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什么之什么的詞語
風什么之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風木之悲、風塵之警、風樹之悲、風塵之言、風木之思、風燭之年、風樹之感、風雷之變、風塵之變、風塵之驚、風塵之聲、風云之志、風塵之會、風中之燭。
風什么之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風木之悲 | 風木之悲【解釋】風木:同“風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指喪父母的悲傷。【出處】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示例】~何及! ◎清·顧炎武《與李湘北書》 |
風塵之警 | 風塵之警【解釋】謂兵亂之警報和驚憂。《漢書·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鋭,當矢石,啓前行。”《新唐書·馬周傳》:“若人既勞,而用之不息,萬一中國水旱,而邊方有風塵之警,狂狡竊發,非徒旰食晏寢而已。” 明 沈德符 《野獲編·河漕·徐州》:“僅一憲臣居城中,稱兵使者,而一參戎同事,所部兵止數百人,脫有風塵之警,立見瓦裂。”亦作“ 風塵之驚 ”。 王闿運 《振威將軍張君墓志銘》:“歸葬時,東夷有風塵之驚,廷臣諠囂,倉黃促戰。” |
風樹之悲 | 風樹之悲【解釋】同“ 風木之悲 ”。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二·釋寶唱》:“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逮其成長,事與心違,曷勝風樹之悲,顧瞻松楸,未嘗不流涕太息。” |
風塵之言 | 風塵之言【解釋】指流言蜚語。《晉書·劉聰載記》:“聞風塵之言,謂大將軍、衛將軍及左右輔皆謀奉太弟,剋季春構變,殿下宜爲之備。”《魏書·王慧龍傳》:“ 義隆 畏將軍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風塵之聲 ”。《宋書·氐胡傳·略陽清水氐揚氏》:“ 梁州 刺史 甄法護 誣臣遣 司馬飛龍 擾亂 西蜀 ,諸所譖引,言非一事,長塗萬里,無路自明,風塵之聲,日有滋甚。” |
風木之思 | 風木之思【解釋】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而生的思念之情。【出處】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贊·陵寢紀》:“臣謹以山川形勝、陵宮規制,各為一圖,用備九重瞻覽,少慰風木之思。”【示例】只是漂流已久,豈無~,伉儷重諧,方有室家之戀。今欲暫歸祭掃,后當圖效涓埃。 ◎明·張鳳翼《紅拂記·楊公完偶》 |
風燭之年 | 風燭之年【解釋】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 |
風樹之感 | 風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指喪父母的悲傷 |
風雷之變 | 風雷之變【解釋】指上天示警的災異現象。【出處】據《書·金縢》載:周武王死后,周公攝政,鎮壓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亂。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響,懷疑周公的忠誠,于是“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示例】夏四月,京師地震。癸巳司空陳褒以災異免。于是猶有~,有司復以追咎三公。 ◎《后漢紀·安帝紀下》 |
風塵之變 | 風塵之變【解釋】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出處】《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于非常。” |
風塵之驚 | 風塵之驚【解釋】見“ 風塵之警 ”。 |
風塵之聲 | 風塵之聲【解釋】見“ 風塵之言 ”。 |
風云之志 | 風云之志【解釋】像風云那樣雄大高遠的志向。【出處】北周·庚信《周兗州剌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無儒者之榮;或見兵書,遂有風云之志。” |
風塵之會 | 風塵之會【解釋】風塵:比喻戰亂;會:時機。指戰亂發生之際。【出處】東漢·班固《答賓戲》:“彼皆躡風塵之會,履顛沛之勢。”【示例】遇~,必有陵霄之志。 ◎《晉書·慕容垂載記》 |
風中之燭 | 風中之燭【解釋】在風里晃動的燭光。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示例】老拙夫婦年近七旬,如~,早暮難保。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近義詞】風中殘燭、風燭殘年【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臨近死亡的人或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