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傳
宋王灼《碧雞漫志》云,《河傳》,唐曲,今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前段仄韻,后段平韻。其一屬無射宮,即《怨王孫》曲,外又有越調、仙呂調兩曲。
按《河傳》之名始于隋代,其詞則創自溫庭筠。《花間集》所載唐詞,句讀韻葉,頗極參差,然約計不過三體。有前后段兩仄兩平四換韻者,如溫庭筠“湖上”詞以下十五首是也。內韋莊詞名《怨王孫》,宋人多宗之。歐陽修詞注“越調”。張先詞有“海宇,稱慶,與天同”句,更名《慶同天》。李清照詞有“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句,更名《月照梨花》。有前段仄韻、后段仄韻平韻者,如孫光憲“風飐”詞以下五首是也,宋詞無填此調者。有前后段皆仄韻者,如張泌“渺莽”詞以下七首是也,宋詞亦宗之。《樂章集》注“仙呂調”。徐昌圖詞有“秋光滿目”句,更名《秋光滿目》。歷來舊譜,大都挨字類列,其體莫辨,閱者茫然。譜內劃清三體,每體中細辨句讀韻葉,各以類列,庶按譜時,各有所宗,不致混淆矣。
《碧雞漫志》卷四引《脞說》云:“《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聲韻悲切。”《漫志》又稱:“《河傳》唐詞,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凡前段平韻,后仄韻。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以此知煬帝所制《河傳》,不傳已久。然歐陽永叔(修)所集詞內,《河傳》附‘越調’。亦《怨王孫》曲。今世《河傳》乃‘仙呂調’,皆令也。”《金奩集》所收令詞并入“南呂宮”,《樂章集》入“仙呂調”。唐宋人所作令詞,句豆韻腳,極不一致。但前后兩片皆前仄韻,后平韻,平仄互換,則大抵相同耳。茲選兩格:一為五十五字,前片四仄韻,三平韻,后片三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四字,前片四仄韻,三平韻,后片三仄韻,四平韻。
《碧雞漫志》卷四引《脞說》云:“《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聲韻悲切。”《漫志》又稱:“《河傳》唐詞,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凡前段平韻,后仄韻。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以此知煬帝所制《河傳》,不傳已久。然歐陽永叔(修)所集詞內,《河傳》附‘越調’。亦《怨王孫》曲。今世《河傳》乃‘仙呂調’,皆令也。”《金奩集》所收令詞并入“南呂宮”,《樂章集》入“仙呂調”。唐宋人所作令詞,句豆韻腳,極不一致。但前后兩片皆前仄韻,后平韻,平仄互換,則大抵相同耳。茲選兩格:一為五十五字,前片四仄韻,三平韻,后片三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四字,前片四仄韻,三平韻,后片三仄韻,四平韻。
河傳詞牌名古詩詞(54首)
42
《河傳 樂府十擬,弁陽老人為古人所未為·素》 元·邵亨貞
一出新意矣。
暇日先生以詞寄示,且徵予作,既又獲見橋李諸俊用所擬,益切奇出,閱誦累日無厭。
因悟古人作長短句,若慢則音節氣概,人各不類,往往自民一家。
至于令則律調步武句語,若無大相遠者,間有奇語,不過命以新意,亦未見其各成一家也。
44
《河傳 樂府十擬,弁陽老人為古人所未為·素》 元·邵亨貞
一出新意矣。
暇日先生以詞寄示,且徵予作,既又獲見橋李諸俊用所擬,益切奇出,閱誦累日無厭。
因悟古人作長短句,若慢則音節氣概,人各不類,往往自民一家。
至于令則律調步武句語,若無大相遠者,間有奇語,不過命以新意,亦未見其各成一家也。
53
《河傳令 知縣董德夫小》 元·王哲
德夫知縣。
坐上將余便。
索河傳令。
堂下落花,你咱分明親見。
稍知空,這攀緣,都不戀。
爭如修取來生善。
早悟光陰,急急同飛箭。
足愛前親,好心長行方便。
若回頭,隨我訪,神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