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什么國什么的詞語
第什么國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第一國際。
第什么國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第二國際 |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1889–1916)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斗爭的武器。 組織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后伯爾尼國際成立并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并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今日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后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
第三國際 | 第三國際 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于1919~1943年,總部位于莫斯科,是一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組織。第三國際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范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成員最多時包括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組織、400多萬黨員,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第二國際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客觀形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共產主義代表會議,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大會通過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于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等文件,宣告第三國際成立。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作出《關于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并于5月25日公開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聲言這是為了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便于各國共產黨獨立處理問題。1943年5月26日,蘇共中央發表決定,完全同意解散共產國際。 |
第一國際 | 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實際上的領袖。由于會名太長,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nternational(國際)”,第二國際成立后,始稱“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1848年革命后,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具有國際性質。與此同時,全世界勞動人民遭受的壓迫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加強。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而以往分散的斗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范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這種國際主義意識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產生。 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并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組織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