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四月的詞語

    形容四月的詞語:1. 春意盎然;2. 溫暖舒適;3. 花香四溢;4. 嫩綠欲滴;5. 滿園春色;6. 風和日麗;7. 繁花似錦;8. 春暖花開;9. 綠草如茵;10. 煙花三月;11. 草長鶯飛;12. 美好的季節;13. 明媚的天氣;14. 青青草原;15. 萌動生機;16. 萬物復蘇;17. 春雨綿綿;18. 飛鳥歸巢;19. 青山綠水;20. 碧空如洗

    形容四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四月 四月 四月:月份 四月:《偷星九月天》角色 四月:李賀詩作 四月:臺灣言情小說家 四月:RaJor的音樂作品 四月:《詩經》篇目 四月:彭家熙原唱歌曲 四月:前蘇聯短片 四月:DIA正規二輯單曲 四月:原子霏演唱歌曲
    四月八 四月八 四月八日,是中國甘肅、貴州、廣西、湘西、桂北、廣東等地的漢(客家)、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不僅表達豐收的喜悅,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首時 首時 首時,漢語詞語,讀作shǒu shí,四時之首。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一個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首時 首時 首時,漢語詞語,讀作shǒu shí,四時之首。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一個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乏月 乏月 乏月,是農歷四月的別稱。農歷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
    初夏 初夏 (日本HOOK公司的限制級游戲)初夏,英文又名 summer season,_summer,中文名為初夏、夏日,是日本HOOK公司的限制級游戲。 初夏 (詞語釋義)初夏,夏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夏。農歷四月,進入夏季,氣溫回暖, 四月有孟夏、陰月、梅月的別稱。農歷夏季的三個月即四、五、六月,分別對應稱為"孟夏""仲夏""季夏"。
    正月 正月 (詞語)【詞目】正月【詞語解釋】農歷一年的第一個月。 正陽之月。指夏歷四月。古人稱四月為“正陽純乾之月”,簡稱正月。原指中國古歷(夏歷、殷歷、周歷)一年的第一個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殷歷以建丑之月為正月,周歷以建子之月為正月。漢以后僅指夏歷一年的第一個月。
    槐月 槐月 農歷四月的別稱,四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故稱四月為“槐月”。
    孟夏 孟夏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農歷一年四季中的每個季節都有“孟”、“仲”、“季”的排列。農歷夏季的三個月即四、五、六月,分別對應稱為“孟夏”“仲夏”“季夏”。
    荒月 荒月 詞語解釋 時青黃不接而農事日忙,市場面臨淡季,俗稱“荒月”。 查慎行 《得樹樓雜鈔》引 宋 王炎 《上盧岳州書》:“ 臨湘 入四月以后,民在田野,縣市寂然,謂之荒月。” 葉紫 《豐收》:“把債統統還清楚,剩下來的留著過年,還要預備過明年的荒月。”
    界稻 界稻 jiè dào 廣東 東部一種農歷十一月種,次年四月收成的稻。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食語·谷》:“東 粵 之稻多種……曰界稻,十一月種至四月熟,界在兩年。”
    佛生日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歷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歷的五月月圓日。一般是指釋迦如來誕生之日。關于佛誕的準確時間一直有很大爭議,不過這不重要,因為釋迦牟尼本非中國人,農歷紀年的方式對他意義不大。
    三夏 三夏 “三夏”,是夏收、夏種、夏管的簡稱。“三夏”是一年中第一個大忙,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至6月中旬結束。此時,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油菜成熟,需要搶時間收割,顆粒歸倉;一年中種植面積最多、最重要的農作物水稻,需要不誤農時栽種;種下的水稻需要一種就管,追施返青肥、發棵肥,確保長成豐產架子。舊時以陰歷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此夏季的三個月,亦合稱為「三夏」。另外還有三個夏天、即“三年”的意思。
    梅月 梅月 梅月指農歷四月。亦泛指梅雨季節。 前蜀 貫休 《寄王滌》詩:“梅月多開戶,衣裳潤欲滴。” 南唐 李廷珪 《藏墨訣》詩:“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
    正陽 正陽 正陽:駐馬店市下轄縣 正陽:詞語 正陽 (詞語)正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hèng yáng,意思是1.指日中之氣。2.本指古歷夏歷四月,后泛指農歷四月。3.指南面。
    正陽 正陽 正陽:駐馬店市下轄縣 正陽:詞語 正陽 (詞語)正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hèng yáng,意思是1.指日中之氣。2.本指古歷夏歷四月,后泛指農歷四月。3.指南面。
    遨頭 遨頭 遨頭是一種稱號,宋代成都自正月至四月浣花太守出游士女縱觀稱太守為"遨頭"。
    遨頭 遨頭 遨頭是一種稱號,宋代成都自正月至四月浣花太守出游士女縱觀稱太守為"遨頭"。
    四月梵 四月梵 出處 油菜的別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蔬谷上·蔬》:“《正字通》:四月梵即油菜,開花黃如金,摘心為菜,茹其旁心,結子可榨油。”
    陰月 陰月 陰月是一個漢語詞匯,是指農歷四月的別稱。
    建巳月 建巳月 建巳月,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jiàn sì yuè,釋義為夏歷四月。
    陰月 陰月 陰月是一個漢語詞匯,是指農歷四月的別稱。
    緑女紅男 緑女紅男【解釋】服裝艷麗的青年男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萬壽寺》:“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開廟半月。遊人甚多,緑女紅男,聯蹁道路。”
    夏安居 夏安居 夏安居,佛教用語。謂僧眾在夏天,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專心坐禪修學。又稱坐夏、雨安居、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制安居。
    嫁毛蟲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
    嫁毛蟲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
    清和 清和 (漢語詞匯)清和,漢語詞匯。 拼音:qīng hé 詞性:形容詞;名詞 釋義:1、天氣清明和暖。 2.清靜和平。形容升平氣象。3.清靜和平。形容人的性情。4.聲音清越和諧。5.詩文清新和順。6.農歷四月的俗稱。
    潛逃 潛逃 (詞語解釋)亦作“潛逃”。偷偷地逃走。-----《詩·小雅·四月》:“匪鱣匪鮪,潛逃于淵。”
    潛逃 潛逃 (詞語解釋)亦作“潛逃”。偷偷地逃走。-----《詩·小雅·四月》:“匪鳣匪鮪,潛逃于淵。”
    霸略 霸略 發音:bà lüè 釋義:爭雄稱霸的謀略。 出外:唐˙駱賓王˙四月八日題七級詩:「霸略今何在,王宮尚巋然。」唐˙崔融˙諫稅關市疏:「秦政以雄圖武力,舍之而不用也;漢武以霸略英才,去之而勿取也。」
    黑松 黑松 (日本黑松)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別名白芽松,常綠喬木,高可達30公尺,樹皮帶灰黑色。四月開花,花單,雌花生于新芽的頂端,呈紫色,多數種鱗(心皮)相重而排成球形。成熟時,多數花粉隨風飄出。球果至翌年秋天成,鱗片裂開而散出種子,種子有薄翅。果鱗的麟臍具有短刺。原產日本及朝鮮南部海岸地區。
    浣花日 浣花日 釋義 1.亦作"浣花天"。 2.成都舊時習俗,每年農歷四月十九日,宴游于浣花溪畔,稱"浣花日"。
    結夏 結夏 結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jié xià,意思是佛教僧尼自農歷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門行動。
    結緣豆 結緣豆 “結緣豆”是一種風俗,舊時寺廟于農歷四月初八日作佛會,煮豆施人。
    捐選 捐選 小庵圣像新完,捐選四月初八日,我佛誕辰,啟建道場,開佛光明。——《古今小說》
    南紀 南紀 南紀是一個詞語,出處于《詩·小雅·四月》等。
    平屋 平屋 píng wū 平屋 平房。 宋 徐照 《高山寺晚望》詩:“小波重疊無平屋,四月陰寒尚裌衣。”《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秦重 ﹞到了一個所在,不是樓房,卻是三間平屋。” 茅盾 《尚未成功》:“書房隔壁還有一里一外兩間平屋。”
    青精飯 青精飯 青精飯,江蘇地區傳統特色點心。又稱烏米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 青精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南京和皖南一帶農村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首夏 首夏 首夏:詞語 首夏:白居易詩 首夏:南宋陸游詩作 首夏 (詞語)首夏,漢語詞語,讀音是shǒu xià,是始夏,初夏,指農歷四月。
    浴佛日 浴佛日 yù fó rì ㄧ 謂農歷四月八日 釋迦 誕生日。 參見“ 浴佛 ”。
    浴佛節 浴佛節 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 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
    灌佛 灌佛 【詞語】:灌佛 【注音】:guàn fó 【釋義】:1.佛教的一種儀式。又稱浴佛。用各種名貴香料所浸之水灌洗佛像。相傳農歷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該日佛教信徒舉行這種儀式。
    進鋭退速 進鋭退速【解釋】謂急于求進者往往后退亦快。語出《孟子·盡心上》:“其進鋭者,其退速。” 朱熹 集注:“進鋭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宋 陸游 《上殿札子·己酉四月十二日》:“若夫進鋭退速,能動耳目之觀聽,而無至誠惻怛之心以終之。”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進鋭退速,助長也;所惡於智者,爲其鑿助長也。”
    離瘼 離瘼 詞語釋義 語出《詩·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鄭玄 注:“離,憂;瘼,病。” 晉 陸云 《九愍·修身》:“感瞻烏之有集,嗟離瘼之焉歸。”
    結緣豆 結緣豆 “結緣豆”是一種風俗,舊時寺廟于農歷四月初八日作佛會,煮豆施人。
    進銳退速 【解釋】謂急于求進者往往后退亦快。語出《孟子·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朱熹 集注:“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宋 陸游 《上殿札子·己酉四月十二日》:“若夫進銳退速,能動耳目之觀聽,而無至誠惻怛之心以終之。”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進銳退速,助長也;所惡于智者,為其鑿助長也。”
    青精飯 青精飯 青精飯,江蘇地區傳統特色點心。又稱烏米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 青精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南京和皖南一帶農村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離瘼 離瘼 詞語釋義 語出《詩·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鄭玄 注:“離,憂;瘼,病。” 晉 陸云 《九愍·修身》:“感瞻烏之有集,嗟離瘼之焉歸。”
    烏飯 烏飯 (詞語解釋)烏飯又稱黑飯,江南一帶地方民間風俗小吃,用烏飯葉搗成汁混入米飯中制成,米的顏色是藍色,另廣西,云南等地的五彩飯中其中一種也是烏飯,其飯的黑色用楓葉的樹汁液浸泡而得。 農歷四月初八(之前)吃烏飯是安徽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等地,安徽宣城,江蘇南京、溧水、高淳、溧陽、宜興、浙江龍泉、慶元黃田、竹口等地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樹”的灌木葉子搗爛,然后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區還會再加上瘦肉、香菇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頓增。有的做成團子。
    結夏 結夏 結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jié xià,意思是佛教僧尼自農歷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門行動。
    浴佛節 浴佛節 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 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
    南紀 南紀 南紀是一個詞語,出處于《詩·小雅·四月》等。
    進鋭退速 【解釋】謂急于求進者往往后退亦快。語出《孟子·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朱熹 集注:“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宋 陸游 《上殿札子·己酉四月十二日》:“若夫進銳退速,能動耳目之觀聽,而無至誠惻怛之心以終之。”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進銳退速,助長也;所惡于智者,為其鑿助長也。”
    烏飯 烏飯 (詞語解釋)烏飯又稱黑飯,江南一帶地方民間風俗小吃,用烏飯葉搗成汁混入米飯中制成,米的顏色是藍色,另廣西,云南等地的五彩飯中其中一種也是烏飯,其飯的黑色用楓葉的樹汁液浸泡而得。 農歷四月初八(之前)吃烏飯是安徽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等地,安徽宣城,江蘇南京、溧水、高淳、溧陽、宜興、浙江龍泉、慶元黃田、竹口等地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樹”的灌木葉子搗爛,然后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區還會再加上瘦肉、香菇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頓增。有的做成團子。
    郭令公 郭令公 郭子儀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郭子儀的父親祁國公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 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杰。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 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的途中被 郭子儀題跋全身像 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發現。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認為其非平庸之輩。后來,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后,便獲高等補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天寶八年(749年),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由于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敗。他又在邊鎮設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而中央禁軍不過12萬人。節度使后來又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發展成割據勢力,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本姓康,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混血胡人。母親是巫婆。他年少喪父,隨母改嫁到虜族將領安延偃家,因而改姓為安,字祿山。開元初年,安延偃攜帶他投歸了唐朝,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隊里做事。張守珪見他作戰勇敢又有智謀,就把他收為養子,并推薦給朝廷。天寶元年(742年),御史中丞張利貞到河北采訪,安祿山對他百般諂媚,拿出很多金錢結好張利貞的左右人員作為私恩。張利貞入朝,極稱安祿山有才干,玄宗便任用他為平盧節度使兼任柳城太守。第二年入朝,玄宗很欣賞安祿山辦事干凈利落,于是升為驃騎大將軍。第三年,又兼任了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此時宰相李林甫專權,安祿山便大肆賄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戰功提升,對自己不利,便勸玄宗大批啟用蕃將,因此皇帝對安祿山的寵愛更加牢固。安祿山大行韜晦之計。他表面上裝作愚蒙不敏以掩蓋其奸詐。天子讓他去見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員指責他,安祿山說:“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說:“我百年后將皇位付給 他。” 安祿山謝罪說:“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該萬死。”于是再叩拜。當時楊貴妃得到皇帝的寵幸,安祿山即請求做貴妃的養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時,必先叩拜貴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對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說:“蕃人是先母后父。”皇帝非常高興。從此以后安祿山存有朝廷不難對付的心理,令麾下劉駱谷居住在京師,為他窺伺朝廷的動靜。安祿山晚年更加肥胖,腹部松弛到膝蓋,兩只臂膊用力拉牽著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風。皇帝看著他的腹部說:“胡兒腹中有何物而這樣大?”安祿山說:“惟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被他的赤誠所感動。天寶六年又進升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為國夫人。皇帝給安祿山在京師建立府第,讓宦官監督工程,告誡他們說:“要好好部署,安祿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話我。”為他雕窗鏤戶,臺觀池沼的華麗都超過了他的身份。皇帝登臨勤政殿,御座的東間特設金雞幛,中置一榻,詔令安祿山坐,來表示對他的恩寵。太子進諫說:“自古以來幄座不是人臣應當享有的,陛下寵愛安祿山過分,必然要驕慢。”玄宗置若罔聞。 當時國家由于長期太平,人民已忘記戰爭,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寵的美人牽制封固,李林甫、楊國忠更替把持朝政,綱紀大亂。安祿山估計天下可取,造反的陰謀日益熾盛,每當他經過朝堂龍尾道時,就要向南北側目窺察,好久才離去。安祿山回到范陽后筑雄武城,擴充兵士,積聚糧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經商,每年坐收百萬之利,同時為他采購了大量戰略物資,以備叛亂。為了迷惑皇帝,他騙誘契丹各酋長,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藥,待他們喝得酣醉,將其全部斬首,先后殺戮數千人,將被殺人的耳朵獻到闕下。皇帝不知真情,賞賜給他鐵券(免死牌),進為東平郡王。安祿山還不滿足,又求兼領河東,玄宗遂拜他為云中太守,河東節度使。他遂兼制3個道,兵力稱雄天下。安祿山造反的苗頭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覺。楊國忠屢次上奏說明安祿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楊國忠出主意說:“現在把安祿山召進京來,他若有意造反,怕我們扣留他,肯定不敢來;若無意造反,他就敢來,這叫‘做賊心虛’。”唐玄宗覺得是個辦法,就下旨召安祿山進京,不幾日,安祿山真的來了,唐玄宗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并在華清宮擺宴招待。酒酣之際,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訴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視,又沒有一點學問,可是圣明的皇上并不嫌棄,不斷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盡啊!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楊國忠,他一直想要殺掉我,請皇上為我作主啊!”唐玄宗聽了這一番哭訴,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祿山了,還授給他左仆射的官職。安祿山從京城出來,惟恐楊國忠有埋伏,疾行出關,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陽老窩。從此,再有人報告說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氣沖沖地斥責報告人誣陷,還將他綁縛送給安祿山處置。但報告人還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確鑿的證據,唐玄宗才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還是采用楊國忠的計策,降旨召安祿山進京。可是,這次安祿山稱病推辭了。唐玄宗又施一計,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要安祿山前來認親,安祿山還是推辭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過來了,可是為時已晚。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召集了諸蕃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長驅南下殺入中原。 自“貞觀之治”以來,唐朝各地多年未發生戰爭。軍隊戰斗力銳減,軍備空虛。因此,當叛軍打來的時候,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叛軍每到一個地方,燒殺擄掠,奸淫婦女,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長期沉溺于游樂宴飲的唐玄宗由于對這場叛亂毫無應變的準備,事到臨頭,倉促應戰。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洛陽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 在這緊急關頭,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巖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復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系,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面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復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范陽之間的聯系,絕其后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經郭子儀的推薦,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分了1萬軍隊給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復7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于常山。雙方展開激戰持續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10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于九門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獲全勝。 史思明新敗后,又收整了5萬叛軍,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鎮,易守難攻。郭、李兩部久攻不下,郭子儀決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戰略,轉戰殲敵。史思明求勝心切,采取了追蹤跟進的策略,企圖重創唐軍。“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儀將計就計,親選500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3天3夜,追到唐縣時,才發現前面只有500騎兵,方知上當,然而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個大勝仗。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2萬兵馬,派謝希德北上增緩。又發范陽老巢的精兵萬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會合5萬叛軍準備卷土重來。郭子儀這時駐扎恒陽(今河北曲陽),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仍然實行疲敵戰術。加緊修繕防御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使5萬叛軍欲戰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敵人的銳氣。特別是郭子儀的擾敵戰術,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可戰。”于是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場,布好戰陣,史思明等叛將也列陣而至,郭子儀指揮得當,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損失戰馬5000余匹。郭子儀指揮官軍乘勝前進,進圍博陵,聲威大振。嘉山一戰,對軍心民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河北10多郡,自發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地方 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后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范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后退無路。安祿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莊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后路被郭子儀切斷,只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里?”他和謀士們不得已才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范陽的計議。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面,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范陽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納這個方略,平定安史之亂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使戰局急劇惡化。 當時駐守潼關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過許多戰功,擔任過隴右和河西兩鎮的節度使。此時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長安居家休養。安祿山叛軍進逼潼關時,唐玄宗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嚇走敵人,就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掛名),領兵御敵。哥舒翰推辭不準,只得抱病出征,把軍隊駐扎在潼關一帶。他十分清楚,自己帶領的十幾萬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關就不錯了。因此采取以守為攻的穩妥之計,潼關守得很好。楊國忠看到哥舒翰兵權在握,怕對自己造成威脅,權勢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戰指揮。楊國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關,收復陜郡、洛陽。哥舒翰明知這樣蠻干,只能招致失敗,可是又不能違抗圣旨,他失聲痛哭一場后,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西南中了叛軍的埋伏。幾場苦戰下來,葬送了十幾萬唐軍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唐玄宗知長安不保,聽信了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來到馬嵬驛。憤怒的士兵殺死了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說:“士兵們殺了楊國忠,不把貴妃正法,他們就無心保駕了。”眾怒難犯,于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楊貴妃賜死。馬嵬驛嘩變平息下來后,唐玄宗繼續向西南逃難。百姓上路攔駕,請求玄宗留下來率領人民討伐叛賊。玄宗無奈,只得分出2000人馬留給太子李亨,讓他主持軍事,留下來平叛。朔方鎮的留守官員勸李亨稱帝,以便號令全國。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朝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首都設在西京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后,叛軍很快攻占了東都洛陽。安祿山看到洛陽宮闕尊雄,心情急欲僭號。第二年正月便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圣武。封他的兒子安慶緒為晉王,安慶和為鄭王。任達奚殉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御史大夫,還設置了百官。潼關失守后,安祿山還沒有到長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宮嬪哭著散匿逃亡,將相府第之家委棄的寶貨不可計數,不逞之徒成群結隊爭搶財物,一連幾日都搶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庫,百司帑藏,搶完便放火燒毀其余的財物。安祿山到長安,大怒,便大規模搜索了3天,民間的財產也全部進行搶掠,百姓更加騷動不安。安祿山怨恨他留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被殺。便取皇帝的近屬霍國長公主、諸王的妃妾、子孫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來祭祀安慶宗。朝中群臣隨從天子走的,誅滅其宗族。 京城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是陪都,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重要。叛軍占領長安、洛陽后,整個局勢急轉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復兩京對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肅宗即位后,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新的朝廷剛建立,軍兵少而且弱。及郭子儀、李光弼全軍來到皇帝的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才形成,人民才覺得有所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依舊兼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肅宗檢閱六軍,到彭原郡時,宰相房珀請求領兵1萬人,自己任統帥去討伐賊兵收復長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請求。軍隊開到陳濤時,被賊兵打敗,喪師殆盡。剛要進行討伐,軍隊就損失過半,只有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作為國家的根本了。 唐肅宗求勝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無恥條件,向回紇借兵15萬。并且任命自己的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他深知李豫也只配當個掛名元帥。懇切地囑托郭子儀要全力以赴。郭子儀答道,自己準備破釜沉舟,不消滅叛軍,以死謝罪。 郭子儀從房官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陜州(今河南陜縣),擊潰潼、陜之間的叛軍,截斷叛軍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長安。唐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按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去奮勇雄斗。 賊將崔乾柘據守潼關。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據守。這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鋒等人,被賊兵關押在蒲州,四人密謀等王師來到時為內應。及郭子儀進攻蒲州,趙復等人殺死守城的賊兵,打開城門迎郭子儀進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崔乾枯的軍隊進城門快一半時,城上的懸門落下,打擊賊兵,崔乾柘沒有進入城門,才得以脫身東逃。郭子儀遂收復陜郡的永豐倉。從此潼、陜之間不再有賊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李豬兒幼年時就開始侍奉安祿山。成為閹人后,對他更加親敬。安祿山反叛后,由于著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撻。李豬兒被侮辱的次數更多。嚴莊雖然是親信,也時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祿山。安祿山僭號后,寵幸段夫人,愛她的兒子安慶恩,欲立他為太子。安慶緒頗有所聞,很是畏懼。嚴莊也怕變難一起對自己不利,便私下對安慶緒說:“君聽說過大義滅親嗎?自古就有不得已而為者。”安慶緒暗中曉示說:“對。”嚴莊又對李豬兒說:“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數嗎?不行大事,離死沒有多少日子!’遂與他定謀。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詔見群臣,瘡痛很重,草草罷朝。這天夜里,嚴莊、安慶緒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帳下,用刀捅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手擊幄柱呼道:“是家賊!”一會兒腸子潰流在地,隨即死了。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仍偽尊他為太上皇。 安祿山死,朝廷想要大舉進攻。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軍隊在譎水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斗,唐軍失利,部隊潰敗。郭子儀退保武功,來到朝堂請罪。九月,隨從廣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漢軍隊15萬進攻長安。回紇派遣葉護太子率領4000騎兵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誓要平定國難。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戰斗,從午時至酉時,斬賊首6萬級。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陜郡。第二天,廣平王李叔進入京師,城中老幼百萬人,夾道歡呼,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肅宗在鳳翔聽到捷報,群臣稱賀。 郭子儀收復了都城長安后,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攻打洛陽。洛陽守將安慶緒聽說唐軍前來攻城,慌忙派大將莊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前去迎戰。叛軍在新店(河南省郟縣西) 潼關遺址 與唐軍相遇。新店地勢險要。叛軍依山扎營,居高臨下,形勢對唐軍非常不利。 郭子儀趁叛軍立足未穩之機,選派2000名英勇善戰的騎兵,向敵營沖殺過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助作戰的回紇軍從背后登山偷襲,自己則親率主力與叛軍正面交戰。戰斗打響之后,郭子儀佯裝敗退。叛軍傾巢出動,從山上追趕下來。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從天而降,萬箭齊發,無數的箭簇像雨點一樣射向敵群。郭子儀又殺了個回馬槍。這時,叛軍的背后又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后被圍,左右遭打。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之下,被打得一敗涂地。莊嚴逃回洛陽,同安慶緒一起棄城北走,官軍一舉收復洛陽。 郭子儀因功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郭子儀頓首感謝。 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北庭行營節度李嗣業、襄鄧節度使魯炅、荊南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滑濮節度許叔冀、興平節度李奐等九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皇帝因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國家的元勛,難以相互統屬,所以不設立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從洛陽逃到相州的安慶緒,明知已被唐軍困于死地,便以讓皇帝位為代價,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萬精兵殺來。 以九節度使的兵力本來可以一舉滅敵,但群龍無首,諸將各自為戰,互不統屬。魚朝恩是監督和操縱九節度使最高長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這次聯軍戰斗唐軍損失嚴重,戰馬萬匹,只剩三千,刀槍十萬幾乎全部丟掉。 宦官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便把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唐肅宗不明是非,信以為真,便削了郭子儀的兵權,以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的職務。 上兀三年二月,河東發生叛亂,殺死統帥李國貞,太原節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朝廷對此很憂慮。而后輩的將帥沒有能力彈壓,勢不得已,遂起用郭子儀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三月,郭子儀辭朝赴鎮,肅宗身體不適,沒有見一個朝臣。郭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于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皇帝將他引到臥室內,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情,全都委托給卿了。”郭子儀嗚咽流涕而出。郭子儀來到絳州,擒拿殺害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數十人,將他們處死。太原的辛云京聽說郭子儀誅殺王元振,也將殺害鄧景山的人誅殺,從此河東諸鎮將帥皆遵奉國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內官程元振當權,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之計,奏準罷免郭子儀副元帥之職,讓他充任肅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慶緒解了圍,自認為立了大功,要和安慶緒平分兵權。安慶緒不答應,史思明就把他殺了,吞并了他的軍隊,回到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他聽說郭子儀被奪去兵權后,于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了。 陷于內憂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啟用郭子儀,他任命雍王李適(即后來的德宗)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10萬,攻打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的部下田承嗣、李懷仙等見大勢已去,遂率部向官軍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便上吊自殺。至此延續了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由于討伐北方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走調離。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10幾個 回紇騎兵 州。763年十月,又占領了奉天(今陜西乾縣),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當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沒有什么別的御敵之計的情況下,急忙下詔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接到詔書時,只有騎兵20人。他從洛陽到武關,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達陜西藍田時,各路勤王之師才相繼到達。為了共赴國難,共雪國恥,收復京城,各路大軍都表示愿意接受郭子儀的統一指揮。 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后,采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他派羽林軍大將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到藍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燃起火把,牽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藍田城東進軍的姿態。暗中親率主力殺向藍田城西。與此同時,他又派遣禁軍將領王甫潛入長安,暗中連結京城中的少年豪俠作為內應。郭子儀迅速集中兵力,奮勇攻擊,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藍田城東沖殺,撲了空,方知中計,嚇得驚惶失措。這時,京城中的內應,此起彼伏高喊:“郭令公(指郭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戰而走,慌忙逃離。長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儀收復。 自吐蕃入侵后,皇帝的車駕東逃,人們皆歸咎于程元振,諫官多次參奏他。程元振心中懼怕,又因郭子儀重立戰功,他不想讓天子回京,勸皇帝暫且以洛陽為都來避開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詔書多日后,郭子儀聽說了,他極為不安,上書代宗,奏疏中說:長安之地,古代稱為天府,右面控制隴、蜀,左面扼守崤、函二關,前有終南、太華的險峻,后有清渭、濁河的堅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圓數千里,帶甲之兵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可以出擊,無利則可以退守。近來,因吐蕃的侵逼,鑾駕到東部去巡行。是因為六軍之兵,向來就不是精練的部隊,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們只是掛個虛名,來逃避國家的征賦,等到驅趕他們去打仗時,百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勝任。也有的人暗中輸獻財物,以此請求免去軍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實情,致使各種政務都荒廢了。遂使陛下振蕩不安,退居于陜郡。這些都是因為委任的失當,怎么可以說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憂慮的是京師遭到剽掠,糧食不足,國用缺乏。依臣之見,只要輕征薄斂,撫恤百姓,簡選賢才,托付老臣練兵御悔,中興之功,旬月之間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過上表,流著淚對左右侍官說;“子儀盡心于國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師。”公元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車駕從陜州回宮,郭子儀伏地請罪,皇帝將車停下來慰勞他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社會內部矛盾重重,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叛變,屢引回紇、吐蕃攻唐。 唐朝將領仆固懷恩是鐵勒族人。安史之亂時,從郭子儀、李光弼 作戰,屢立戰功。曾與回紇兵擊敗過史朝義,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因沒有得到封官加爵,對朝廷不滿,妄圖反叛。他的母親得知后,罵他忘恩負義,還舉刀要砍殺他,以絕后患。仆固懷恩與朝廷猜疑日深,終于背叛朝廷,頓集軍隊于汾州,寇掠并州、汾州下屬各縣作為自己的封邑。 廣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招引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部眾南下,京師惶恐。皇帝召見郭子儀,問抵御戎兵之計。郭子儀說:“據臣所見,仆固懷恩不能有所作為。”皇帝問其原因,回答說:“仆固懷恩雖然號稱驍勇,但他平素不得士心。仆固懷恩本是臣的偏將,其下邊的人皆是臣的部曲,臣的恩信曾施及他們,今天臣為大將,他們必然不忍心以鋒刃相向,因此知道他不能有所作為。”戎虜侵寇分州,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鄰寧,與分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仆固懷恩的前鋒來到奉天,在城外挑戰,諸將請用兵擊之,郭子儀制止他們說:“客兵深入,其利在于速戰,不可與他們爭鋒。他們都是我的部曲,緩之必然會叛離;如果逼迫他們,是加速他們戰斗,開戰則勝負不可言。敢言戰者斬!”便加固城墻以待之,果然不戰而退。 仆固懷恩第一次入寇就這樣被粉碎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御賊兵。 郭子儀一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涇陽。他命令部將四面堅守,自己親率騎兵出沒于前后左右偵察敵情。這時仆固懷恩在行軍途中暴病已死,群兇無首,分營扎寨,各自為戰。郭子儀心中暗喜。但敵眾我寡,仗還是不好打。尤其是回紇兵,驍勇善戰,又多于唐軍5倍以上。不可一世的回紇王驕吟道:“威風凜冽氣昂昂,塞外稱雄無人言;鼓角聲高催戰馬,諸蕃兵力我為強。” 戰則必敗,退則被殲,如何是好?足智多謀的郭子儀決定智取,放棄力敵。他派自己的得力牙將李光瓚前去回紇大營游說。回紇王聽說他是郭子儀派來的,疑惑地說:“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說天可汗(指唐朝皇帝)已經拋棄四海,郭令公也已謝世,中國無主,我們才隨同他來的。如果他老人家健在,我們倒要見一見。” 郭子儀深知只有爭取回紇和唐軍聯合,重點打擊吐蕃,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錯過這個機會,戰爭的勝負,京城的安危不堪設想,他立即決定,親自到回紇軍營走一遭。 郭子儀將要出去會見回紇將領,諸將勸諫說:“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請不要去。”郭子儀說:“虜寇有數萬之眾,今天依靠實力無法相敵,況且至誠能感動神靈,何況是虜寇之輩!”諸將說:“請選鐵騎500衛從。”郭子儀說:“那樣適足以招致禍害。”說完只帶幾名親隨準 免胄圖(局部) 備上馬出發。這時他的兒子急忙趕來,攔住馬頭哭道:“回紇像虎狼一樣兇狠,您身為國家元帥,怎么能冒這個危險呢?千萬不能去送死!”郭子儀說:“現在國家更危險,我以至誠相待,親說回紇退兵,國家轉危為安,別的還有什么可顧惜的。”他的兒子還是攔著不放,郭子儀揚起馬鞭,照兒子的手上打去,縱馬奔馳。 回紇首領藥葛羅,怕唐軍用計,趕緊叫部下擺開陣勢,自己也搭弓上箭,準備射擊。郭子儀遠遠看見這場面,干脆脫下盔甲,把槍也扔了,繼續接近回紇。回紇首領看清后,趕忙上前迎接郭子儀。 郭子儀兩次從安史叛軍手里收復兩京時,曾經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同他們可以說有過并肩戰斗的情誼。他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紇人一向稱他為郭令公,表示對他的尊敬。郭子儀來到回紇營寨,他們一齊向他跪拜。郭子儀將他們扶起,與之痛飲敘談,又派人送來羅錦,歡言如初。 郭子儀對回紇說:“吐蕃本是我朝舅甥之國,朝廷沒有辜負他們,而他們到這里,是不再為親了。如果乘其不備倒戈一擊,如拾地芥那樣容易。他們的羊馬遍野,長達數百里,這是天賜,不可失此機會。今天能驅逐戎兵戰勝敵人,與我朝和好而凱旋,不亦善乎!”他們遂答應下來。 郭子儀派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師。吐蕃知道他們的計謀,當天夜里逃跑。回紇與白元光窮追不舍。郭子儀率大軍繼其后,在靈武臺西原大破吐蕃,斬首5萬,生擒上萬人,收取他們所虜掠的士女4000多人,繳獲的牛羊駝馬,300里內接連不斷。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儀同為唐朝著名將領。他們曾經同在朔方鎮當將軍。可是兩個人的關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氣。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提升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儀刁難他,曾想調到別的方鎮去。這時朝廷要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去平定河北。郭子儀 出以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卻認為郭子儀是借刀殺人,讓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從。臨行前對郭子儀說:“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兒女好嗎?”郭子儀聽到他冤枉自己的話后,流著熱淚對他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器重將軍,才點你的將,愿與你共赴疆場討伐叛賊,哪里還記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聽了非常感動。兩人手扶手相對跪拜,前嫌盡釋。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可是盜賊卻沒有抓到。人們懷疑是朝中宦官魚朝恩指使人干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并向皇上屢進讒言,一再阻撓皇上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對于祖墓被毀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時,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滿朝的公卿大臣原來都很憂慮,怕郭子儀鬧出事端,聽了他的回奏后,都對他無限欽佩。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穩遠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后,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仆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不僅得軍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謹。無論是手握強兵,還是方臨戎敵,詔命他何時入朝,他從未遲延過。在他被幸臣魚朝恩讒毀,削去兵權后,仆固懷恩率10萬大軍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他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他還說,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懼怕盈滿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懷恩被擒,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但這位四朝柱石,衛國功臣,理應受到寵遇。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為“尚父”。他既富貴而且長壽,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有數十人之多,當孫子來 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頷首而已。有一出戲《打金枝》,反映了他家興旺熱鬧的場面。戲的故事是,郭子儀70大壽,全家的人全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斥責道:“你依仗皇父就不來拜壽,我父還不愿意當皇帝呢!”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后,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后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后,哀榮始終。
    惡實 惡實 鼠粘(《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栗,而小如指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而小,萼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凡用揀凈,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搗粉用。 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粘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復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頭痛連睛∶鼠粘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后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粘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樸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蝎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根、莖【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須蒸熟曝干用。不爾,令人欲吐。 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浸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面作飯食,消脹壅。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采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圣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二服。(《食醫心鏡》) 傷寒搐搦,汗后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銼,于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赤,掃凈,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于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臺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曬干,杵為面),白米四合(淘凈)。和作,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恒服極效。(《壽親養老書》) 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凈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涂之。至明,皂莢水洗去。(《圣惠方》) 喉中熱腫∶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圣惠方》)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急方》)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圣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出膿,堅實寒熱∶鼠粘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臺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惡實 惡實 鼠粘(《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栗,而小如指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而小,萼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凡用揀凈,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搗粉用。 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粘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復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頭痛連睛∶鼠粘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后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粘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樸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蝎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根、莖【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須蒸熟曝干用。不爾,令人欲吐。 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浸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面作飯食,消脹壅。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采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圣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二服。(《食醫心鏡》) 傷寒搐搦,汗后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銼,于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赤,掃凈,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于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臺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曬干,杵為面),白米四合(淘凈)。和作,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恒服極效。(《壽親養老書》) 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凈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涂之。至明,皂莢水洗去。(《圣惠方》) 喉中熱腫∶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圣惠方》)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急方》)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圣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出膿,堅實寒熱∶鼠粘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臺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大順 大順 (中國歷史政權)大順(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啟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權。 明末,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隊伍。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稱帝,國號為大順,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二月李自成率軍東征伐明;三月攻占北京,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四月順軍于山海關被清軍擊敗,退回北京,李自成于紫禁城武英殿倉促稱帝,次日率軍離京。 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順軍,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經武關入襄陽;三月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順軍。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為地主團練武裝所殺;順軍余部被南明隆武政權所招撫為忠貞營。 大順疆域,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陜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大順 大順 (中國歷史政權)大順(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啟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權。 明末,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隊伍。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稱帝,國號為大順,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二月李自成率軍東征伐明;三月攻占北京,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四月順軍于山海關被清軍擊敗,退回北京,李自成于紫禁城武英殿倉促稱帝,次日率軍離京。 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順軍,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經武關入襄陽;三月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順軍。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為地主團練武裝所殺;順軍余部被南明隆武政權所招撫為忠貞營。 大順疆域,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陜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麥月 麥月 麥月指的是農歷四月。 農歷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四月的詞語:1. 春意盎然;2. 溫暖舒適;3. 花香四溢;4. 嫩綠欲滴;5. 滿園春色;6. 風和日麗;7. 繁花似錦;8. 春暖花開;9. 綠草如茵;10. 煙花三月;11. 草長鶯飛;12. 美好的季節;13. 明媚的天氣;14. 青青草原;15. 萌動生機;16. 萬物復蘇;17. 春雨綿綿;18. 飛鳥歸巢;19. 青山綠水;20. 碧空如洗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