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衣什么帶的詞語
什么衣什么帶的詞語,常見的有:布衣韋帶、寬衣緩帶、蟒衣玉帶、縫衣淺帶、褒衣博帶、襃衣博帶、逢衣淺帶、褒衣緩帶。
什么衣什么帶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布衣韋帶 | 布衣韋帶【解釋】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后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出處】《漢書·賈山傳》:“布衣韋帶之士,修身于內,成名于外。”【示例】相府開筵,常聚些~。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近義詞】白衣秀士【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補語;借指窮困的書生 |
寬衣緩帶 | 肥大的衣服,寬松的衣帶。形容從容不迫。 |
蟒衣玉帶 | 蟒衣玉帶 蟒衣玉帶,古代貴官的服飾。 |
縫衣淺帶 | 縫衣淺帶【解釋】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出處】先秦·莊周《莊子·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示例】賢豪畢萃,升降有序,~,十有五人。 ◎唐·李白《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語法】聯合式;作賓語;指儒者 |
褒衣博帶 | 褒衣博帶【解釋】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出處】《漢書·雋不疑傳》:“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示例】~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 ◎清·黃遵憲《續懷人》詩【近義詞】寬衣大帶【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
襃衣博帶 | 襃衣博帶【解釋】亦作“褒衣博帶”。亦作“裒衣博帶”。寬衣大帶。古代儒者的裝束。《淮南子·氾論訓》:“古者有鍪而綣領而王天下者矣……豈必襃衣博帶,句襟委章甫哉?”《漢書·雋不疑傳》:“ 不疑 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襃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顏師古 注:“襃,大裾也。言著襃大之衣,廣博之帶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雜記》:“ 韋承貽 咸光 中策試,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帶滿塵埃,獨上都堂納試迴!’”《明史·張士隆傳》:“夫裒衣博帶之雅,孰與市井狡儈之羣。” 清 黃遵憲 《續懷人詩》:“襃衣博帶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堯臣 《宿州河亭書事》詩:“新衣尚穿束,舊服變襃博。” 宋 蘇軾 《謝對衣金帶表》之一:“豈徒褒博以爲容,願盡糜捐而報德。” |
逢衣淺帶 | 逢衣淺帶 詞語解釋 古時儒者所服的一種服飾。寬袖腰束大帶。《荀子·儒效》:“逢衣淺帶,解果其冠。” 唐 獨孤及 《冬夜裴員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賢豪畢會,升降有序,逢衣淺帶,十有五人。” |
褒衣緩帶 | 褒:闊。寬衣大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