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手什么足的詞語
什么手什么足的詞語,常見的有:舉手投足、胼手胝足、搓手頓足、一手一足、重手累足、啟手啟足、躡手躡足、皸手繭足、束手束足、斂手屏足、引手投足、福手福足、肘手鍊足、如手如足、肘手煉足。
什么手什么足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舉手投足 | 舉手投足【解釋】一抬手,一動腳。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出處】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近義詞】輕而易舉、易如反掌【反義詞】難于登天、九牛二虎之力【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形容輕而易舉 |
胼手胝足 | 胼手胝足【解釋】胼、胝:老繭。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出處】《荀子·子道》:“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示例】僑胞的金錢不是容易得到的,是由于他們終年~,千辛萬苦,省吃儉用,積蓄起來的。 ◎鄒韜奮《抗戰以來·熱烈愛國的千萬僑胞》【近義詞】摩頂放踵、胼胝手足【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用于書面語 |
搓手頓足 | 搓手頓足【解釋】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的大事誤了那可怎么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示例】輔成~了半晌,沒個理會。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0回【近義詞】急不可待【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焦急的樣子 |
一手一足 | 一手一足【解釋】一個人的手足。指單薄的力量。【出處】《禮記·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近義詞】一手一腳、單槍匹馬【反義詞】人多勢眾【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單薄的力量 |
重手累足 | 重手累足【解釋】兩手相重,兩足相疊,不敢有所舉動。形容十分恐懼的樣子。【出處】宋·王安石《廣西轉運使李君墓志銘》:“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終君去,不敢有所觸。” |
啟手啟足 | 啟手啟足 qǐ shǒu qǐ zú 啟手啟足(啟手啟足) 語本《論語·泰伯》:“ 曾子 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朱熹 集注:“ 曾子 平日,以為身體受於父母,不敢毀傷,故於此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后因以“啟手啟足”為善終的代稱。《晉書·陶侃傳》:“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啟手啟足,當復何恨!”《周書·明帝紀》:“朕得啟手啟足,從先帝於地下,實無恨於心矣。”《北史·薛濬傳》:“既而創鉅釁深,不勝荼毒,啟手啟足,幸及全歸。”亦省作“ 啟手足 ”。 唐 白居易 《故滁州刺史贈刑部尚書滎陽鄭公墓志銘》:“逮啟手足,卒如其志。” 宋 蘇軾 《答孫志康書》:“藏之家笥,須不肖啟手足日,乃出之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若幸啟手足,必當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 |
躡手躡足 | 躡手躡足【解釋】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同“躡手躡腳”。【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三回:“小丫鬟等更躡手躡足的在外間收拾那粉盒妝盝,不敢大聲說一句話,倒弄得內外靜悄悄的。”【示例】為著我到她家去替她看小孩,她走了,和貓一樣~的下樓去了。 ◎蕭紅《橋·煩擾的一日》 |
皸手繭足 | 皸手繭足【解釋】手皸裂,足生繭。形容竭盡全力。【出處】清·嚴復《與主人論教育書》:“凡可以愈愚者,將竭力近氣、皸手繭足以求之。”【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
束手束足 | 束手束足【解釋】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同“束手束腳”。【出處】艾蕪《百煉成鋼》第二章:“就是該死的爐頂化了,限制了他,使他在調整煤氣空氣方面,簡直束手束足,不敢隨便動一下指頭。” |
斂手屏足 | 斂手屏足【解釋】縮手止步。形容不敢妄為。 |
引手投足 | 引手投足【解釋】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別人。【出處】語出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
福手福足 | 福手福足 隋唐時自殘手足之稱。因手足殘廢則可避征戍,故稱“福手福足”。 |
肘手鍊足 | 縛手鐐腳。 |
如手如足 | 如手如足【解釋】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
肘手煉足 | 縛手鐐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