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什么目什么的詞語
耳什么目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耳聞目睹、耳濡目染、耳聰目明、耳熏目染、耳染目濡、耳聞目染、耳濡目擊、耳濡目及、耳視目聽、耳聞目擊、耳聞目覽、耳聞目見、耳視目食、耳鳴目眩、耳習目染。
耳什么目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耳聞目睹 | 耳聞目睹【解釋】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云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示例】我從鄉下跑京城里,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魯迅《吶喊·一件小事》【近義詞】耳濡目染【反義詞】閉目塞聽【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用于親眼所見 |
耳濡目染 | 耳濡目染【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近義詞】耳聞目睹、耳熟能詳【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
耳聰目明 | 耳聰目明【解釋】聰:聽覺靈敏;明:眼力敏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出處】《周易·鼎》:“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示例】此時服了朱草,只覺~,誰知回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近義詞】心明眼亮【反義詞】昏聵胡涂【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頭腦清楚 |
耳熏目染 | 耳熏目染 ěrxūn mùrǎn[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hears and sees] 指見聞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覺受影響 |
耳染目濡 | 耳染目濡【解釋】同“ 耳濡目染 ”。《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貴的久了,後邊生出來的兒孫,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
耳聞目染 | 耳聞目染【解釋】同“ 耳濡目染 ”。 孫犁 《<從維熙小說選>序》:“老伴是一個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過是因為與我朝夕相處,耳聞目染的結果。” 從維熙 《北國草》第一章五:“由于他小時候在 巴黎 耳聞目染的結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
耳濡目擊 | 耳濡目擊【解釋】見“ 耳濡目染 ”。 |
耳濡目及 | 耳濡目及【解釋】見“ 耳濡目染 ”。 |
耳視目聽 | 耳視目聽【解釋】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出處】《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耳聞目擊 | 耳聞目擊【解釋】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出處】宋·劉克莊《后村全集·回劉汀州書》:“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
耳聞目覽 | 耳聞目覽【解釋】同“ 耳聞目見 ”。 唐 孫揆 《靈應傳》:“ 寳 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
耳聞目見 | 耳聞目見【解釋】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
耳視目食 | 耳視目食【解釋】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出處】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
耳鳴目眩 | 眩:眩暈。兩耳作響,兩眼眩暈 |
耳習目染 |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