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三什么的詞語
一什么三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一波三折、一日三秋、一板三眼、一年三秀、一倡三嘆、一倡三歎、一日三復、一日三歲、一唱三歎、一日三月、一日三覆、一相三昧、一日三省、一舉三反、一年三節、一隅三反、一步三搖、一口三舌、一念三千、一獻三售、一夕三遷、一時三刻、一字三縑、一國三公、一祖三宗、一歲三遷、一茅三脊、一床三放、一日三衙、一行三昧。
一什么三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一波三折 | 一波三折【解釋】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比喻文章的結構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宣和書譜·太上內景神經》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反義詞】一帆風順【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
一日三秋 | 一日三秋【解釋】三秋:三個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就象過了三個季度。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形容思念殷切。【出處】《詩經·王風·采蓮》:“彼采葛兮,一是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近義詞】寸陰若歲【反義詞】一刻千金【語法】主謂式;作定語、賓語;形容思念殷切 |
一板三眼 | 一板三眼【解釋】板、眼:戲曲音樂的節拍。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或合規矩。有時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時勢,就是孔圣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示例】他說起話來總是慢條斯理,~,十分清楚。【近義詞】一板一眼【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用于為人處事 |
一年三秀 | 一年三秀 一年三秀是漢語詞匯,讀音yìniánsānxiù,指古人謂芝草一年三次開花。 |
一倡三嘆 | 一倡三嘆【解釋】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余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出處】《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
一倡三歎 | 【解釋】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余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出處】《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
一日三復 | 一日三復【解釋】指在一天之內多次反復玩味。【出處】《梁書·何遜傳》:“沈約亦愛其文,嘗謂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 |
一日三歲 | 一日三歲【解釋】形容對人思念殷切。【出處】《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一唱三歎 | 【解釋】一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后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出處】《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近義詞】字正腔圓、余音繞梁、繞梁三日【反義詞】驢鳴狗吠【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
一日三月 | 一日三月【解釋】形容對人思念殷切。【出處】《詩·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
一日三覆 | 一日三覆【解釋】指在一天之內多次反復玩味。【出處】《孔子家語·弟子行》:“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宮絳之行也。”按,《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語》本此。 |
一相三昧 | 一相三昧 一相三昧是一個佛學術語,禪定之名。 |
一日三省 | 一日三省【解釋】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一舉三反 | 一舉三反【解釋】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一年三節 | 一年三節 一年三節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指一年中的端午、中秋、春節。 |
一隅三反 | 一隅三反【解釋】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近義詞】舉一反三【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指善于類推 |
一步三搖 | 指人走路搖晃或者悠閑自得的樣子 |
一口三舌 | 一口三舌【解釋】比喻嘮叨、話多。【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 |
一念三千 |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之觀法,是佛教天臺宗重要理論之一,出自佛教天臺宗《摩訶止觀》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 |
一獻三售 | 一獻三售【解釋】指人臣過蒙寵幸。同“一獻三酬”。【出處】唐·劉禹錫《問大鈞賦》:“楚臣《天問》不酬,今臣過幸,一獻三售。” |
一夕三遷 | 一夕三遷 一夕三遷是一個漢語詞匯,解釋為一夜之間三次遷移。形容居住的地方極不安全,令人提心吊膽,不得安寧。 |
一時三刻 | 一時三刻【解釋】指很短的時間。【出處】清·李漁《凰求鳳·夥媒》:“機緣湊,把愁腸暫丟,便難成,也一時三刻展眉頭。”【示例】你出來不出來?~就把你燒成黑炭了!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 |
一字三縑 | 一字三縑 裴度 修 福先寺 ,將立碑。 皇甫湜 即請斗酒,飲酣,援筆立就。 度 贈以車馬、繒彩甚厚。 湜 大怒曰:“自吾為《顧況集序》,未常許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縑,何遇我薄邪?” 度 笑,酬以絹九千疋。后因以“一字三縑”謂文酬極高。 |
一國三公 | 一國三公【解釋】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出處】《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示例】武夫當道勢洶洶,~誰適從。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四回【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一祖三宗 | 一祖三宗 江西詩派的后人方回稱杜甫,黃庭堅,陳與義和陳師道為一祖三宗。其中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與義和陳師道為三宗。江西詩派強調的特點是“點石成金”和“奪胎換骨”。 |
一歲三遷 | 一歲三遷【解釋】比喻官職升得極快。【出處】《南史·到儰傳》:“懷其舊德,至是一歲三遷。” |
一茅三脊 | 一茅三脊 一茅三脊是一條古漢語詞匯。 |
一床三放 | 辭典解釋一床三放 yī chuáng sān fàng 比喻一夫兩妻。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然后好借重我爹媽,給他做個月下老人,聯成一床三放,也說不定。」 |
一日三衙 | 一日數次去上司衙門參見和匯報公事。引申指終日,一天到晚。 |
一行三昧 | 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最初出于《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行三昧”。一行,就是行住坐臥,任何的狀況,都保持實相的、智慧的心。“三昧”,又稱“正定”;這個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脫的定,不是外道的強迫,壓抑的定。簡單一點講“一行三昧”,就是無論行住坐臥,都保持一個虛空的心,保持一顆寬容的心,不離一顆菩提心,這個叫作“一行三昧”。 心專于一行而修習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一行三昧復分為二,即:(一)理之一行三昧,乃定心觀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 |
一大三大 | 辭典解釋一大三大 yī dà sān dà 比喻一事既已鋪張,其他的也都不能儉省。 |
一唱三嘆 | 一唱三嘆【解釋】一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后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出處】《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近義詞】字正腔圓、余音繞梁、繞梁三日【反義詞】驢鳴狗吠【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
一月三遷 | 同“一日九遷 ”。 |
一獻三酬 | 一獻三酬【解釋】指人臣過蒙寵幸。亦作“一獻三售”。【出處】《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 |
一穗三秀 | 辭典解釋一穗三秀 yī suì sān xiù 一枝穗上開了三朵花,在古代視為祥瑞。 唐.白行簡《李娃傳》:「有靈芝產于倚廬,一穗三秀,本道上聞。又有白燕數十,巢其層甍,天子異之,寵錫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