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學校的詞語
形容學校的詞語:1. 知識的殿堂;2. 青春的樂園;3. 真理的探索地;4. 智慧的源泉;5. 理想的熔爐;6. 人才的搖籃;7. 精神的家園;8. 文化的沃土;9. 充滿活力的場所;10. 融洽友愛的大家庭;11. 紀律嚴明的地方;12. 競爭激烈的舞臺;13. 創新創業的基地;14. 多彩多姿的天地;15. 經驗分享的平臺;16. 意見交流的空間;17. 學術研究的場所;18. 人際關系的實踐場;19. 快樂成長的地方;20. 成功的起點
形容學校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高等學校 |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
技工學校 |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簡稱為“技校”。 技校屬于人社部門或勞動部門主管,發技工證和技工學校畢業證書,不是教育部門頒發的學歷文憑。 招生層次包括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中等技工學校屬于中等教育,是培養中等技術工人,層次上相當于高中,但學歷是中技,中級技工;而高技屬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技技術工人,包括技術學院、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與大學專科同等層次,但學歷是高技,高級技工。技工學校畢業頒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廳)印制的技工學校畢業證書和初級,中級、高級或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技工學校開設的專業學制一般分:一年制、兩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技工學校培養學員更注重勞動技能的提高,培養的一般為實用型勞動者。 |
學校 | 學校 (教育機構)學校(英語: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名稱起源于民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主要分為五種: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 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51.2萬所,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擁有校舍建筑面積總量達32.6億平方米。 |
補習學校 | 補習學校 補習學校(Fortbidungs schule),亦稱“繼續學校”。德國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機構。源于 17、18 世紀的星期日學校。隨著工商業發展的需要,19 世紀初開始在市鎮設立星期日工業補習學校,主要招收國民學校的畢業生,或從事手工業的和工廠中的青少年工人。約自 1870 年起,德國各州開始規定補習教育的義務制。1891年,《營業條例》要求雇主須讓 18 歲以下的徒弟和職工去補習學校學習。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第 145 條規定,無論男女均須接受八年制普通義務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進入部分時間制的補習學校學習至 18 歲。 |
函授學校 | 函授學校 函授學校是相對于面授學校而提出的,函授學校是以通訊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校。教育對象主要為離不開工作學習崗位的在職人員或者在校生,業余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
工讀學校 | 工讀學校 工讀學校是為教育挽救有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學生開辦的學校。在黨委領導下,以教育部門為主,共青團、公安部門積極配合舉辦。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工讀學校還只限于城市。對去工讀學校的學生,在城市要經區以上教育部門、共青團組織和公安機關聯合組成的招生委員會審査批準,還要征得家長的同意。在工讀學校教育好了的學生,應送回原學校或調換學校繼續上學,或安置就業,不應影響升學、工作分配和參軍。 |
專門學校 | 專門學校 專門學院,在日語中稱為“専門學校”(せんもんがっこう),許多人在將日語翻成中文時,為了圖方便,將其翻譯成“專門學校”。其實在日語中的“専門學校”一般只招已經滿18周歲以上的學生。 1~3年為畢業后的稱號為“専門士”,4年畢業后為“高度専門士”。 |
中等技術學校 | 中等技術學校 中等技術學校是蘇聯中等專業學校的基本類型之一。培養具有中等專業教育程度的各種專門人才。招收不完全中學、完全中學和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入學須經考試。學習年限視學校專業和學生來源而定:不完全中學畢業生學習 4 年, 接受專業教育和中學高年級水平的普通教育;完全中學畢業生學習一年半至兩年,只接受專業教育;夜課制或函授制學校畢業生學習一年零 10 個月至兩年半。 |
公立學校 |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是由政府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公立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都遠遠超過私立學校,而且,學習費用相對較低,教學設施較為完善。不僅如此,有些國家的公立學校提供免學費教育,如德國、瑞典、意大利、法國等國家。但公立大學入學門檻較高,申請競爭較為激烈,只有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申請人,才能獲得費用低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
家事學校 | 家事學校 據《辭海》解釋: 家事學校:專門教授家庭事務管理的學校。 王西彥《人的世界》里有云:“我原想把她也培植成一個藝術家的,做哥哥的介紹道,但現在我的主意改變了——我要她去進這里的一個家事學校。” |
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 | 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 海淀區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成立于1958年,隸屬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局,專門從事各項體育項目早期訓練和培訓工作,多年來為國家隊和北京隊輸送了大批優秀后備人才。我校設有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和武術等項目,均配備專職教練員,教練員們都曾是專業運動員,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和較高的運動訓練水平。各項目多年來在北京市的各級比賽中均名列前茅,運動員多次代表國家、北京市參加各類比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
法國國立行政學校 | 法國國立行政學校 法國培養高級文官的學校。1945年創建于巴黎。招收對象主要為高等院校畢業生和在行政部門服務五年以上的文官。學制為三年。教學方式分實習和課堂教育兩種。畢業生根據成績分別進入政府上層或中層領導機構,充當行政官員或經濟管理官員。 |
干部學校 | 干部學校 干部學校,拼音是gan bu xue xiao,主要用來培養,訓練干部,簡稱干校。 |
高等學校 |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簡稱“對外經貿大學”、“貿大”,坐落于中國首都北京市。學校始于1951年創建的貿易部高級商業干部學校,1954年合并組建為北京對外貿易學院,1960年列入首批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2月,被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列為“211工程”第一批重點建設的四十所高等學校之一。1984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因當時主管其的部門“對外經濟貿易部”得名。2000年6月,與原中國金融學院合并為新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五大學科門類,以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國際經濟法)、金融學、工商管理、外語(商務外語)等優勢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財經外語類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由教育部、商務部共建。學校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5所“教育部教育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心”高校之一、15所全國重點外語類高校之一,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虛擬學院”首所中國成員高校。 截至2016年9月,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6萬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4900余人,來華留學學歷生2500余人,為中國大陸地區留學生比例最高的高等院校。 |
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
校服 | 校服 (學生服裝)校服(拼音:xiào fú)是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中小學學生普遍穿著。 校服最早起源于歐洲。學校為了規范管理,統一的著裝。一般在學校的重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校徽,也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穿上校服能夠展現學生精神抖擻、活力飛揚的一面,也是學生青春時代的專屬標志。 |
學校 | 學校 (教育機構)學校(英語: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名稱起源于民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主要分為五種: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 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51.2萬所,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擁有校舍建筑面積總量達32.6億平方米。 |
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
校訓 | 校訓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文內介紹了中外學校校訓,校訓的比較,校訓的創作,校訓的作用。 |
校園 | 校園 (詞語概念)校園,指大學、學院或學校校園中的各種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學校教學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圍,均可稱作校園。 校園又分為幼兒園,小學校園,中等學校校園,高等院校校園。 |
補習學校 | 補習學校 補習學校(Fortbidungs schule),亦稱“繼續學校”。德國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機構。源于 17、18 世紀的星期日學校。隨著工商業發展的需要,19 世紀初開始在市鎮設立星期日工業補習學校,主要招收國民學校的畢業生,或從事手工業的和工廠中的青少年工人。約自 1870 年起,德國各州開始規定補習教育的義務制。1891年,《營業條例》要求雇主須讓 18 歲以下的徒弟和職工去補習學校學習。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第 145 條規定,無論男女均須接受八年制普通義務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進入部分時間制的補習學校學習至 18 歲。 |
校訓 | 校訓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文內介紹了中外學校校訓,校訓的比較,校訓的創作,校訓的作用。 |
校園 | 校園 (詞語概念)校園,指大學、學院或學校校園中的各種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學校教學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圍,均可稱作校園。 校園又分為幼兒園,小學校園,中等學校校園,高等院校校園。 |
校風 | 校風 校風即學校的風氣。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體現學校人員精神面貌,體現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學生的學風上,還存在于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境之中。良好的校風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良傳統。建設好的校風是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
校歌 | 校歌 校歌是一所學校規定的代表該校的歌曲,是學校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一般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歌。 校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是一個學校對內的號召和激勵,對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辦學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長心聲。 |
校刊 | 校刊 校刊是由學校出版的閱讀刊物,是學生自主管理的一環,通常為每學年或每學期發行一期。依出版時間不同,又可分為季刊、月刊、周刊、日刊等,而依出版式樣不同,又可稱做校報。名稱上不一定稱做校刊二字,可為其他自行命名的稱呼,校刊為一種統稱。校刊的編輯群多為學生組成,一般而言是由學校的學生會所主持,部分學校亦有獨立出來的社團專門執行校刊編輯事宜,如校刊社。 |
馬背學校 | 馬背學校 “馬背學校”系指牧區教師騎著馬到各放牧點巡回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過去牧民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當地兒童入學十分困難。為了讓這些廣大牧區兒童受到正規的文化教育,1947年成立自治區之初開始,政府派出教師騎著馬,帶著黑板和教科書,到相隔遙遠的各個蒙古包中授課,或是幾個就近家庭的孩子集中到某個蒙古包上課。這種流動式教學,被牧民親切地稱為“馬背學校”。“馬背學校”一時成為草原牧區的辦學方向。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牧民逐漸定居,蘇木、嘎查逐步實現固定的學校和教室,“馬背學校”漸漸被全日制學校教育模式所替代。 “馬背學校”,盡管教學條件簡陋,但不僅為牧區兒童提供能夠就近上學受教育的機會,也大大減輕牧民的負擔,為牧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早期掃文盲事業的推進起到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
工讀學校 | 工讀學校 工讀學校是為教育挽救有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學生開辦的學校。在黨委領導下,以教育部門為主,共青團、公安部門積極配合舉辦。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工讀學校還只限于城市。對去工讀學校的學生,在城市要經區以上教育部門、共青團組織和公安機關聯合組成的招生委員會審查批準,還要征得家長的同意。在工讀學校教育好了的學生,應送回原學校或調換學校繼續上學,或安置就業,不應影響升學、工作分配和參軍。 |
函授學校 | 函授學校 函授學校是相對于面授學校而提出的,函授學校是以通訊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校。教育對象主要為離不開工作學習崗位的在職人員或者在校生,業余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
校風 | 校風 校風即學校的風氣。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體現學校人員精神面貌,體現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學生的學風上,還存在于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境之中。良好的校風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良傳統。建設好的校風是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
助學金 | 助學金 聯邦助學金(Federal Student Aid)是對于在合格的高等院校注冊上學的學生支付學校開銷方面提供的財務支援。高等院校包括4年制或2年制公立或私立高教學校、職業專科學校或商業專科學校。學校開銷包括學雜費、食宿費、書本和學習用品費、交通費等。多數的聯邦助學金是依據需要而設置的。聯邦助學金最常見的有三類:獎學金、貸款和工讀金。 |
校慶 | 校慶 校慶是學校教育管理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是在指定時間組織在校師生、社會知名校友及有關人士參加的慶祝活動,常選擇建校周年紀念日,是學校的重大慶典日。往往選取學校成立日或學校有重大意義事件的發生日為之。一般的校慶是指學校自創建或落成之日,一般的習慣是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 |
學風 | 學風 學風即學校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就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風格,也是學校全體師生知、情、意、行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學風是凝聚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精神動力、態度作風、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學校的不同特點表現出獨有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并通過學校全體成員的意志與行動,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為一種傳統和風格。這些傳統和風格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對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將培養重心放在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和素養。 |
學風 | 學風 學風即學校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就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風格,也是學校全體師生知、情、意、行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學風是凝聚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精神動力、態度作風、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學校的不同特點表現出獨有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并通過學校全體成員的意志與行動,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為一種傳統和風格。這些傳統和風格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對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將培養重心放在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和素養。 |
夜校 | 夜校 (夜間上課的學校)夜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è xiào,即夜間上課的學校。多指業余學校。夜校是為了給一些想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的同志機會,利用晚上、非工作時間進行再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 夜校招生的對象主要有在職人員、應往屆高中畢業生、應往屆大專畢業生等等,一切想要通過成人教育提高能力及學歷的都可以參加學習。 |
公學 | 公學 公學(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國的公共學校,公學部分與皇室有關,另有是由一些較富有的社會人士設立,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學最早時是為比較貧窮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場所,但到十八世紀逐漸發展成為貴族學校,入讀這種學校的基本條件并不是學費,而是家庭背景。校方會先衡量申請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學校的校風,即指該家庭是否屬于中產或貴族,才決定招收這位學生與否。 與公立學校有區別。 |
助學金 | 助學金 聯邦助學金(Federal Student Aid)是對于在合格的高等院校注冊上學的學生支付學校開銷方面提供的財務支援。高等院校包括4年制或2年制公立或私立高教學校、職業專科學校或商業專科學校。學校開銷包括學雜費、食宿費、書本和學習用品費、交通費等。多數的聯邦助學金是依據需要而設置的。聯邦助學金最常見的有三類:獎學金、貸款和工讀金。 |
女校 | 女校 僅招收女性的實行單性別教育的學校,多為高中或大學。單性別教育在二十世紀中葉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眾多文化(如宗教原因)都主張單性別教育,而它在世上眾多地方得到實行。最近,因教育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男女在成長階段的不同點,重新建立了大量男校、女校。女校教育理念基于“男、女學習方法有差異,所以需要根據性別將他們分開教育”,致力于培養優秀的、擁有高貴氣質的女性。除與普通學校相同的文化課外,女校還會開設形體訓練、朗誦、詩歌鑒賞、舞蹈、禮儀等提高現代社會女性整體素質的課程。 |
公學 | 公學 公學(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國的公共學校,公學部分與皇室有關,另有是由一些較富有的社會人士設立,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學最早時是為比較貧窮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場所,但到十八世紀逐漸發展成為貴族學校,入讀這種學校的基本條件并不是學費,而是家庭背景。校方會先衡量申請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學校的校風,即指該家庭是否屬于中產或貴族,才決定招收這位學生與否。 與公立學校有區別。 |
校慶 | 校慶 校慶是學校教育管理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是在指定時間組織在校師生、社會知名校友及有關人士參加的慶祝活動,常選擇建校周年紀念日,是學校的重大慶典日。往往選取學校成立日或學校有重大意義事件的發生日為之。一般的校慶是指學校自創建或落成之日,一般的習慣是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 |
專門學校 | 專門學校 專門學院,在日語中稱為“専門學校”(せんもんがっこう),許多人在將日語翻成中文時,為了圖方便,將其翻譯成“專門學校”。其實在日語中的“専門學校”一般只招已經滿18周歲以上的學生。 1~3年為畢業后的稱號為“専門士”,4年畢業后為“高度専門士”。 |
求學 | 求學 (高考資訊·指導雜志)《求學》雜志是中國第一本高考資訊·指導雜志,其編委會由全國百所高校招辦主任聯合組成,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等頂級人物擔任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后雄、中國教育報社常務副社長劉堂江、上海考試院副院長沈本良等知名人士擔任資深顧問,工作站、作者遍布全國高校。《求學》致力于全面系統地推介我國現代高等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全面指導高考,并以其豐富翔實的資訊和權威實用的指導贏得了廣大高中生讀者及其家長、老師的青睞和喝彩。 求學 (漢語詞語)求學,是漢語詞匯,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解釋為在學校學習;上學。 |
專科學校 | 實施專業教育,修業年限較短的高等學校。如師范專科學校、農林專科學校、水利專科學校等。根據我國改革學制的決定:專科學校修業年限為二年至三年,招收高級中學畢業生及具有同等學力者入學。 |
中等教育 |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教育。 實施中等教育的各類學校為中等學校,普通中學是其主要部分,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以及為國家建設培養勞動后備力量的雙重任務。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范學校,擔負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培養中等專業人才的任務。另外還有職業初中、職業高中、成人高中、成人中專、中等技工學校等。 |
東京大學 |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日文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簡稱東大(と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東大誕生于1877年,由“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在明治維新期間合并改制而成,初設法學、理學、文學、醫學四個學部和一所大學預備學校,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靈元天皇時期,作為資本主義文明浪潮沖擊下的直接產物,東大在日本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性地位。學校于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國大學;1897年,其易名為“東京帝國大學”,以區分同年在京都創立的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后的1947年9月,其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截至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作為一所世界頂尖的綜合大學,東大在2016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3位、日本第1位;其在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世界第20位、日本第1位。目前,東京大學設有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院,11個附屬研究所,13個大學研究中心,3個附屬圖書館和2個高等研究所。除了本鄉、駒場、柏三個主校區,東京大學的附屬機構遍布全國。 |
公立學校 |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是由政府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公立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都遠遠超過私立學校,而且,學習費用相對較低,教學設施較為完善。不僅如此,有些國家的公立學校提供免學費教育,如德國、瑞典、意大利、法國等國家。但公立大學入學門檻較高,申請競爭較為激烈,只有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申請人,才能獲得費用低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
求學 | 求學 (高考資訊·指導雜志)《求學》雜志是中國第一本高考資訊·指導雜志,其編委會由全國百所高校招辦主任聯合組成,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等頂級人物擔任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后雄、中國教育報社常務副社長劉堂江、上海考試院副院長沈本良等知名人士擔任資深顧問,工作站、作者遍布全國高校。《求學》致力于全面系統地推介我國現代高等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全面指導高考,并以其豐富翔實的資訊和權威實用的指導贏得了廣大高中生讀者及其家長、老師的青睞和喝彩。 求學 (漢語詞語)求學,是漢語詞匯,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解釋為在學校學習;上學。 |
校外輔導員 | 校外輔導員 校外輔導員指的是 直接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接 受程度,了解學生學習、思想及家庭的變化,并據此對教學和學生活動提出建議和意見。 2、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幫助學生解決各種思想難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品格,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3、積極支持和配合校團委開展各項活動,搞好學校和部隊共建文明工作。 |
校學 | 校學 xiào xué 校學(校學) 學校。 漢 揚雄 《法言·孝至》:“辟廱以本之,校學以教之,禮樂以容之,輿服以表之。” 宋 文彥博 《圣駕幸太學賦》:“尚乃惕嚴衷而馭朽,思嘉謨而涉淵,以為治國之道,校學為先。” |
學歷 | 學歷 (教育文憑)學歷,指曾在學校結業或畢業之后得到的一紙文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是指最后也是最高層次的一個學歷證書,以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實施學歷教育、由國家認可的文憑頒發權力的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 學歷 (漢語詞語)學歷,讀作:xué lì 泛指個人求學的經歷,包括曾在國家政府批準備案的學歷性質教育類的學校畢業并且獲得該學校的畢業證書。 |
學院 | 學院 學院(英文名:College、Institute或Academy)主要指門類科目較少、專業性強的高等教育機構。 學院可以作為獨立的學校,同時很多大學也擁有自己下屬的二級學院(與系相同)或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設置的獨立學院。 學院 (名詞)學院,名詞。猶學校。書房。 高等學校的一種。學政。學院衙門。 |
學歷 | 學歷 (教育文憑)學歷,指曾在學校結業或畢業之后得到的一紙文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是指最后也是最高層次的一個學歷證書,以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實施學歷教育、由國家認可的文憑頒發權力的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 學歷 (漢語詞語)學歷,讀作:xué lì 泛指個人求學的經歷,包括曾在國家政府批準備案的學歷性質教育類的學校畢業并且獲得該學校的畢業證書。 |
學院 | 學院 學院(英文名:College、Institute或Academy)主要指門類科目較少、專業性強的高等教育機構。 學院可以作為獨立的學校,同時很多大學也擁有自己下屬的二級學院(與系相同)或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設置的獨立學院。 學院 (名詞)學院,名詞。猶學校。書房。 高等學校的一種。學政。學院衙門。 |
校學 | 校學 xiào xué 校學(校學) 學校。 漢 揚雄 《法言·孝至》:“辟廱以本之,校學以教之,禮樂以容之,輿服以表之。” 宋 文彥博 《圣駕幸太學賦》:“尚乃惕嚴衷而馭朽,思嘉謨而涉淵,以為治國之道,校學為先。” |
校外輔導員 | 校外輔導員 校外輔導員指的是 直接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接 受程度,了解學生學習、思想及家庭的變化,并據此對教學和學生活動提出建議和意見。 2、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幫助學生解決各種思想難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品格,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3、積極支持和配合校團委開展各項活動,搞好學校和部隊共建文明工作。 |
學曆 | 學歷 (教育文憑)學歷,指曾在學校結業或畢業之后得到的一紙文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是指最后也是最高層次的一個學歷證書,以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實施學歷教育、由國家認可的文憑頒發權力的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 學歷 (漢語詞語)學歷,讀作:xué lì 泛指個人求學的經歷,包括曾在國家政府批準備案的學歷性質教育類的學校畢業并且獲得該學校的畢業證書。 |
校友 | 校友 校友是指曾經在同一個學校或研究院、所共同學習、工作過的人。一般指共同學習半年以上才構成校友。校友的別稱:同窗,同學。 |
校規 | 校規 校規是學校所定的學生必須遵守的規則,用來規范一個學校的師生的語言和行為。校規具有一定的約束和指導作用,旨在為師生營造更加和諧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
學制 | 學制 學制是指學校制定的制度。學制具體規定了學校的性質,學校的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學制在中國有幾千年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