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什么七什么的詞語
竹什么七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竹林七子、竹林七賢。
竹什么七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竹林七子 | 竹林七子 七子 : 1.指春秋鄭國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個親黨。 3.指漢景帝時同時起兵的吳楚等七諸侯國之王。 4.指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等七人,稱建安七子。見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嘉靖﹑隆慶時期李攀龍﹑謝榛﹑梁有譽﹑宗臣﹑王世貞﹑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后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漢代宮中女官名。 |
竹林七賢 | 竹林七賢 (中國魏晉時期七位名士)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過檢索佛教經典《大正藏》的相關譯名,認為“竹林”系東晉士人附會佛教經典的觀點值得商榷。韓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賢名義考辨》(《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認為,“竹林七賢”的命名與僧徒解經的格義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義”之說不足為信。衛紹生在《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中州學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應該在七賢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而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三篇清談誤國)中認為,先有“七賢”而后有“竹林”。“七賢”所取為《論語》“作者人”(《憲問》)之數,意義與東漢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于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