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唇什么舌的詞語
什么唇什么舌的詞語,常見的有:搖唇鼓舌、翻唇弄舌、搬唇遞舌、乖唇蜜舌、斗唇合舌、膏唇歧舌、膏唇拭舌、調唇弄舌、汎唇汎舌、膏唇販舌、搖唇弄舌、布唇枯舌、鼓唇咋舌、膏唇岐舌、奴唇婢舌、焦唇敝舌、搬唇弄舌、鼓唇弄舌、焦唇干舌、鼓唇搖舌、膏唇試舌、銅唇鐵舌、泛唇泛舌。
什么唇什么舌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搖唇鼓舌 | 搖唇鼓舌【解釋】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出處】《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示例】我正在這里指授進兵的方略,膽敢~,煽惑軍心!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近義詞】撥是弄非、花言巧語、巧舌如簧【反義詞】啞口無言、沉默寡言、默不做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翻唇弄舌 | 翻唇弄舌【解釋】指用花言巧語搬弄是非。《金瓶梅詞話》第五六回:“第二就要人品了,又要好相處,沒些説是説非,翻唇弄舌,這就好了。”《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憑你什麼事,高來高就,低來低對,死的也説得活起來,活的也説得死了去,是一個翻唇弄舌的婆娘。” |
搬唇遞舌 | 搬唇遞舌【解釋】挑拔是非。【出處】元·無名氏《南珍珠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遞舌。”【示例】不似你這個兩閑白面,~的歹弟子孩兒。 ◎《古今雜劇·翠紅鄉兒女兩團圓》【近義詞】撥弄是非、搬唇弄舌【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故意挑撥是非 |
乖唇蜜舌 | 乖唇蜜舌【解釋】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 |
斗唇合舌 | 斗唇合舌【解釋】猶言耍嘴皮子,賣弄口才。【出處】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膏唇歧舌 | 歧舌:賣弄口才,說話反復無常。極力用語言打動人 |
膏唇拭舌 | 膏唇拭舌【解釋】膏:用油脂涂抹;拭:擦去。用膏涂嘴唇,用布巾揩舌頭。形容用盡語言之所能以打動人心。【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調唇弄舌 | 調唇弄舌【解釋】①耍嘴皮子,縱談。②搬弄是非。亦作“調唇弄舌”。【出處】《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唇弄舌。”【示例】~,莫非罵詈之言。 ◎明·汪廷訥《獅吼記·爭寵》 |
汎唇汎舌 | 1.亦作"泛唇泛舌"。 2.議論紛紛。 |
膏唇販舌 | 膏唇販舌【解釋】猶言膏唇拭舌。販舌,指賣弄口舌。【出處】南朝·陳·徐陵《與楊仆射書》:“其外膏唇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示例】弟焉得~,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 ◎清·黃宗羲《與李杲堂陳介眉書》 |
搖唇弄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布唇枯舌 | 猶言舌敝唇焦。布,通"膊"。 |
鼓唇咋舌 | 鼓唇咋舌【解釋】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同“鼓唇搖舌”。【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
膏唇岐舌 | 膏唇岐舌【解釋】猶言膏唇拭舌。岐舌,指舌頭上耍花招,說話反復無常。【出處】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生平迂愚,恥以文字媚人,況敢膏唇岐舌,以誑知己。” |
奴唇婢舌 | 說話隨便,亂扯一氣。 |
焦唇敝舌 | 焦唇敝舌【解釋】指費盡口舌。 |
搬唇弄舌 | 搬唇弄舌【解釋】①挑撥是非。②賣弄口才。【出處】①明·徐某《殺狗記·看書苦諫》:“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②許地山《海角底孤星》:“你們念書人底能干只會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罷。” |
鼓唇弄舌 | 鼓唇弄舌【解釋】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示例】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于眾諸侯之前耶? ◎《封神演義》第九四回【近義詞】鼓唇搖舌【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
焦唇干舌 | 焦唇干舌【解釋】指憂心如焚,唇舌亦為之干枯。 |
鼓唇搖舌 | 鼓唇搖舌【解釋】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膏唇試舌 | 膏唇試舌【解釋】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話說出來。【出處】《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銅唇鐵舌 | 銅唇鐵舌【解釋】比喻雄辯的口才。 |
泛唇泛舌 | 1.亦作"泛唇泛舌"。 2.議論紛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