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什么后什么的詞語
先什么后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先斬后奏、先來后到、先禮后兵、先人后己、先憂后喜、先斬后聞、先花后果、先憂后樂、先難后獲、先斷后聞、先聲后實、先號后笑、先笑后號、先行后聞、先公后私、先號后慶、先河后海、先計后戰、先苦后甜。
先什么后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先斬后奏 | 先斬后奏【解釋】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后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向上級報告。【出處】《漢書·申屠嘉傳》:“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顏師古注:“言先斬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傳·朱珍》:“珍偏將張仁遇珍曰:‘ 軍中有犯令者,請先斬而后白。’”【示例】圣人命俺巡撫江南,敕賜勢劍金牌,體察奸蠹,理枉分冤,~。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近義詞】先禮后兵、先斬后聞【反義詞】事先請示【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辦事 |
先來后到 | 先來后到【解釋】按照來到的先后確定次序。【出處】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二折:“也有個先來后到,反教俺無下梢。”【近義詞】先入為主【反義詞】懲前毖后【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用于人或事 |
先禮后兵 | 先禮后兵【解釋】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示例】你這~方法實在高明。【近義詞】先聲奪人【反義詞】突然襲擊、不宣而戰【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辦事方法巧妙 |
先人后己 | 先人后己【解釋】首先考慮別人,然后想到自己。【出處】《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示例】這也表現了他~、艱苦樸素的崇高品質。 ◎朱敏《深情懷念周伯伯》 |
先憂后喜 |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歡喜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先斬后聞 |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后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向上級報告 |
先花后果 | 先花后果【解釋】舊時比喻先生女后生男。【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生下三女一男:兒子名曰承祖,長女名玉英,次女名桃英,三女名月英。元來是先花后果的。倒是玉英居長,次即承祖。”【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分句;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
先憂后樂 | 先憂后樂【解釋】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先憂事者后樂,先傲世者后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示例】你~師忠彥,由義居仁效昔賢。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先難后獲 | 先難后獲【解釋】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后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出處】《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反義詞】不勞而獲【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比喻不坐享其成 |
先斷后聞 | 先斷后聞【解釋】指先處理后奏聞。 |
先聲后實 | 先聲后實【解釋】聲:聲勢;實:實力。比喻先用聲勢挫折敵方士氣,然后交戰。【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示例】臣艾切謂兵有先聲而后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此席卷之時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近義詞】先聲奪人【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先號后笑 | 先號后笑【解釋】①指命運先兇后吉。②指文章或著作結尾比開頭精彩。【出處】《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示例】所最可惜者,本是通經著述之書,卻言為舉業而作,先之以標題舉業,繼之以別論經義,~,曲終奏雅,高明之士一見講章面目,不待終卷已欠申恐臥矣。清·錢謙益《與 |
先笑后號 | 先笑后號【解釋】指命運先吉后兇。【出處】《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
先行后聞 | 先行后聞【解釋】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向上級報告。【出處】《后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后聞。” |
先公后私 | 先公后私【解釋】先以公事為重,然后考慮私事。【出處】《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辦也。”【示例】卿~,可謂大忠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 |
先號后慶 | 先號后慶【解釋】指初兇后吉。 |
先河后海 | 先河后海【解釋】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學要弄清源流。【出處】《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
先計后戰 | 計:計劃,計謀;戰:作戰。先籌劃好后再戰。指不打無準備的仗 |
先苦后甜 | 指先經歷苦難然后過上幸福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