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建筑的詞語
形容建筑的詞語:1. 宏偉;2. 磅礴;3. 雄偉;4. 壯觀;5. 富麗堂皇;6. 古樸;7. 精美;8. 優雅;9. 簡約;10. 現代;11. 異彩紛呈;12. 色彩斑斕;13. 高聳入云;14. 恢弘;15. 堅固;16. 安詳;17. 悠然;18. 恬靜;19. 神秘;20. 神圣
形容建筑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建筑物 | 建筑物 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有些分類為了明確表達使用性,會將建筑物與人們不長期占用的非建筑結構物區別,另外有些建筑學者也為了避免混淆,而刻意在其中把外型經過人們具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建筑物細分為“建筑”(Architecture)。需注意的是,有時建筑物也可能會被擴展到包涵“非建筑構筑物”,諸如橋梁、電塔、隧道等。 建筑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所有東西,既包括房屋,又包括構筑物。 狹義的建筑物是指房屋,不包括構筑物。房屋是指有基礎、墻、頂、門、窗,能夠遮風避雨,供人在內居住、工作、學習、娛樂、儲藏物品或進行其他活動的空間場所。建筑相關專業多是指狹義的建筑物涵義。最能夠說明“建筑”相關專業學習的建筑物的概念的是老子的:“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 鑿 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有室之用。“這也無疑是對狹義建筑物概念,最清晰最直接的表述。 有別與建筑物,構筑物是沒有可供人們使用的內部空間的,人們一般不直接在內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如煙囪、水塔、橋梁、水壩、雕塑等。 |
高層建筑 | 高層建筑 (樓層定義)高層建筑是 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單層廠房、倉庫和其他民用建筑。(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16-2014(2018年版))。 在美國,24.6m或7層以上視為高層建筑;在日本,31m或8層及以上視為高層建筑;在英國,把等于或大于24.3m的建筑視為高層建筑。中國《高規》(JGJ 3-2010)1.0.2條規定10層及10層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層民用建筑混凝土結構為高層建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建造了高100多米的亞歷山大港燈塔。523年在中國河南登封縣建成高40米嵩岳寺塔。現代高層建筑興起于美國,1883年在芝加哥建起第一幢高11層的家庭保險公司大樓,1931年在紐約建成高102層的帝國大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了世界范圍的高層建筑繁榮時期。1970~1974年建成的美國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約443米高。 |
建筑 | 建筑 (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 |
建筑學 | 建筑學 建筑學,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建筑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 建筑學所涉及的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以及作為實用藝術的建筑藝術所包括的美學的一面和實用的一面,它們雖有明確的不同但又密切聯系,并且其分量隨具體情況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本科建筑類專業包括: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專業、風景園林等專業。 |
上層建筑 | 上層建筑 (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術語)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政權、法制、軍隊、警察、法院、黨派團體的組織活動等全部國家機器和政治機構以及政治、法權、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觀點在內的一個龐大體系。 上層建筑 (船舶名詞)上層建筑是指在船舶上甲板以上,自一舷伸至另一舷或其側壁自外板內縮不大于4 %船寬的圍蔽建筑物。如果不嚴格區分,可將上甲板以上的各種圍蔽建筑物統稱為上層建筑。有時也泛指包括甲板室在內的甲板建筑物。在潛艇耐壓船體上方,沿船長設置并與非耐壓船體連成一體的結構,也稱上層建筑。 |
公共建筑 |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是指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一般包括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衛建筑、通信建筑、交通運輸類建筑等。 |
工業建筑 | 工業建筑 (建筑學術語)工業建筑 指供人民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在18世紀后期最先出現于英國,后來在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也興建了各種工業建筑。蘇聯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始進行大規模工業建設。中國在50年代開始大量建造各種類型的工業建筑。 |
建筑十書 | 建筑十書 建筑十書: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圖書 建筑十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建筑面積 | 建筑面積 建筑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水平面積的總和。包括使用面積、輔助面積和結構面積。使用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平面中直接為生產和生活使用的凈面積。輔助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平面中為輔助生產或輔助生活所占的凈面積,例如居住建筑物中的樓梯、走道、廁所、廚房所占的面積。使用面積和輔助面積的總和稱為“有效面積”。結構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平面中墻、柱等結構所占的面積。 |
地下建筑物 | 地下建筑物 地下建筑物,構筑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物。如地下室、地下鐵道、地道等。地下建筑物在戰時對敵人的空襲、特別是核武器襲擊有良好的防護作用,平時能在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 |
建築物 | 建筑物 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有些分類為了明確表達使用性,會將建筑物與人們不長期占用的非建筑結構物區別,另外有些建筑學者也為了避免混淆,而刻意在其中把外型經過人們具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建筑物細分為“建筑”(Architecture)。需注意的是,有時建筑物也可能會被擴展到包涵“非建筑構筑物”,諸如橋梁、電塔、隧道等。 建筑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所有東西,既包括房屋,又包括構筑物。 狹義的建筑物是指房屋,不包括構筑物。房屋是指有基礎、墻、頂、門、窗,能夠遮風避雨,供人在內居住、工作、學習、娛樂、儲藏物品或進行其他活動的空間場所。建筑相關專業多是指狹義的建筑物涵義。最能夠說明“建筑”相關專業學習的建筑物的概念的是老子的:“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 鑿 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有室之用。“這也無疑是對狹義建筑物概念,最清晰最直接的表述。 有別與建筑物,構筑物是沒有可供人們使用的內部空間的,人們一般不直接在內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如煙囪、水塔、橋梁、水壩、雕塑等。 |
騎樓 | 騎樓 (商住建筑)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呎、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結構的建筑,稱之為“店屋”,或叫“五腳基”。這種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騎樓是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筑,曾經是當地城鎮的主要建筑形式。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并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后,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918年,廣州開始拆除城墻和大量西關房子,同時鼓勵興建騎樓,取而代之。短短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而騎樓商業街過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評,程天固在《廣州市工務之實施計劃》中說早期廣州城市建設是“畸形的設計”,“無一不以資產階級之利益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惡化供犧牲”。1932年,廣州公布了不準建騎樓之馬路名單。 |
殿堂 | 殿堂 (中國古建筑)殿堂是指中國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用途為祭祀祖先,懷念先賢英烈等。可由官府或民間權威設立。淵源堂、殿之稱均出現于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 殿堂 (詞語概念)殿堂是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于周代。 “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 “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 |
騎樓 | 騎樓 (商住建筑)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呎、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結構的建筑,稱之為“店屋”,或叫“五腳基”。這種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騎樓是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筑,曾經是當地城鎮的主要建筑形式。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并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后,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918年,廣州開始拆除城墻和大量西關房子,同時鼓勵興建騎樓,取而代之。短短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而騎樓商業街過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評,程天固在《廣州市工務之實施計劃》中說早期廣州城市建設是“畸形的設計”,“無一不以資產階級之利益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惡化供犧牲”。1932年,廣州公布了不準建騎樓之馬路名單。 |
建築學 | 建筑學 建筑學,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建筑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 建筑學所涉及的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以及作為實用藝術的建筑藝術所包括的美學的一面和實用的一面,它們雖有明確的不同但又密切聯系,并且其分量隨具體情況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本科建筑類專業包括: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專業、風景園林等專業。 |
建築 | 建筑 (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 |
上層建築 | 上層建筑 (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術語)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政權、法制、軍隊、警察、法院、黨派團體的組織活動等全部國家機器和政治機構以及政治、法權、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觀點在內的一個龐大體系。 上層建筑 (船舶名詞)上層建筑是指在船舶上甲板以上,自一舷伸至另一舷或其側壁自外板內縮不大于4 %船寬的圍蔽建筑物。如果不嚴格區分,可將上甲板以上的各種圍蔽建筑物統稱為上層建筑。有時也泛指包括甲板室在內的甲板建筑物。在潛艇耐壓船體上方,沿船長設置并與非耐壓船體連成一體的結構,也稱上層建筑。 |
公共建築 |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是指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建筑。一般包括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衛建筑、通信建筑、交通運輸類建筑等。 |
構筑物 | 構筑物 通常情況下,所謂構筑物就是不具備、不包含或不提供人類居住功能的人工建筑物,比如水塔、水池、過濾池、澄清池、沼氣池等。一般具備、包含或提供人類居住功能的人工建筑物稱為“狹義的建筑物”。構筑物的稱謂在給排水教科書中提得比較多。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定義不是絕對的。在水利水電工程中就江河、渠道上的所有建造物都稱為建筑物,比如水工建筑物。 |
雅典衛城 | 雅典衛城 (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雅典衛城(Acropolis),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綜合性的公共建筑,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雅典衛城面積約有4km2,位于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年。衛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廟和其他宗教建筑。雅典衛城,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 |
建築面積 | 建筑面積 建筑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水平面積的總和。包括使用面積、輔助面積和結構面積。使用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平面中直接為生產和生活使用的凈面積。輔助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平面中為輔助生產或輔助生活所占的凈面積,例如居住建筑物中的樓梯、走道、廁所、廚房所占的面積。使用面積和輔助面積的總和稱為“有效面積”。結構面積是指建筑物各層平面中墻、柱等結構所占的面積。 |
地下室 | 地下室 (建筑用語)地下室是指房間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二分之一。多層和高層建筑物需要較深的基礎,為利用這一高度,在建筑物底層下建造地下室,既可增加使用面積,又可省去房心回填土,還算比較經濟。在房屋底層以下建造地下室,可以提高建筑用地效率。一些高層建筑基地埋深很大,充分利用這一深度來建造地下室,其經濟效果和使用效果俱佳。地下室的按功能分,有普通地下室和放空地下室;按結構材料分,有磚墻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地下室,按構造形式分,有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
岳飛廟 | 岳飛廟 (河南安陽岳飛廟)岳飛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岳飛廟,位于河南省湯陰縣城內岳廟街86號,又名精忠廟,后也稱“宋岳忠武王廟”,是后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中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而建(1103-1142年)的祠廟。始建年代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歷代屢有增建,逐漸成為一處完整的古建筑群。 岳飛廟景區占地面積6300余平方米,殿廡建筑百余間,是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景區外廓呈長方形,布局嚴謹、建筑精湛、殿堂雄偉、亭廊秀麗、古柏參天、碑碣林立。 |
基礎 | 基礎 (建筑學名詞)基礎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結構,如基坑、承臺、框架柱、地梁等。是建筑物的墻或柱子在地下的擴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上部結構傳下來的荷載,并把它們連同自重一起傳給地基。 基礎 (漢語詞語)基礎【Foundation】指建筑底部與地基接觸的承重構件,它的作用泛指把建筑上部的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地基必須堅固、穩定而可靠。 工程結構物地面以下的部分結構構件,用來將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地基,是房屋、橋梁、碼頭及其他構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
牌坊 | 牌坊 (中國傳統建筑類型)牌坊,中華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
岳飛廟 | 岳飛廟 (河南安陽岳飛廟)岳飛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岳飛廟,位于河南省湯陰縣城內岳廟街86號,又名精忠廟,后也稱“宋岳忠武王廟”,是后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中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而建(1103-1142年)的祠廟。始建年代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歷代屢有增建,逐漸成為一處完整的古建筑群。 岳飛廟景區占地面積6300余平方米,殿廡建筑百余間,是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景區外廓呈長方形,布局嚴謹、建筑精湛、殿堂雄偉、亭廊秀麗、古柏參天、碑碣林立。 |
基礎 | 基礎 (建筑學名詞)基礎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結構,如基坑、承臺、框架柱、地梁等。是建筑物的墻或柱子在地下的擴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上部結構傳下來的荷載,并把它們連同自重一起傳給地基。 基礎 (漢語詞語)基礎【Foundation】指建筑底部與地基接觸的承重構件,它的作用泛指把建筑上部的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地基必須堅固、穩定而可靠。 工程結構物地面以下的部分結構構件,用來將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地基,是房屋、橋梁、碼頭及其他構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
嶽飛廟 | 岳飛廟 (河南安陽岳飛廟)岳飛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岳飛廟,位于河南省湯陰縣城內岳廟街86號,又名精忠廟,后也稱“宋岳忠武王廟”,是后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中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而建(1103-1142年)的祠廟。始建年代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歷代屢有增建,逐漸成為一處完整的古建筑群。 岳飛廟景區占地面積6300余平方米,殿廡建筑百余間,是一處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景區外廓呈長方形,布局嚴謹、建筑精湛、殿堂雄偉、亭廊秀麗、古柏參天、碑碣林立。 |
拱券 | 拱券 拱券是一種建筑結構。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于各種建筑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則為哥特式建筑的明顯樗,而伊斯蘭建筑的拱券則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復葉形和鐘乳形等多種 拱券結構是羅馬最大成就之一 |
構筑 | 構筑 構筑,漢語詞語, 拼音為gòu zhù, 釋義:1、構造建筑。2、搆筑:興建,建造。 |
古厝 | 古厝 古厝(cuò),又稱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種模仿“皇宮式”的建筑風格建造的。該類建筑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間,是閩南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古厝群現在以泉州地區的南安、晉江的古厝最為出名。 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筑。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筑,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筑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于家的榮耀。 |
圣保羅大教堂 | 圣保羅大教堂 (英國倫敦教堂)圣保羅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國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經多次毀壞、重建,由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完成這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整整花了35年的心血。圣保羅教堂另一個建筑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筑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筑師的教堂之一,教堂內還有一個雷恩的墓碑,上書“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如果你在尋覓他的紀念碑,只需要看看周圍)。里面還有一所具有不凡地位的法學院,位于教堂區內的圣保羅十字學院是倫敦的首屆“議會”所在地。圣保羅大教堂是倫敦的宗教中心,建筑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17世紀末建成。 |
挑山 | 挑山 即兩坡形屋頂形式之一,屋面伸出山墻之外,所以民間也稱其為“懸山”、“出山”。挑山屋頂的型制較為原始,因為早年制磚業不很發達,墻垣用土。為保護山墻免遭風雨浸蝕就需將屋面挑出墻外,因此這種屋頂形式最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間居室之上。從漢代畫像石、明器、魏晉石窟的壁畫及后世繪畫等間接的資料中,都沒有見到挑山頂建筑用于較重要的建筑之中,可見其等級更次于廡殿、歇山。隨著磚墻的普遍使用挑山逐漸為硬山所取代,在中國古代社會晚期中原、江南等地挑山頂建筑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較偏遠的鄉村、山區還在大量運用。園林之中挑山頂建筑并不太多,江南園林中則更少,一般北方建筑中的垂花門常用挑山頂,頤和園也有數幢挑山頂建筑。挑山頂一般也有正脊和四條垂脊,桁條端頭釘有寬大的博風板。還使用懸魚、惹草、金釘等飾物,形象較為生動。 |
廊院 | 廊院 廊院是一種建筑形式,其在中軸線上設置主建筑和次要建筑,在兩側用回廊把建筑鏈接起來,形成院落。是指用各種道廊、走廊聯成的院落。六朝至唐代,其宮殿、廟宇、邸宅常在主屋與門屋間的兩側用廊子聯成廊院。在園林中也常見各種形式的廊院。 |
飛檐 | 飛檐 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中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筑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筑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
飛檐 | 飛檐 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中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筑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筑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
構築 | 構筑 構筑,漢語詞語, 拼音為gòu zhù, 釋義:1、構造建筑。2、搆筑:興建,建造。 |
埃菲爾鐵塔 | 埃菲爾鐵塔 (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于1889年建成,當年建成后的埃菲爾鐵塔還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得名于設計它的著名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它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國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 。 埃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鋼鐵構件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鋼鐵構件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鉆孔700萬個,使用1.2萬個金屬部件,用鉚釘250萬個。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共用去熟鐵7300噸。塔分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臺,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 埃菲爾鐵塔2011年約有698萬人參觀,在2010年累計參觀人數已超過2.7億人,每年為巴黎帶來15億歐元的旅游收入。 |
卑贊廷式 | 卑贊廷式 【詞語】:卑贊廷式 【注音】:bēi zàn tíng shì 【釋義】:1. 卑贊廷也譯作拜占庭就是東羅馬帝國(395—1453)。拜占庭式建筑是羅馬帝國晚期和近東埃及敘利亞等地的建筑藝術的結合,特點是中央有大圓頂,內部有金碧輝煌的裝飾,多用于教堂建筑。如:圣馬克堂是方場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紀,原是卑贊廷式,以直線為主。——朱自清《歐游雜記·威尼斯》。 |
石材 | 石材 石材(Stone)作為一種高檔建筑裝飾材料廣泛應用于室內外裝飾設計、幕墻裝飾和公共設施建設。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石材主要分為天然石和人造石、大理石。 天然石材按物理化學特性品質又分為板巖和花崗巖兩種。人造石按工序分為水磨石和合成石。水磨石是以水泥、混凝土等原料鍛壓而成;合成石是以天然石的碎石為原料,加上粘合劑等經加壓、拋光而成。后兩者為人工制成,所以強度沒有天然石材價值高。石材是建筑裝飾材料的高檔產品,天然石材大體分為花崗巖、板巖、砂巖、石灰巖、火山巖等,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造石的產品也不斷日新月異,質量和美觀已經不遜色天然石材。隨著建筑設計的發展,石材早已經成為建筑、裝飾、道路、橋梁建設的重要原料之一。 |
進深 | 進深 進深指建筑物的長度。中國大量城鎮住宅房間的進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 1.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在建筑學上是指一間獨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從前墻壁到后墻壁之間的實際長度。進深大的房屋可以有效地節約用地,但為了保證建成的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進深在設計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過大。目前中國大量城鎮住宅房間的進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擴大。 2、指家具側視面的長度。 |
修筑 | 修筑 修筑,漢語詞語,意思是修繕建筑;修建。 |
格扇 | 格扇 格扇是安裝于建筑物金柱或檐柱間,用于分隔室內外的一種裝修,它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裝飾構建之一,從民居到皇家宮殿都可以看到,是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格扇門大約在北宋初期出現,現存最早的實物為河北省淶源縣遼代建筑的閣院寺文殊殿;保存最完整的格扇門,在金代建筑的山西省朔縣崇福寺彌佗殿中。 |
進深 | 進深 進深指建筑物的長度。中國大量城鎮住宅房間的進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 1.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在建筑學上是指一間獨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從前墻壁到后墻壁之間的實際長度。進深大的房屋可以有效地節約用地,但為了保證建成的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進深在設計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過大。目前中國大量城鎮住宅房間的進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擴大。 2、指家具側視面的長度。 |
奠基石 | 奠基石 奠基石是舉行慶典活動不可缺少的物件,它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它的規格尺寸非常講究,在風水學的角度看,奠基石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奠基石『名』建筑物奠基用的長方形石塊,上面刻有奠基的年月日 在奠基石的下方或一側,還應安放一只密閉完好的鐵盒,內裝該建筑物的各項資料以及奠基人的姓名。屆時,它將同奠基石一道被奠基人等培土掩埋于地下,以志紀念。通常,在奠基儀式的舉行現場應設立彩棚,安放該建筑物的模型或設計圖、效果圖,并使各種建筑機械就位待命。奠基儀式的程序大體上共分五項。第一項,儀式正式開始,介紹來賓,全體起立。第二項,奏國歌。第三項,主人對該建筑物的功能以及規劃設計進行簡介。第四項,來賓致詞道喜。第五項,正式進行奠基。此時,應鑼鼓喧天,或演奏喜慶樂曲。首先由奠基人雙手持握系有紅綢的新鍬為奠基石培土。隨后,再由主人與其他嘉賓依次為之培土,直至將其埋沒為止. |
牌樓 | 牌樓 牌樓,與牌坊類似,中國傳統建筑之一。最早見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后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一種有柱門形構筑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于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一八六七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令人賞心悅目;一八七六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以一座精心雕鑿、涂飾的全木牌樓為正門,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和各國參展官員;一九零零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外形仿造國子監琉璃牌樓,氣勢恢弘。 |
屋瓦 | 屋瓦 屋瓦種類很多,主要的分類方法是根據其原料來分類,有粘土瓦、彩色混凝土瓦、石棉水混波瓦、玻纖鎂質波瓦、玻纖增強水泥(GRC)波瓦、玻璃瓦、彩色聚氯乙烯瓦、玻纖增強聚酯采光制品、聚碳酸酯采光制品、彩色鋁合金壓型制品、彩色涂層鋼壓型制品、彩鋼瀝青油氈瓦、采鋼保溫材料夾芯板、琉璃瓦等。其中粘土瓦、彩色混凝土瓦、玻璃瓦、玻纖鎂質波瓦、玻纖增強水泥波瓦、油氈瓦主要用于民用建筑的坡型屋頂,聚碳酸酯采光制品、彩色鋁合金壓型制品、彩色涂層鋼壓型制品、采鋼保溫材料夾芯板等多用于工業建筑,石棉水混波瓦、鋼絲網水泥瓦等多用于簡易或臨時性建筑。琉璃瓦主要用于園林建筑和仿古建筑的屋面或墻瓦。 |
修築 | 修筑 修筑,漢語詞語,意思是修繕建筑;修建。 |
牌樓 | 牌樓 牌樓,與牌坊類似,中國傳統建筑之一。最早見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后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一種有柱門形構筑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于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一八六七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令人賞心悅目;一八七六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以一座精心雕鑿、涂飾的全木牌樓為正門,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和各國參展官員;一九零零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外形仿造國子監琉璃牌樓,氣勢恢弘。 |
地面 | 地面 (建筑學名詞)地面多指建筑物內部和周圍地表的鋪筑層,也指樓層表面的鋪筑層(樓面)。地面按施工方法可分為三大類:整體澆注地面、板塊地面、卷材地面。 地面 (漢語詞語)地面多指建筑物內部和周圍地表的鋪筑層,也指樓層表面的鋪筑層(樓面)。 在通俗意義上,大地的表面積為底面,與天空相對。 |
法隆寺 | 法隆寺 法隆寺,又稱為斑鳩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駒郡斑鳩町,是圣德太子于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廟,據傳始建于607年,但是已無從考證。法隆寺占地面積約187000平方米,寺內保存有自飛鳥時代以來的各種建筑及文物珍寶,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約190類合計2300余件。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東院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構建筑群。法隆寺建筑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法隆寺1950年從法相宗獨立,現在是圣德宗的本山。 |
更樓 | 更樓 (廣東省湛江市“四更樓”) 東更樓 位于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沙灣北村今軍民路西端,兩層碉堡式建筑。新中國成立后,東更樓仍然保存,20世紀90年代初期折除。 南更樓 在赤坎區南方四橫路,今湛江市府大院北側,二層碉堡式建筑,上層四壁各開一個炮口和槍眼,朝西方向還設有哨崗。更樓現存。 西更樓 設在赤坎區寸金橋附近的忠勇路,三層建筑附一個哨崗。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即將哨崗廢棄,西更樓保存至今。 北更樓 位于赤坎區鴨乸港新春路。更樓是二層碉堡式建筑,設有炮口和槍眼。更樓現存,成為歷史見證。 |
南禪寺 | 南禪寺 (江蘇省無錫市南禪寺)無錫南禪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它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中心地段,屬無錫南隅、古運河畔獨具特色的古寺廟建筑,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間,規模宏大,南朝名寺無與倫比,號稱“江南最勝叢林”。 妙光塔位于寺廟東側,高43.3米,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距今已逾千年。古塔為七級八面閣樓式,檐角懸掛銅質鐸鈴,有“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之美譽,著名的無錫八景之一。 改革開放后以寺興市建成了十二萬余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市場——南禪寺文化商城。商城北部為明清風格建筑群,南部為宋朝風格古建筑。商城中妙光街已被無錫市政府命名為無錫市旅游街,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 |
宮殿 | 宮殿 宮殿:基本解釋:Palace 帝王處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突現王權的尊嚴。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秩序,與西方和伊斯蘭建筑以宗教建筑為主不同,中國建筑成就最高、規模最大的就是宮殿。從原始社會到西周,宮殿的萌芽經歷了一個合首領居住、聚會、祭祀多功能為一體的混沌未分的階段,發展為與祭祀功能分化,只用于君王后妃朝會與居住。在宮內,宮殿常依托城市而存在,以中軸對稱規整嚴謹的城市格局,突出宮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
地麪 | 地面 (建筑學名詞)地面多指建筑物內部和周圍地表的鋪筑層,也指樓層表面的鋪筑層(樓面)。地面按施工方法可分為三大類:整體澆注地面、板塊地面、卷材地面。 地面 (漢語詞語)地面多指建筑物內部和周圍地表的鋪筑層,也指樓層表面的鋪筑層(樓面)。 在通俗意義上,大地的表面積為底面,與天空相對。 |
南禪寺 | 南禪寺 (江蘇省無錫市南禪寺)無錫南禪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它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中心地段,屬無錫南隅、古運河畔獨具特色的古寺廟建筑,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間,規模宏大,南朝名寺無與倫比,號稱“江南最勝叢林”。 妙光塔位于寺廟東側,高43.3米,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距今已逾千年。古塔為七級八面閣樓式,檐角懸掛銅質鐸鈴,有“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之美譽,著名的無錫八景之一。 改革開放后以寺興市建成了十二萬余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市場——南禪寺文化商城。商城北部為明清風格建筑群,南部為宋朝風格古建筑。商城中妙光街已被無錫市政府命名為無錫市旅游街,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 |
更樓 | 更樓 (廣東省湛江市“四更樓”) 東更樓 位于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沙灣北村今軍民路西端,兩層碉堡式建筑。新中國成立后,東更樓仍然保存,20世紀90年代初期折除。 南更樓 在赤坎區南方四橫路,今湛江市府大院北側,二層碉堡式建筑,上層四壁各開一個炮口和槍眼,朝西方向還設有哨崗。更樓現存。 西更樓 設在赤坎區寸金橋附近的忠勇路,三層建筑附一個哨崗。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即將哨崗廢棄,西更樓保存至今。 北更樓 位于赤坎區鴨乸港新春路。更樓是二層碉堡式建筑,設有炮口和槍眼。更樓現存,成為歷史見證。 |
宮殿 | 宮殿 宮殿:基本解釋:Palace 帝王處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突現王權的尊嚴。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秩序,與西方和伊斯蘭建筑以宗教建筑為主不同,中國建筑成就最高、規模最大的就是宮殿。從原始社會到西周,宮殿的萌芽經歷了一個合首領居住、聚會、祭祀多功能為一體的混沌未分的階段,發展為與祭祀功能分化,只用于君王后妃朝會與居住。在宮內,宮殿常依托城市而存在,以中軸對稱規整嚴謹的城市格局,突出宮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
碼頭 | 碼頭 (港口邊供乘客及貨物上下的建筑物)碼頭是海邊、江河邊專供輪船或渡船停泊,讓乘客上下、貨物裝卸的建筑物。通常見于水陸交通發達的商業城市。人類利用碼頭,作為渡輪泊岸上落乘客及貨物之用,其次還可能是吸引游人,及約會集合的地標。在碼頭周邊常見的建筑或設施有郵輪、渡輪、貨柜船、倉庫、海關、浮橋、魚市場、海濱長廊、車站、餐廳、或者商場等。 碼頭 (詞語解釋)碼頭,讀作:mǎ tou。通常是指水邊供船停靠的建筑,一般在交通便利的商業城市水陸碼頭。 |
亭子 | 亭子 (中國傳統建筑)亭子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筑,多建于園林、佛寺、廟宇。蓋在路旁或花園里供人休息,避雨,乘涼用的建筑物,面積較小,大多只有頂,沒有墻。 亭子也是用來點綴園林景觀的一種園林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