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心痛的詞語

    形容心痛的詞語:1. 痛徹心扉;2. 心如刀割;3. 悲痛欲絕;4. 哀痛萬分;5. 傷心欲絕;6. 無盡悲傷;7. 淚如雨下;8. 心碎如焚;9. 痛不欲生;10. 悲憤交加;11. 心如死灰;12. 悲從中來;13. 痛苦難忍;14. 心如鐵石;15. 痛入骨髓;16. 心如刀絞;17. 悲痛不已;18. 內心崩潰;19. 心如荒野;20. 痛心疾首

    形容心痛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心痛 心痛 (漢語詞語)心痛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心里非常痛苦,近義詞有悲痛,難過,哀痛;反義詞有舒服、愉悅、痛快。語出《靈樞·經脈》。
    額蹙心痛 額蹙心痛【解釋】極度憂愁傷心的樣子。【出處】明天放道人《〈四聲猿〉序》:“《漁陽》意氣,泉路難灰,世人假慈悲學大菩薩,而勤王斷國之徒,多在涂脂調粉之輩,此文長所為額蹙心痛者乎。”
    額蹙心痛 【解釋】極度憂愁傷心的樣子。【出處】明天放道人《〈四聲猿〉序》:“《漁陽》意氣,泉路難灰,世人假慈悲學大菩薩,而勤王斷國之徒,多在涂脂調粉之輩,此文長所為額蹙心痛者乎。”
    心如刀割 心如刀割【解釋】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待著些粗糲,眼睜睜俺子母各天涯,想起來我心如刀割。”【近義詞】痛不欲生、肝腸寸斷【反義詞】歡天喜地、欣喜若狂【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極其痛苦和悲傷
    心如刀絞 心如刀絞【解釋】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待著些粗糲,眼睜睜俺子母各天涯,想起來我心如刀割。”【示例】殷郊又見殷洪,~,意似油煎。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回【近義詞】心如刀割【反義詞】心滿意足【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內心痛苦到極點
    痛惜 痛惜 痛惜 ,漢語詞匯。 拼音:tòng xī 釋義:心痛惋惜哀痛。 出自漢 賈誼 《新書·數寧》。
    心如刀絞 【解釋】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待著些粗糲,眼睜睜俺子母各天涯,想起來我心如刀割。”【示例】殷郊又見殷洪,~,意似油煎。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回【近義詞】心如刀割【反義詞】心滿意足【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內心痛苦到極點
    病心 病心 病心,釋義為:1. 謂患心痛之疾。2. 指人的心理行為等發生異常狀態的疾病。3. 指病中的心情。《莊子·天運》:“ 西施 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
    捧心 捧心 捧心,1.相傳春秋時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經常捧心而顰(皺著眉頭)。鄰居有丑女認為西施這個姿態很美,也學著捧心皺眉,反而顯得更丑,大家見了都避開她。見《莊子.天運》。后因以"捧心"喻拙劣的模仿。
    心如刀攪 心如刀攪【解釋】猶心如刀割。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元·湯氏《賽鴻秋·北》套曲:“廢了經史,棄了霜毫,每日家悶懨懨如癡似醉魂暗消,額似錐剜,心如刀攪,無語寂寥。”【示例】休叫如此,一發叫我~一般。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七回
    心如刀鋸 心如刀鋸【解釋】猶心如刀割。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明·羅貫中《風云會》第二折:“不刺則俺這歹名兒怎地了,驚急列心如刀鋸,顫篤速身如火燎。”
    心如刀攪 【解釋】猶心如刀割。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元·湯氏《賽鴻秋·北》套曲:“廢了經史,棄了霜毫,每日家悶懨懨如癡似醉魂暗消,額似錐剜,心如刀攪,無語寂寥。”【示例】休叫如此,一發叫我~一般。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七回
    捧心西子 捧心西子【解釋】西子: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西子因心痛而捧心皺眉,仍然顯得很漂亮。形容美女嬌弱之態。
    凄心 凄心 凄心,讀音是qī xīn,意思為謂于心不忍,感到心痛。
    悽心 凄心 凄心,讀音是qī xīn,意思為謂于心不忍,感到心痛。
    心如刀鋸 【解釋】猶心如刀割。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出處】明·羅貫中《風云會》第二折:“不刺則俺這歹名兒怎地了,驚急列心如刀鋸,顫篤速身如火燎。”
    迸淚 迸淚 bèng lèi 迸淚(迸淚) 形容傷心痛哭,淚如泉涌。 唐 駱賓王 《疇昔篇》:“回腸隨九折,迸淚下雙流。” 明 何景明 《早春眺望》詩:“茅堂春色無人見,迸淚看花日幾回。” 清 劉儀恕 《流民行》:“耶娘妻子同哀叫,哀聲迸淚如流泉。”
    寒清 寒清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五十里,曰 高前之山 。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 帝臺 之漿也,飲之者不心痛。”后以“寒清”指寒涼而清澈的酒。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看壓新醅》詩:“一簀松花細有聲,旋將渠椀撇寒清。” 2.指寒冷之氣。《素問·五常政大論》:“寒清數舉,暑令乃薄。”
    迸淚 迸淚 bèng lèi 迸淚(迸淚) 形容傷心痛哭,淚如泉涌。 唐 駱賓王 《疇昔篇》:“回腸隨九折,迸淚下雙流。” 明 何景明 《早春眺望》詩:“茅堂春色無人見,迸淚看花日幾回。” 清 劉儀恕 《流民行》:“耶娘妻子同哀叫,哀聲迸淚如流泉。”
    痛心 痛心 (漢語詞語)痛心,漢語詞匯。 拼音: tòng xīn 釋義:1、傷心;出自《東觀漢記·伏湛傳》2、捥恨;出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示女與婿》 。 3、 悲憤、痛恨;出自漢 王符 《潛夫論·浮侈》。4、心痛、舍不得;出自《朱子語類》
    胃脘 胃脘 胃脘,包括整個胃體。胃上口賁門稱上脘,胃下口幽門稱下脘,界于上下口之間的胃體稱中脘。 胃脘是一個中醫名詞。古人認為胃脘處在心下,歧骨(劍突)下的部位為心窩部,在這個部位發生的疼痛,即為心下痛,心口痛、心窩痛、也稱心痛。后世很多醫家認識到胃與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與心痛區別開來。
    胸痹 胸痹 科普中國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輕者感覺胸悶,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提出“胸痹”的名稱,歸納病機為“陽微陰弦”,治療上溫通散寒方藥有瓜蔞薤白白酒湯及瓜蔞薤白半夏湯等。根據本證的臨床特點,主要與現代醫學所指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關系密切。
    丹參 丹參 (中藥)丹參,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
    丹參 丹參 (中藥)丹參,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
    健忘 健忘 (概念)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易忘的癥狀。多因心脾虧損,年老精氣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見于神勞、腦萎、頭部內傷、中毒等腦系為主的疾病之中。 解釋 用于比喻人容易忘記某人或某件事情。 是由于大腦皮層記憶神經出了毛病,包括腦腫瘤、腦外傷、腦炎等, 健忘 對付器質性健忘,如果是由于疾病引起的,應及時治療,或加強思維和體育鍛煉。加強思維活動就是多動腦子,多分析問題,可防止大腦遲鈍,使大腦皮層的記憶神經永葆青春;體育鍛煉可保證大腦有足夠的血液供應,有助于記憶。 健忘 臨床若對導致健忘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以健忘待查作為初步診斷,并進行辨證論治。 1.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維意識仍屬正常,與癡呆之智能減退,不曉其事可以鑒別。 2.據病情進行診斷思考,如: 健忘 (2)形體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遺忘,且與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者,多為氣厥、神郁等病。 (3)老人健忘明顯者,常見于腦絡痹、腦萎、臟躁等病。 (4)外傷、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應的病史可查。 3.必要時,可考慮作腦血流圖、腦電圖、頭顱X線平片及CT掃描等檢查。 1.心脾氣血兩虛證:記憶力減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脹,心悸不寐,舌淡,脈弱。補脾益氣、補血養心。 2.陰虛火旺證:健忘,多夢,心煩不寐,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夢交,舌紅瘦小,少苔,脈細數。滋陰降火、補益心腎。 健忘 4.瘀痰內阻證:健忘,頭暈而痛,身體困重,胸悶脘痞,心悸不寧,舌暗,苔膩,脈沉弦。祛痰化瘀。 健忘癥的發病原因 你是否為了找鑰匙把家里翻了個底朝天,結果發現它卻在自己手里?你是否在走出家門時突然想起煤氣沒關?你是否到銀行取錢時卻發現密碼記不起來了?如果經常這樣你可能患上了健忘癥。 什么是健忘癥呢?醫學用語稱之為暫時性記憶障礙。簡單講健忘癥就是大腦的思考能力(檢索能力)暫時出現了障礙。因此癥狀隨著時間的發展會自然消失。而有時看起來與這種癥狀很相似的癡呆則是整個記憶力出現嚴重損傷所致。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 健忘 腦髓空虛是健忘的基本病理變化,腎氣腎精虧虛是其基本病機。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老年腎虛者大多腦功能下降,大腦神經細胞減少,遞質含量及遞質受體數量均下降,內分泌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和變態反應增加,體內自由基的容量及過氧化物隨年齡增加而積累,而抗自由基損傷的物質如SOD含量下降。這些變化說明腎虛是健忘的重要病因。以腎虛為主要病機,以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大法組方遣藥,來延緩衰老,防治老年性癡呆,健忘。可以說是傳統共識。但不管病情如何變化,腎虛始終貫穿健忘的整個病程,是其最本質的特征。臨床只要以補腎填精益髓立方防治健忘,就能取得較好療效。腎虛是老年性癡呆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痰凝血瘀是老年性癡呆發病的重要因素。痰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凝血瘀推動了老年性癡呆的發生發展。正常衰老過程本身就有血瘀證存在的潛在性。故瘀血內停也是癡呆發病的重要原因,瘀阻心腦則可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健忘癡呆,神昏譫語。《血證論·瘀血》也說:“瘀血攻心,心痛、頭暈、神氣昏迷……。” 健忘 健忘癥的發病原因是多樣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年齡,最近健忘癥發病率有低齡化趨勢,但相對年輕人而言,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更容易患健忘癥。人的最佳記憶力出現在二十歲前后,然后腦的機能開始漸漸衰退,二十五歲前后記憶力開始正式下降,年齡越大記憶力越低,因此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人被健忘癥困擾也不是奇怪的事。此外,健忘癥的發生還有其外部原因,持續的壓力和緊張會使腦細胞產生疲勞,而使健忘癥惡化。過度吸煙、飲酒、缺乏維生素等可以引起暫時性記憶力惡化。最近,專家也開始注意到,心理因素對健忘癥的形成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到醫院就診的健忘癥患者有很多有抑郁癥癥狀。一旦人陷入抑郁癥,就會固執地僅關注抑郁本身而對社會上的人和事情漠不關心,于是大腦的活動力低下,而誘發健忘癥。由于到腦部的氣不足,腦的血液量減少導致記憶力減退。有孕育經歷的女性有更多的體驗。據統計,健忘癥患者中女性占了60%,而家庭主婦80%以上有健忘癥經歷。 健忘癥需要做如下鑒別。 1.心脾氣血兩虛證:記憶力減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脹,心悸不寐,舌淡,脈弱。補脾益氣、補血養心。 2.陰虛火旺證:健忘,多夢,心煩不寐,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夢交,舌紅瘦小,少苔,脈細數。滋陰降火、補益心腎。 3.腎精不足證:健忘,精神萎靡,腰酸乏力,甚則滑精早泄,舌淡,脈沉細無力。補腎填精。 4.瘀痰內阻證:健忘,頭暈而痛,身體困重,胸悶脘痞,心悸不寧,舌暗,苔膩,脈沉弦。祛痰化瘀。 1.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維意識仍屬正常,與癡呆之智能減退,不曉其事可以鑒別。 2.據病情進行診斷思考,如: (1)病久體弱,并有其他虛弱癥者,多屬神勞、不寐、卑蝶等病。 (2)形體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遺忘,且與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者,多為氣厥、神郁等病。 (3)老人健忘明顯者,常見于腦絡痹、腦萎、臟躁等病。 (4)外傷、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應的病史可查。 3.必要時,可考慮作腦血流圖、腦電圖、頭顱X線平片及CT掃描等檢查。 認真回答以下問題可以檢驗你是否健忘。 1、經常忘記電話號碼或人的姓名。 2、有時已經發生的事情,短時間內卻無法回憶起細節。 健忘 4、很久以前曾經能熟練進行的工作,現在重新學習起來有困難。 5、反復進行的日常生活發生變化時,一時難以適應。 6、配偶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重要的事情總是忘記。 7、對同一個人經常重復相同的話。 8、不管什么事做過就忘了。 9、忘記約會。 10、說話時突然忘了說的是什么。 11、忘記吃藥時間。 12、買許多東西時總是漏掉一、二件沒買。 13、忘記關煤氣而把飯菜燒焦。 14、反復提相同的問題。 15、記不清某件事情是否做過。例如鎖門、關電源。 16、忘記應該帶走或帶來的東西。 17、說話時突然不知如何表達。 18、忘記把東西放在哪里。 19、曾經去過的地方再去卻找不到路。 20、物品在經常被放置的地方找不到,卻在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 回答了以上問題,可以大體知道自己的健忘程度。 1、(符合0-5個)正常。偶爾有些瑣事想不起來,這只是極輕微的記憶力減退,沒必要浪費時間來擔心這個問題。 2、(符合6-14個)輕微的健忘癥。很多懷疑自己得了嚴重健忘癥的人大多數處于這個階段。輕微的健忘癥多數人都有,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但應注意調整,戒煙酒,補充維生素。 3、(符合15-20個)嚴重的健忘癥。應找專家問診,尋找恰當方法治療。 治療健忘癥沒有天然妙藥,需尋找發病原因,防患于未然或通過調整減緩癥狀還是可以做到的。 1、勤于用腦“用進廢退”是生物界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大腦亦是如此。勤奮的工作和學習往往可以使人的記憶力保持良好的狀態。對新事物要保持濃厚的興趣,敢于挑戰。中老年人經常看新聞、電視、電影,聽音樂、特別是下象棋、圍棋,可以使大腦精力集中,腦細胞會處于活躍狀態,從而減緩衰老。此外,適當地有意識記一些東西,如喜歡的歌詞,記日記等對記憶力也很有幫助。 2、保持良好情緒 良好的情緒有利于神經系統與各器官、系統的協調統一,使機體的生理代謝處于最佳狀態,從而反饋性地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力,對提高記憶力頗有裨益。 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運動能調節和改善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能促進腦細胞代謝,使大腦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延緩大腦老化。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大腦中一貫存在著管理時間的神經中樞,即所謂的生物鐘,工作、學習、活動、娛樂以及飲食要有一定的規律,以免造成生物鐘的紊亂、失調。尤其要保證睡眠的質量和時間,睡眠使腦細胞處于抑制狀態,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 從飲食方面來講,造成記憶力低下的元兇是甜食和咸食,而多吃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豐富的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記憶力。 5、摸索一些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對一定要記住的事情寫在筆記本上或寫在便條上,外出購物或出差時列一個單子,將必須處理的事情寫在日歷上……都是一些可取的記憶方法。另外,聯想、歸類都是一些良好的記憶習慣。 其實,健忘癥并不是可怕的疾病,但因為健忘而造成的憂郁、不安或自信心降低卻可能帶來更大的危害。我們認識了健忘癥就應該正確地對待它,積極地調整自己,不要讓它來困擾我們的工作、生活。 年紀一大記性差,就以為是老年癡呆。老年健忘不等于癡呆,不能隨便“扣帽子”,更不能亂用藥。 關于老年人健忘 從接診情況看,約9成患者的親人認為“健忘就是癡呆”,并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癡呆不中用”的想法。其實,多數人上年紀后,會出現大腦功能萎縮,表現為近期記憶力減退、健忘等,這是正常的生理表現,并非癡呆。若過早認為是“癡呆”,反會害其出現精神問題。 診斷老年性癡呆的過程很嚴格,不僅要詢問患者病史,還會有針對性地做各種量表檢查。專家提醒:出現健忘千萬別亂吃藥, 因為少數藥物對肝、腎影響較大,服用后可能加重癥狀。 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的藥物都有不良反應和禁忌癥,還沒確診的患者不要輕易嘗試。已確診的患者,必須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用藥物。 ----------------------------------------------------------------------------------------------------------------------------- 健忘能不能治愈,目前還沒有答案,但是以下食品都是健腦的食品,如果能經常食用則可以補充腦力,增強記憶。   核桃: 核桃果仁內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可營養大腦,促進細胞的生長,延緩腦細胞的衰弱進程,提高思維能力。每次l-2個核桃,每日2次,生吃,可增強記憶,消除疲勞,使大腦功能恢復正常。 海帶: 海帶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卵磷脂等營養成分,有健腦的功能,海帶等藻類食物中的磺類物質,更是頭腦中不可缺少的。   黃豆和沙丁魚: 被稱為植物蛋白之王的大豆中所含的谷酰氨和沙丁魚中的牛黃素是大腦必需的蛋白質。將適量的黃豆洗凈,與切成小塊的沙丁魚一起加水燉食或紅燒,每天或隔天1次,有增強記憶、延緩腦細胞衰老的作用。 芝麻等油類食品: 將芝麻搗爛,加入少量白糖沖開水吃,或買市售芝麻糊。芝麻餅干、芝麻飴等制品,早晚各吃1次,7日為1療程,5-6個療程后,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南瓜: 南瓜味甘性平,有清心醒腦的功能,可治療頭暈、心煩、口渴等陰虛火旺病癥。因此,神經衰弱、記憶減退的人,將南瓜做菜食,每日1次,療程不限,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葵花子: 常食葵花子有一定的補腦健腦的作用。實踐證明,喜食葵花子的人,不僅皮膚紅潤、細嫩,且腦子好用、記憶力強、言談有條不紊、思維敏捷、反應較快。   胡蘿卜: 胡蘿卜中所含的蛋白質、氨基酸、糖、維生素B2、鈣、磷、銅、鎂等營養成分,是強身健腦的佳品。 保加利亞的拉扎諾夫博士,以醫學和心理學為依據,對一些樂曲進行了研究,發現巴赫、亨德爾等人的作品中的慢板樂章,能夠消除大腦的緊張,使人進入冥想狀態。他讓學生們聽著節奏緩慢的音樂,并且放松全身的肌肉,合著音樂的節拍讀出需要記憶的材料。學習結束之后,再播放2分鐘歡快的音樂,讓大腦從記憶活動中恢復過來。很多試驗過這種方法的學生都覺得記憶效果很好。 我們知道,人常常在看書和學習中甚至是休閑時會經常背誦一些名篇、成語、佳句、詩歌短文、數理公式、外文單詞和技術要領知識嗎?那可是鍛煉記憶力的“硬功夫”呀。馬克思青年時就是用不熟練的外文背誦詩歌,鍛煉自己的記憶力的。每天堅持10至20分鐘的背誦,也能增進記憶力。 科學證明,正確的重復是有效記憶的主要方法,特別在人在學習中通過自己的腦、手、耳、口并用進行知識記憶時,記憶的效率高效果好。因為當你記憶時,應該用腦想,也要口念,手寫,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地調動了自身更多的記憶“通道”參加記憶,這樣使自己的記憶痕跡加深,記憶效果當然更好。 我們在學習與看書時往往對一些數字、年代不易記住。如果你善于聯想記憶,便好記了。如樁子表和房間法或叫羅馬房法和圖像字法,是聯想法的具體化。你可以將樁子或房間用來當成圖像的存放處樁子,原理就是讓要記憶的東西來跟已知的東西做連接。原來的東西就叫“樁子”,把新的要記憶的事物與樁子連接,此法用于大量數據和外語的記憶。 科學證明:人的咀嚼是能有效防止記憶衰退方法之一。有人認為,其原因在于咀嚼能使人放松,如果老人咀嚼得少,其血液中的荷爾蒙就相當高,足以造成短期記憶力衰退。如我們在觀察人群中就會發現,經常咀嚼的人牙齒就好,吃飯更香,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也隨之增強。又如美國人最愛咀嚼口香糖就是例證。 嘮叨,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女性延長了記憶和壽命。嘮叨在語言運用中也是重復說某一個事情某一個人,經常地重復當然必須加深嘮叨人對某一事或某一個的關注和記憶。專家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樂于與人言語交流;男性進入老年期后,沉默寡言居多。而言語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宣泄方式,可防止記憶衰退。 攝取適量的“健康油脂”可減少血栓的發生,例如橄欖油、魚油是維持血液正常循環的好選擇,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的蔬菜水果也是保持健康的上佳選擇。有不少的人,不是記憶不得法,而是大腦中缺乏記憶信息傳遞員--乙酸膽堿。如果你經常吃點上述食物,便可極大地改善你的記憶力。 人的軀體活動能改善健康情況,精神活動則能減輕記憶力衰退。特別是那些愛玩愛活動的人們興趣廣泛,涉獵眾多,知識面廣,記憶也強。科學證明:愛跳舞、讀書、玩紙牌、學外語等活動項目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神經突觸的數目,增強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導,鞏固記憶。 一般情況而言,身體健康,愛好體育運動和熱愛生活的人,精力充沛,學習力強記憶力當然也強,人們在鍛煉身體時可以促進大腦自我更新。專家認為,長期的心血管運動可以減少因年齡增長出現的腦組織損失,可以減輕記憶力衰退。多項研究表明,要保持大腦活躍,只需經常運動。一周鍛煉三到四次的在校兒童,在10歲或11歲時考試成績一般都較高。經常走路的老年人在記憶測試中的表現要比那些慣于久坐的同齡人好。通過向消耗能量的大腦輸入額外的氧氣,鍛煉能增強智力。 最新研究還反駁了人出生后就不能再產生新的腦細胞這種說法。相反,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實際上能促進新腦細胞的增長。在老鼠身上,鍛煉引起的腦力增強效果在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海馬狀突起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大量社會調查早已證明,家庭幸福對學習者而言是提高學習記憶力必要條件,特別是相戀的人或夫妻倆人的兩情相悅的幸福感會使雙方體內分泌激素和乙酰膽堿等物質,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大腦衰老。 1.方一: 材料:核桃仁、紅棗各60 克,杏花30 克(去皮尖)酥油、白蜜各30毫升,白酒1500 毫升。 用法:將白蜜、酥油溶化,倒入白酒和勻,隨將其余3 味藥研碎后放入酒內,密封。浸21 天后即可飲用,每次服15 毫升,每日2 次。 主治:健忘癥。 說明:陰虛火旺者忌服。 2.方二: 材料:阿膠10 克,白酒10~15 毫升。 用法:阿膠放入容器內,加入白酒,蒸至阿膠全部溶化后取出,乘熱打入1 個雞蛋攪勻,再蒸至蛋熟,頓服。每日2 次。 主治:同上。 3.方三: 材料:枸杞60 克,白酒500 毫升。 用法:將枸杞浸入白酒內封固,浸7 天后即可飲用,每晚服1 小杯。 主治:同上。 健忘一證,必定是真元虛損所致,別無它由。而且,不分陰虛、陽虛,統以精神不足為主。凡人秉二氣為生,二氣渾為一氣,神居二氣之中,為氣之主宰,所以稱為 “精、氣、神”。二氣貫于周身,神也遍于周身、精氣足,則神自然聰明,所以無所不知、精氣衰,則神必定昏沈,所以一時聰明一時糊涂。這種病雖然老年人居 多,老年性癡呆癥,就是元氣大傷所造成的。但青少年早戀、同居、自慰者,其損傷元氣的程度絕不亞于老年人,不可不警惕! 健忘之證,是由于寒邪困擾,腎水虛而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之病。治療原則以交通陰陽為主。再以佛道的“調養、胎息”的功夫,將雜亂之心攝伏,天長日 久,功夫純熟,自然聰明異常。方用白通湯服至50~60劑,自然可使虛弱之“精氣神”恢復如常。 解釋:記憶力差,易忘事 jiàn wàng 健忘  (1).容易忘事。 唐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詩:“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元 鄭德輝 《王粲登樓》第四折:“這都是你義海恩山不可當,再休提貴人健忘。” 清 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四:“以藥汁浸珠,自成粉,能治危病;又能救記性,不健忘。” 巴金《春》九:“少女的心并不是健忘的。” (2).指健忘癥。《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朱砂安神丸》:“善忘前言曰健忘。” 宋 江休復《江鄰幾雜志》卷七五:“ 陳彭年奸諂,時有九尾野狐之號,晚節役用心神太過,遂成健忘。” 歌曲:健忘 歌手:周華健 作詞:陳靜楠 作曲:潘協慶 編曲:洪敬堯 專輯:有故事的人 發行公司:滾石唱片 發行日期:1998.08.05 你笑我除了記性什么都好 我想想也不算太糟糕 你生日幾月幾號我知道 只是你幾歲 沒那么重要 我覺得我的心思夠用就好 才不想儲存太多煩惱 只要能和你一起相守到老 我會把幸福 都寫成小抄 我可能忘了生氣也忘了壞心情 卻記得要逗你開心 曾有過什么風雨我很難記得仔細 只有甜蜜加倍甜蜜 我常常忘了休息 常忘了我自己 只記得別讓你擔心 沒有你那么聰明 我怎么活到如今 忘了一切沒有關系 我有你 你笑我除了記性什么都好 我想想也不算太糟糕 你生日幾月幾號我知道 只是你幾歲 沒那么重要 我覺得我的心思夠用就好 才不想儲存太多煩惱 只要能和你一起相守到老 我會把幸福 都寫成小抄 我可能忘了生氣 也忘了壞心情 卻記得要逗你開心 曾有過什么風雨 我很難記得仔細 只有甜蜜加倍甜蜜 我常常忘了休息 常忘了我自己 只記得別讓你擔心 沒有你那么聰明 我怎么活到如今 忘了一切沒有關系 我有你 我可能忘了生氣 也忘了壞心情 卻記得要逗你開心 曾有過什么風雨 我很難記得仔細 只有甜蜜加倍甜蜜 我常常忘了休息 常忘了我自己 只記得別讓你擔心 沒有你那么聰明 我怎么活到如今 忘了一切沒有關系 我有你 周華健《健忘》MV截圖
    少海 少海 少海穴為針灸穴位,手少陰心經合穴。位于肘前區,橫平肘橫紋,肱骨內上髁前緣,有旋前圓肌、肱肌;有貴要靜脈、尺側上下副動脈、尺側反動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外前方有正中神經。主治心痛、癔病等心與神志病;肘臂攣痛,臂麻手顫;頭項痛,腋肋痛;瘰疬。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體內瘀血的藥物治療瘀血病證的方法。 有通暢血脈、消散瘀滯、調經止痛的作用。適用范圍很廣,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悶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脅痛痞塊、瘀阻于胞宮所致的小腹疼、,月經不調、痛經等;瘀阻于肢體所致的局部腫痛青紫;瘀阻于脈絡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參、蒲黃、乳香、沒藥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溫經湯等。活血化瘀常同補氣、養血、溫經散寒、清熱、行氣、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大陵 大陵 大陵,經穴名。出《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太陵。別名鬼心。屬手厥陰心包經。輸(土)、原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布有正中神經掌支,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干;及腕掌側動、靜脈網。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逆,吐血,胸脅痛,癲狂,癇癥,腕關節痛等。直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痞滿 痞滿 科普中國痞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癥的病證。以自覺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點。臨床表現與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這些疾病若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癥時,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痞滿的病名首見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并認為其病因有飲食不節、起居不適和寒氣為患等。《傷寒論》對本病證的理法方藥論述頗詳,如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并擬定了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諸病源候論?諸痞候》則結合病位病機對病名要領作出闡釋:“諸痞者,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臟腑痞塞而不宣,故謂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將痞滿與脹滿作了區分:“脹滿內脹而有形;痞者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李東垣《蘭室秘藏?心腹痞悶門》中辛開苦降、消補兼施的枳實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張介賓在《景岳全書?痞滿》中指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這種虛實辨證對后世痞滿診治頗有指導意義。
    痞滿 痞滿 科普中國痞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癥的病證。以自覺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點。臨床表現與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這些疾病若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癥時,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痞滿的病名首見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并認為其病因有飲食不節、起居不適和寒氣為患等。《傷寒論》對本病證的理法方藥論述頗詳,如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并擬定了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諸病源候論?諸痞候》則結合病位病機對病名要領作出闡釋:“諸痞者,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臟腑痞塞而不宣,故謂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將痞滿與脹滿作了區分:“脹滿內脹而有形;痞者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李東垣《蘭室秘藏?心腹痞悶門》中辛開苦降、消補兼施的枳實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張介賓在《景岳全書?痞滿》中指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這種虛實辨證對后世痞滿診治頗有指導意義。
    姜黃 姜黃 (姜科姜黃屬植物)姜黃(拉丁學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寶鼎香、毫命、黃姜等。 姜黃芭蕉目,姜科、姜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莖很發達,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葉頂端短漸尖;苞片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頂端鈍,花冠淡黃色;花期8月。 姜黃能行氣破瘀,通經止痛。主治胸腹脹痛,肩臂痹痛,心痛難忍,產后血痛,瘡癬初發,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又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黃素可作分析化學試劑。
    續命湯 續命湯 續命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臺秘要》卷十五引《深師方》。具有調和六腑,安五臟之功效。主治大風,風邪入心,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去宋上下,驚恐,小腹脹滿微痛,乍寒乍熱,心中悶狀如微溫,進退無常,面赤,或白或黃。
    姜黃 姜黃 (姜科姜黃屬植物)姜黃(拉丁學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寶鼎香、毫命、黃姜等。 姜黃芭蕉目,姜科、姜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莖很發達,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葉頂端短漸尖;苞片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頂端鈍,花冠淡黃色;花期8月。 姜黃能行氣破瘀,通經止痛。主治胸腹脹痛,肩臂痹痛,心痛難忍,產后血痛,瘡癬初發,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又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黃素可作分析化學試劑。
    薑黃 姜黃 (姜科姜黃屬植物)姜黃(拉丁學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寶鼎香、毫命、黃姜等。 姜黃芭蕉目,姜科、姜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莖很發達,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葉頂端短漸尖;苞片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頂端鈍,花冠淡黃色;花期8月。 姜黃能行氣破瘀,通經止痛。主治胸腹脹痛,肩臂痹痛,心痛難忍,產后血痛,瘡癬初發,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又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黃素可作分析化學試劑。
    續命湯 續命湯 續命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臺秘要》卷十五引《深師方》。具有調和六腑,安五臟之功效。主治大風,風邪入心,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去宋上下,驚恐,小腹脹滿微痛,乍寒乍熱,心中悶狀如微溫,進退無常,面赤,或白或黃。
    內觀 內觀 (佛家)內觀(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語中,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長久失傳之后,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 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凈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后,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凈化的過程。 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實相的一個方法,以智慧洞見一切煩惱的根源,從中解脫;內觀是開展內心智慧及發展愛心的一種過程,使人能以安詳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起伏;內觀是對治身心痛苦的一劑良藥,使內心達到完全的凈化,對一切眾生充滿愛與慈悲。 內觀是佛陀教導的精髓,可使眾生清凈、克服愁嘆、滅除痛苦、實踐真理、體證涅盤。中國內觀中心有七處:福建龍巖南禪寺內觀中心,福建廈門真寂寺內觀中心,遼寧丹東雙靈寺內觀中心,都江堰般若寺內觀中心,內蒙古包頭內觀中心,甘肅慶陽內觀中心,北京云中閣內觀中心。
    澀脈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駃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楝實 楝實 楝實名金鈴子。結實如彈,生青熟黃,十二月采之。 酸而純苦,氣寒,氣薄味濃,降也。主治熱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氣、利水道、療蟲痔、方書多主疝證、次遺精喘、諸逆沖上頭痛、心脅胃脘腰痛、積聚小便數淋、溲血下血。、前陰諸疾、齒病等多種病癥。
    楝實 楝實 楝實名金鈴子。結實如彈,生青熟黃,十二月采之。 酸而純苦,氣寒,氣薄味濃,降也。主治熱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氣、利水道、療蟲痔、方書多主疝證、次遺精喘、諸逆沖上頭痛、心脅胃脘腰痛、積聚小便數淋、溲血下血。、前陰諸疾、齒病等多種病癥。
    澀脈 澀脈 澀脈,脈象名。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澀與滑相反,脈來艱澀,如輕刀刮竹,滯澀不滑利。脈澀而無力,主精虧血少,脈道不充,血流不暢,所以脈氣往來艱澀。脈澀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脈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顯澀象。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 澀脈脈象特征: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往來澀滯而無滑潤感,脈搏起伏較徐緩,指下如輕刀刮竹狀艱澀不暢的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津虧、血少。因津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無力。如慢性出血、遺精、陽痿、肢體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見脈澀無力。屬虛證。若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如腹中包塊,癥瘕積聚等,常見脈澀有力,屬實證。臨床上,澀脈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滯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測得澀脈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球壓積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動性減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緩慢,遂呈澀脈。可見于高脂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動脈硬化,及嚴重吐瀉脫水者。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與弦脈兼見,則主氣滯血瘀,可見于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等。如這類疾病并見心律失常,則可呈澀脈與結脈相兼的脈象。在臨床上,澀脈需與遲脈、結脈相鑒別。遲脈以脈率小(每分鐘59次以下)為特征,脈勢并無艱澀不暢感;而澀脈以往來艱澀為特征,脈率可以正常。澀脈的脈律規整,無歇止脈,結脈則脈有歇止,脈率小,容易鑒別。滑脈與澀脈在脈形、脈勢上相反:滑脈往來流利,起伏快,有圓滑流暢指感;而澀脈則往來艱澀,起伏慢,有如輕刀刮竹的不暢感。 澀脈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澀脈屬28病脈之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復雜脈象。歷代醫家對澀脈的描述有“遲細短散止”、“三五不調”等稱謂;或過于文字化,如“輕刀刮竹”、“病蠶食葉”、“如雨沾沙”等,很難掌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功能和臨癥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因房顫有陣發性快速(脈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續性(脈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脈象不盡相同。當心電圖確診為房顫時,去體會中醫的澀(散短止)脈,可以獲得客觀、規范、準確的脈象信息,對于理解和掌握中醫脈象有幫助。茲不揣淺陋,根據歷代脈學著作,參以現代學者的觀點,并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心電圖及個人的臨床體會,對澀脈脈象特征,探討如下。 1. 澀可散,散澀并見 《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王叔和《脈經》確立并規范了24種常見脈象名稱和特征,使脈象有了明確的命名標準;李時珍《瀕湖脈學》可謂集前人研究脈學之大成,二位前賢皆系澀散(短止)并提,臨床確實如此,澀散脈可以并見。澀散脈相當于陣發性快速房顫脈。 陣發性房顫,因心房快速不協調亂顫,導致心室率快而不規則,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時聽診,心律絕對不規則;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脈診,脈律絕對不規則,散亂無序;脈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數不清,脈率少于心率(脈搏短絀);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過于本位,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弱之間顯得節律絕對不齊,散亂錯雜無序,至數不清,快慢不一,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乍疏乍數,長短不一,如楊花散漫無定蹤,輕飄無根。此正中醫28病脈中的散(澀)脈和怪脈之解索脈。 散脈,《脈經》:“大而散……有表無里。”《瀕湖脈學》:“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診家正眼》:“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散有二義,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漸重漸無,漸輕漸有。”《中醫診斷學》:“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伴節律不齊或脈力不勻。”由此可見,散脈是一種浮大無力而亂,中取漸空,重按欲絕無根,而且節律絕對不齊,至數快慢不均,脈力強弱不等的散亂脈象。 快速房顫,因脈搏力量強弱不等,強即浮大,弱乃短小;強弱之間在寸關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澀脈。散中有澀,澀中有散。故云:澀可散,散澀并見。《中醫心病證治》:“昔將澀脈和散脈分而論述,認為澀脈是往來較慢而又三五不調,散脈是大而散漫無力,至數不齊。近通過臨床實踐,覺得澀脈與散脈有共同之處。臨床意義相同,形態一致。識別的關鍵是:參差不齊,三五不調,來去無定至難齊,故統稱為澀散脈。”并認為“澀散脈癥……似現代醫學所述心房纖顫。” 2. 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瀕湖脈學》:“澀……往來難,短且散……兼短脈。”《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短脈澀小。”澀在短中求,短脈是構成澀脈的基本脈象之一。短脈,乃28病脈之一,指脈來短小無力,不及本位,澀滯不暢,其率可疾數、可遲緩。 陣發性快速房顫,因脈力強弱不等,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足位。強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橫向的寸關尺而言,出現寸部短小,關尺浮大;或關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關浮大;或寸關短小,尺浮大;關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關浮大;或寸浮大,關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強弱之間則形成“浮而短”之澀脈。 止脈,即間歇脈,亦稱歇止脈,非28病脈中的單一脈象,乃脈搏有間歇、停跳之統稱。相當于早搏脈、房顫脈、房室傳導阻滯脈及病竇脈等。 慢性持續性房顫,因室率下降,脈率在60~100次/分之間。此時,脈律不齊,脈率漸可數清,脈力強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顫時明顯;浮大散亂之強已無,而應指不足、短小無力之弱仍在,即短脈仍在。以縱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當為浮取輕無,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輕無,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無,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復來”之止脈。特別是脈率在60~80次/分時,指下短小無力、難以接續、間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勻,短止相雜,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猶如輕刀刮竹,艱澀不暢,從而構成“短而止”之澀脈,或“一止復來”之澀脈。《診家樞要》:“澀……往來極難,三五不調,如雨沾沙,如輕刀刮竹。”《瀕湖脈學》:“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中醫診斷學》:“澀脈……往來艱澀不暢,脈律與脈力不勻,應指如輕刀刮竹。”此止脈乃澀短之義,因“短脈澀小”,實則澀脈,非結代之脈。 《中醫診斷學》:“澀脈與結代脈均有脈來緩慢,脈律不齊的特點。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即房顫之止脈與早搏之止(結代)脈不同。房顫之止脈,屬異位節律,其強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勻,指下三五不調,無序雜亂,澀短并見;早搏之止脈,屬竇性節律,其強弱大小一致,除間歇之外,其余脈律相同,無澀短之象。無論是快速房顫脈、還是慢性房顫脈,皆俱澀短之脈象,只不過快速房顫脈以散澀(短)為主,而慢性持續性者則以澀短(止)為主而已。故云:澀必短,無短非澀;澀之止,短止相雜。 3. 澀脈細,沉細難尋;澀又散,浮大散亂 細脈:指脈細如線,指感為脈道狹小。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慢性房顫脈,因短小無力,難以接續,呈現脈體細弱、脈道狹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復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來艱澀不暢,猶如輕刀刮竹。《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瀕湖脈學》:“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診家正眼》:“澀脈蹇滯,輕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中醫診斷學》:“澀脈,形細而行遲。”故云:澀脈細,沉細難尋。 快速房顫脈,因至數不清,快慢不一,脈律不整,脈力強弱不等。其強的脈搏,應指明顯,可謂浮大而長;其弱的脈搏,應指不足,可謂短小無力不到位。脈形大小不一,脈位以浮大散亂為主。脈形非細,脈位非沉。故云:澀又散,浮大散亂。 4. 澀非遲,可數可遲 遲脈:指脈來遲緩,以至數而言,一息脈動不足四至,即脈率<60次/分。 《脈經》:“澀脈細而遲……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瀕湖脈學》:“脈來三至號為遲,小?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診家正眼》:“澀脈……遲細而短。”從前賢之文字描述分析,澀脈之遲當指至數而言,即脈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觀點者,《中醫脈象研究》:“關于澀脈象之‘遲’,也不應作至數之遲來理解。《病理學》曰:‘澀脈雖以形勢之重滯不靈為主,不系乎至數之遲緩。究意往來既澀,其勢必遲,所以叔和直謂之遲,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遲字是指脈搏的起落形態,來去遲緩之意……澀脈則血流往來澀滯,但至數正常。”房顫臨床常見的有陣發性快速和慢性持續性之分,快速房顫脈之脈率>100次/分,持續性房顫脈之脈率在60~100次/分,而臨床觀察,持續性房顫之脈率在<60次/分 者,沒有上述二種脈率常見。由此可見,澀脈之脈率可疾數、可遲緩,非獨遲也。故云:澀非遲,可(疾) 數可遲(緩)。 慢性房顫,當室率低于60次/分時,室率變得慢而規則,節律相對規整,其脈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謂遲脈。脈力相對均勻,但仍有短小無力,難以接續之感,可謂遲細而短。此時容易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遲滯中時見一止”之結,或“遲中一止,良久方來”之代,或結代脈同見,正可謂“遲細短(散)時一止曰澀”之脈也,此等脈象可稱結澀、或結代而澀。 5 結語 綜上所述,澀脈脈象特征為脈來三五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西醫的房顫脈相同。 參考文獻 [1] 金棟,何計清.澀脈新識[J].河北中醫,1997,19(2):3. [2] 金棟.房顫脈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12. [3] 金棟.間歇脈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6):232—233. [4] 散脈小議.中醫雜志,1997,36(6):377. [5] 金棟.參伍不調話房顫[J].中醫雜志,2001,41(1):60. [6] 尹繼增,金棟.怪脈解索新探[J].河北中醫,2004,26(7):545. [7] 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92—102. [8] 呂光榮.中醫心病證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黃世林,孫明異.中醫脈象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9—131.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子非孕既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內觀 內觀 (佛家)內觀(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語中,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長久失傳之后,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 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凈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后,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凈化的過程。 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實相的一個方法,以智慧洞見一切煩惱的根源,從中解脫;內觀是開展內心智慧及發展愛心的一種過程,使人能以安詳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起伏;內觀是對治身心痛苦的一劑良藥,使內心達到完全的凈化,對一切眾生充滿愛與慈悲。 內觀是佛陀教導的精髓,可使眾生清凈、克服愁嘆、滅除痛苦、實踐真理、體證涅盤。中國內觀中心有七處:福建龍巖南禪寺內觀中心,福建廈門真寂寺內觀中心,遼寧丹東雙靈寺內觀中心,都江堰般若寺內觀中心,內蒙古包頭內觀中心,甘肅慶陽內觀中心,北京云中閣內觀中心。
    回腸九轉 回腸九轉【解釋】好像腸子在旋轉。形容內心痛苦焦慮已極。【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示例】元洪數月以來,躊躇再四,愛功憂亂,五內交縈,~,憂心百結。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四回【近義詞】回腸百轉【語法】補充式;作定語;形容內心痛苦萬分,焦慮不安
    迴腸九轉 【解釋】好像腸子在旋轉。形容內心痛苦焦慮已極。【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示例】元洪數月以來,躊躇再四,愛功憂亂,五內交縈,~,憂心百結。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四回【近義詞】回腸百轉【語法】補充式;作定語;形容內心痛苦萬分,焦慮不安
    紅花 紅花 (菊科、紅花屬植物)紅花,(拉丁學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別名:紅藍花 、刺紅花,菊科、紅花屬植物,干燥的管狀花,橙紅色,花管狹細,先端5裂,裂片狹線形,花藥黃色,聯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頭露出。具特異香氣,味微苦。以花片長、色鮮紅、質柔軟者為佳。 主產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經閉、痛經、惡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療效。有活血化瘀,散濕去腫的功效,避免孕婦使用,否則會造成流產。
    沒藥 沒藥 沒藥,中藥名。為橄欖科植物地丁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樹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樹脂。分為天然沒藥和膠質沒藥。分布于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后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病癥的治療。
    紅花 紅花 (菊科、紅花屬植物)紅花,(拉丁學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別名:紅藍花 、刺紅花,菊科、紅花屬植物,干燥的管狀花,橙紅色,花管狹細,先端5裂,裂片狹線形,花藥黃色,聯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頭露出。具特異香氣,味微苦。以花片長、色鮮紅、質柔軟者為佳。 主產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經閉、痛經、惡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療效。有活血化瘀,散濕去腫的功效,避免孕婦使用,否則會造成流產。
    沒藥 沒藥 '沒藥,中藥名。為橄欖科植物地丁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樹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樹脂。分為天然沒藥和膠質沒藥。分布于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后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病癥的治療。
    椎心蝕骨 辭典解釋椎心蝕骨  zhuī xīn shí gǔ      比喻內心痛苦、倍受煎熬。 如:「一連串的挫折與打擊,對他而言,是種椎心蝕骨之痛。」
    溷溷 溷溷 hùn hùn 溷溷 (1).亂;混濁。《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周文王<拘幽操>》:“ 殷 道溷溷,浸濁煩兮,朱紫相合,不別分兮。”《針灸甲乙經·寒氣客于五臟六腑發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蟲》:“胸脇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嘔吐多唾。” 宋 文同 《超然臺詞》:“躓余之所行兮,溷溷其安之。” (2).渾噩。
    傷心慘目 傷心慘目【解釋】傷心:使人心痛;慘目:慘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慘,使人不忍心看。【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傷心慘目,有如是也?”【示例】因得常哭于蕓娘之墓,形單影只,備極凄涼。且偶經故居,~。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近義詞】慘不忍睹【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小山 小山 (中國內地男歌手)小山,原名左中山,1981年12月13日出生于中國安徽省阜陽市,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 2003年10月因參加安徽省阜陽市曼哈頓杯新秀歌唱大賽獲冠軍,而正式出道。2009年6月與北京美力音樂合作推出原創單曲《男人的諾言》、《你的王子》;7月16日發行個人專輯《男人傷心不流淚》;12月6日發布個人單曲《分手就分手》。2013年1月1日發行單曲《心痛2013》;10月18日發行單曲《大聲說我愛你》。2015年5月發布單曲《最后的表白》;6月25日發布單曲《心痛2015》。 小山 (詞語) 小山 xiǎo shān 1、文體名。 漢 王逸 《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 2、與“大山”相對。指小的山。《史記·封禪書》:“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 3、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
    傷心慘目 【解釋】傷心:使人心痛;慘目:慘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慘,使人不忍心看。【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傷心慘目,有如是也?”【示例】因得常哭于蕓娘之墓,形單影只,備極凄涼。且偶經故居,~。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近義詞】慘不忍睹【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纏綿悱惻 纏綿悱惻【解釋】悱惻:悲苦的樣子。舊時形容內心痛苦難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轉凄涼。【出處】晉·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示例】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的忠臣。 ◎朱自清《經典常談·辭賦》【近義詞】悱惻纏綿、纏綿凄愴【反義詞】超然物外【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發泄
    心如刀剉 心如刀剉【解釋】猶心如刀割。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
    行間 行間 行間,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滎穴,五行屬火。位于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癥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癇,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口眼歪斜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行間 行間 行間,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滎穴,五行屬火。位于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癥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癇,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口眼歪斜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纏綿悱惻 【解釋】悱惻:悲苦的樣子。舊時形容內心痛苦難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轉凄涼。【出處】晉·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示例】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的忠臣。 ◎朱自清《經典常談·辭賦》【近義詞】悱惻纏綿、纏綿凄愴【反義詞】超然物外【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發泄
    中泉 中泉 中泉,中醫腧穴,別名池泉、腕痛點,出自于《奇效良方》。中泉在腕背側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橈側的凹陷處。主治心痛,胸中氣滿不得臥,肺脹滿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熱,胃氣上逆,唾血及腹中諸氣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心悸 心悸 (中醫病證名)心悸是中醫病證名,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常見病證。 也可作為臨床多種病證的癥狀表現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證等。 西醫學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經官能癥等,凡以心悸為主要臨床表現時,均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心熱 心熱 ①病證名。泛指心的各種熱性病證。又稱心氣熱。火氣通于心,而心主血脈,藏神,故心氣亢盛多表現為火熱之證,影響神志及血脈。癥見心中煩熱,睡眠不寧,喜笑不休或神志昏憒,面紅,口渴,小便黃,舌紅,脈數等。治以清心瀉火為大法。    ②五臟熱之一。由心熱引起的證候。《小兒藥證直訣》:“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證治準繩·幼科》:“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口穢,或壯熱飲水,巳午時益甚,宜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心痛的詞語:1. 痛徹心扉;2. 心如刀割;3. 悲痛欲絕;4. 哀痛萬分;5. 傷心欲絕;6. 無盡悲傷;7. 淚如雨下;8. 心碎如焚;9. 痛不欲生;10. 悲憤交加;11. 心如死灰;12. 悲從中來;13. 痛苦難忍;14. 心如鐵石;15. 痛入骨髓;16. 心如刀絞;17. 悲痛不已;18. 內心崩潰;19. 心如荒野;20. 痛心疾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