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文什么武的詞語
什么文什么武的詞語,常見的有:不文不武、揆文奮武、緯文經武、出文入武、懷文曜武、秉文兼武、秉文經武、乃文乃武、入文出武、修文偃武、偃文修武、允文允武、能文能武、棄文就武、廢文任武、經文緯武、左文右武、能文善武、通文調武、重文輕武、修文演武、弄文輕武、善文能武、興文匽武。
什么文什么武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不文不武 | 不文不武【解釋】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出處】唐·韓愈《瀧吏》詩:“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得無虱其間,不文亦不武。”【反義詞】能文能武【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揆文奮武 | 揆文奮武【解釋】施行文教,振奮武事。【出處】語出《書·禹貢》:“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孔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示例】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 |
緯文經武 | 同“緯武經文 ”。謂以文才武略治理國家。 |
出文入武 | 出文入武【解釋】指文武兼備。【出處】唐·劉禹錫《寄毗陵楊給事》詩之一:“好著櫜鞬莫惆悵,出文入武是全才。” |
懷文曜武 | 猶言文治武功。 |
秉文兼武 | 秉文兼武【解釋】猶言能文能武。【出處】唐·牛肅《紀聞·吳保安》:“李將軍秉文兼武,受命專征。” |
秉文經武 | 秉文經武【解釋】執掌文事,經營武備。【出處】南朝·梁·沈約《王亮等封侯詔》:“秉文經武,任惟腹心。” |
乃文乃武 | 乃文乃武【解釋】贊美人文、武兼備。見乃武乃文。【出處】唐·王勃《九成宮頌》:“一陰一陽,神道也。乃文乃武,圣圖也。” |
入文出武 | 入文出武【解釋】稱人兼備文武之才,入朝為文臣,出朝為將帥。【出處】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
修文偃武 | 修文偃武【解釋】修:昌明,修明;偃:停止。提倡文教,停息武事。【出處】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 |
偃文修武 | 停息文教,整治武備。 |
允文允武 | 允文允武【解釋】形容能文能武。【出處】《詩經·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
能文能武 | 能文能武【解釋】文的武的都行。現常指既能動筆也有實際工作能力。【出處】清·錢采《說岳全傳》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漢。” |
棄文就武 | 棄文就武【解釋】放棄文業,改從武事。【出處】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聞詩禮傳家,此子棄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讀《武經七書》么?”【示例】小可兀自~,來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雖經赦宥,難復前職。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二回 |
廢文任武 | 廢文任武【解釋】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廢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輕文重武。【出處】《戰國策·秦策》:“仍廢文任武,綴甲歷兵,效勝于戰場。” |
經文緯武 | 經文緯武【解釋】治理國家的本領,文的武的都具備。【出處】唐·許敬宗《定宗廟樂議》:“早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示例】(伍子胥)有扛鼎拔山之勇,~之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近義詞】經武緯文【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 |
左文右武 | 指文武并用 |
能文善武 | 能文善武 能文善武,拼音néng wén shàn wǔ,是漢語詞語,解釋是指人文武雙全,出自元·紀君祥《趙氏孤兒》。 |
通文調武 | 通文調武【解釋】指賣弄文才和武藝。【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記·嚴刑》:“我這里是甚麼衙門?誰許你通文調武,可惡!” |
重文輕武 | 重文輕武 重文輕武是指重視文職官員而輕視武職官員。 |
修文演武 | 演:演習。操演兵馬,修明文教。指文武并重 |
弄文輕武 | 弄:戲弄,玩弄。耍弄文士的策略,輕視運用武力 |
善文能武 | 善文能武【解釋】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
興文匽武 | 興文匽武【解釋】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