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什么武什么的詞語
文什么武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文恬武嬉、文經武緯、文韜武略、文治武功、文東武西、文昭武穆、文修武偃、文治武力、文弛武玩、文覿武匿、文經武略、文修武備、文韜武韜、文婪武嬉、文德武功。
文什么武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文恬武嬉 | 文恬武嬉【解釋】恬:安閑;嬉:玩樂。文官安閑自得,武官游蕩玩樂。指官吏只知貪圖安逸享受,吃喝玩樂,不關心國事。【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示例】今者~,宜若可為安靜之計。 ◎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二【近義詞】上恬下嬉、尸位素餐【反義詞】文治武功、克己奉公【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文經武緯 | 文經武緯【解釋】經、緯:編織物的縱線與橫線。指從文武兩方面治理國家。【出處】唐·顏真卿《郭公廟碑銘》:“文經武緯,訓徒陟步。”【示例】兩子都有~之才,博古通今之學,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學士之職。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一 |
文韜武略 | 文韜武略【解釋】韜:指《六韜》,古代兵書,內容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略:指《三略》,古代兵書,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謀略。【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近義詞】文武雙全【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
文治武功 | 文治武功【解釋】比喻政治與軍事。【出處】《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災,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示例】唐太宗雄才大略,~都有輝煌的成就。【近義詞】經國濟世、太平盛世【反義詞】文恬武嬉、兵荒馬亂【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用于用兵打仗 |
文東武西 | 文東武西 文東武西是一個成語,讀音是wén dōng wǔ xī,指文武官員的排列位次。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
文昭武穆 | 文昭武穆【解釋】原指文王的子孫眾多,后則泛稱子孫繁衍。【出處】古代宗法制度,宗廟位次,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祭祀時,子孫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禮。周文王于周為穆,文王之子武王則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為穆。【示例】其~,跗萼也如彼;天平地成,功業也如此。 ◎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 |
文修武偃 | 文修武偃【解釋】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指天下太平。 |
文治武力 | 文治武力【解釋】以文治國的盛績與以武禁暴的偉力。 |
文弛武玩 | 文弛武玩【解釋】文武官員玩忽職守。【出處】清·夏燮《中西紀事·剿撫異同》:“成廟暮年,深見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煙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輒啟邊釁。” |
文覿武匿 | 文覿武匿【解釋】藝文興而武道隱。指尚文之風大盛。【出處】語出《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
文經武略 | 文經武略【解釋】經世的文才和軍事謀略。 |
文修武備 | 文修武備【解釋】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規,已符合標準。備:準備完畢。謂文治和軍備都已達到了理想的要求。 |
文韜武韜 | 韜:古代兵書《六韜》,即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指文武兩方面的謀略 |
文婪武嬉 | 文婪武嬉【解釋】指文武官員習于安逸,貪婪成性。 |
文德武功 | 文德武功 文德武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wēn dé wǔ gōng,意思是指施行政教的功德和從事征戰的功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