老道家環淵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心雕龍》還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征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
語文 | 語文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于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于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于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
比較文學 | 比較文學 (文藝學分支學科)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詞最早出現于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維爾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學開設了“18世紀法國作家對外國文學和歐洲思想的影響”的講座,并于兩年后將講稿整理,以《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書名出版。在講課和著述中,維爾曼多次使用“比較文學”、“比較歷史”等詞語,并從理論和實踐上為比較文學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講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較文學”這個專門術語,后人因此尊他為“比較文學之父”。 |
文心雕龍 |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文心雕龍》的命名來自于黃老道家環淵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心雕龍》還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征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
文學 | 文學 (一種語言藝術形式)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屬于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并駕于社會建筑上層。它起源于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后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杰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于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文學 (哲學名詞)文學是研究文子其故事、《文子》其書、文子其思想以及《文子》文學性等的一門學問。 |
今古學派 | 今古學派 今古學派是研究經傳的兩大學派,亦稱今文家和古文家。西漢經學,初無古文與今文之別。后魯恭王壞孔子宅,于壁中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皆以古籀文書寫,故稱古文。又河間獻王亦稱得古文經傳。其時經師多不信古文。王莽時古文雖列于學官,光武時即廢。東漢末,服虔馬融鄭玄皆尊習古文,古文經學遂昌盛。后有晉王肅解《詩》,王弼注《易》,杜預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而古文經學獨樹一幟,盛傳于世,今文經學則大衰。今所傳《十三經注疏》,多取古文學派之說;西漢今文學說,僅存《公羊傳》的何休注。 |
今古學派 | 今古學派 今古學派是研究經傳的兩大學派,亦稱今文家和古文家。西漢經學,初無古文與今文之別。后魯恭王壞孔子宅,于壁中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皆以古籀文書寫,故稱古文。又河間獻王亦稱得古文經傳。其時經師多不信古文。王莽時古文雖列于學官,光武時即廢。東漢末,服虔馬融鄭玄皆尊習古文,古文經學遂昌盛。后有晉王肅解《詩》,王弼注《易》,杜預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而古文經學獨樹一幟,盛傳于世,今文經學則大衰。今所傳《十三經注疏》,多取古文學派之說;西漢今文學說,僅存《公羊傳》的何休注。 |
古典文學 | 古典文學 (文學類別)古典文學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它是承上啟下的,是文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國文學最根本的東西。 現在所謂的古典文學,也專指優秀的、有一定價值的古代文學作品。“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理論家以古希臘、羅馬的優秀作品為典范,稱為古典文學。在中國,把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價值的文學作品,叫古典文學。 |
文藝學 | 文藝學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揭示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三個分支,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這三個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它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文學理論作為研究文學普遍規律的學科,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價值取向。 |
文學家 | 文學家 文學家是在電視編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隨筆等方面發表、出版了有一定質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也即是說,文學家就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以創作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通常,如果詩人是指的詩歌創作者,小說家指的小說創作者,散文家指的散文創作者,則文學家指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各文學體裁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創作者,但是三偽文學的創作者除外。 |
國學 | 國學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 (中文學術期刊)《國學》是一本關注國學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國學領域內最新研究進展及成果展示的相關論文。 |
施蟄存 | 施蟄存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后轉大同大學、震旦大學。1932年起在上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并從事小說創作,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繼在云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教。1952年調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杰出貢獻獎”。2003年11月19日,施蟄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施蟄存博學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學創作、古典文學研究、碑帖研究、外國文學翻譯方面均有成績。 有《施蟄存文集》。 |
文學史 | 文學史 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學的歷史。它是研究文學的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不同國別、地域、民族及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等分類標準,可分為國別史(如中國文學史)、世界或地區史(如世界文學史、歐洲文學史)、通史或斷代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學史)、分體史(如中國戲曲史)等。 |
前七子 | 前七子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首見于《明史·李夢陽傳》 。為區別后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 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啴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后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他們都懷著強烈的改造文風的歷史使命,卻走上了一條以復古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壇之后,其復古主張立迅速風行天下,成為文學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場文學復古運動。這在明代文學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他們一些具體的文學見解不盡相同,創作上各呈特色。李夢陽在復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范",句模字擬,逼肖前人;詩重氣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何景明思想較靈活,主張對古人作品要"領會神情"、"不仿形跡",以達到"達岸舍筏"的目的;詩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禎卿詩論頗多精辟、獨到之處,在追隨李、何后其詩歌風格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雜劇,詩多率直。邊貢、王廷相短詩清新、明快,但總體成就較遜色。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都有現實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復古,文學的創造性顯得不足,有的甚至淪為"高處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給文壇帶來新的流弊。 |
文藝學 | 文藝學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揭示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三個分支,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這三個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它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文學理論作為研究文學普遍規律的學科,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價值取向。 |
純文學 | 純文學 (詞語釋義)純文學是漢語詞匯,包含三種含義,第一種是與古代“文學”概念相對的現代獨立的文學學科觀念;第二種是指與工具論文學觀相對立的自律的審美的文學觀;第三種是與商業文化相對抗的文學觀。對于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于這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另有臺灣同名刊物。 |
國學 | 國學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 (中文學術期刊)《國學》是一本關注國學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國學領域內最新研究進展及成果展示的相關論文。 |
報告文學 |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于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兼有新聞和文學的特點的散文。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聞性、文學性。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丑惡事物。特點是真實,藝術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
陳伯吹 | 陳伯吹 陳伯吹(1906年-1997年),原名陳汝塤,曾用筆名夏雷。上海市寶山區(原江蘇省寶山縣)人。中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兒童文學事業,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對中國兒童文學事業做了杰出的貢獻。他的兒童文學創作、翻譯和理論研究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寶貴遺產。著有童話集《一只想飛的貓》,評論集《兒童文學簡論》等。1981年創立陳伯吹兒童文學園丁獎,鼓勵國內作家參與兒童文學創作,1988年此獎改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至2007年已是第27屆。 |
劉勰 | 劉勰 (文學評論家)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于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 劉勰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
文豪 | 文豪 文豪:漢語詞匯 文豪:花言蜜語創始人 文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MBA學院副院長 文豪:長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教師 文豪 (漢語詞匯)文豪是對在文學上有杰出成就,在國際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文學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作家的贊稱。文豪和文學巨匠是近義詞。 |
文史 | 文史 (學術期刊)《文史》創刊于1962年,是由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華書局有限公司主辦的學術季刊。 據2016年2月《文史》編輯部官網顯示,《文史》編輯委員會擁有學術顧問14人,編委11人,責任編輯2人。 據2018年6月6日中國知網顯示,《文史》共出版文獻332篇、總被下載39159次、總被引226次;(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248、(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88。據2018年6月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文史》載文量為272篇、被引量為11次、下載量為878次;2015年影響因子為0.08。 文史 (漢語詞語)文史是指文學、史學的著作或知識,也可指文化歷史、指詩話、文評之類的書。出自《新唐書·藝文志四》“丁部集錄總集類”有“文史類”一目。凡所以譏評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龍》、《詩品》等,均列入該類。 |
劉勰 | 劉勰 (文學評論家)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于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 劉勰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
東京大學 |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日文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簡稱東大(と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東大誕生于1877年,由“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在明治維新期間合并改制而成,初設法學、理學、文學、醫學四個學部和一所大學預備學校,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靈元天皇時期,作為資本主義文明浪潮沖擊下的直接產物,東大在日本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性地位。學校于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國大學;1897年,其易名為“東京帝國大學”,以區分同年在京都創立的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后的1947年9月,其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截至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作為一所世界頂尖的綜合大學,東大在2016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3位、日本第1位;其在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世界第20位、日本第1位。目前,東京大學設有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院,11個附屬研究所,13個大學研究中心,3個附屬圖書館和2個高等研究所。除了本鄉、駒場、柏三個主校區,東京大學的附屬機構遍布全國。 |
口頭文學 | 口頭文學 口頭文學是口口相傳的文學作品,是民間文學的主要流傳方式,其內容可以包括詩歌、故事等。在民間口頭文學中,打油詩、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是數量最多的三類。例如,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等就是由口頭文學慢慢成型的。口頭文學中也有數量較多的黃色故事和鬼故事。 |
俗文學 | 俗文學 俗文學,指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 |
射電天文學 | 射電天文學 射電天文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通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 射電天文學以無線電接收技術為觀測手段,觀測的對象遍及所有天體:從近處的太陽系天體到銀河系中的各種對象,直到極其遙遠的銀河系以外的目標。射電天文波段的無線電技術,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才真正開始發展。對于歷史悠久的天文學而言,射電天文使用的是一種嶄新的手段,為天文學開拓了新的園地。 (概述圖為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無線電干涉儀) |
天文學 | 天文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并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 在天文學悠久的歷史中,隨著研究方法的改進及發展,先后創立了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 |
賢良文學 | 賢良文學 賢良文學是漢代選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與“賢良方正”類同。文帝十五年(前165)“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漢書·晁錯傳》。昭帝始元五年(前 82),“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漢書·昭帝紀》)。賢良與文學又有區分。文學在當時即經學。東漢靈帝時立鴻都門學,以書畫辭賦為文學,已不同于科舉之賢良文學,被視為“材之小者,匡理國政,未有其能”,為士人所不齒。 |
通俗文學 | 通俗文學 通俗文學是大眾文化的一種常見形態,是由文人所創造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旨在滿足讀者的愉悅性消費的商品性文學。最常見的文類是小說。 |
翰林 | 翰林 (詞語)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由于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并備皇帝咨詢,實權已相當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
劇本 | 劇本 (文學體裁)劇本主要分為文學劇本與攝影劇本。文學劇本是比較突出文學性的劇本,攝影感偏低,包含話劇本(或稱戲劇本)、小說劇本(或稱劇小說)、小品劇本、相聲劇本等;攝影劇本是比較突出拍攝感的劇本,文學藝術性可高可低(根據影片題材、市場、投資金等綜合情況決定),包含分景劇本、分鏡劇本(分鏡腳本或電影劇本)、臺本等。 劇本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與劇本類似的詞匯還包括腳本、劇作等等。它是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 劇本是舞臺表演或拍戲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劇中人物進行對話的參考語言,是一門為舞臺表演服務的藝術樣式,區別于戲劇和其他文學樣式。 |
民俗學 | 民俗學 民俗學(folklore/folkloristics)是一門針對風俗習慣、口承文學、傳統技藝、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盡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生活文化和口頭傳統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