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第三個字是無的成語 (743個)

    201

    舉目

    成語拼音:
    jǔ mù wú qīn
    成語解釋:
    舉目:抬頭看。抬頭張望;沒有一個親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獨依。
    成語出處:
    唐 薛調《劉雙傳》:“四海之廣,舉目親戚,未知托身之所。”
    202

    將門犬子

    成語拼音:
    jiàng mén wú quǎn zǐ
    成語解釋:
    將門:將、相的家庭。比喻父輩有才能,子孫也不會有庸才俗輩。
    成語出處:
    203

    金甌

    成語拼音:
    jīn ōu wú quē
    成語解釋:
    金甌:盛酒器,比喻國土。比喻國土完整。
    成語出處:
    明 徐宏祖《徐霞客游記 黔游日記》:“但各州之地,俱半錯衛屯,半淪苗孽,似非當時金甌缺矣。”
    204

    雞犬

    成語拼音:
    jī quǎn wú jīng
    成語解釋:
    見“雞犬不驚”。
    成語出處: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雞犬驚,百姓大悅。”
    205

    交洽

    成語拼音:
    jiāo qià wú xián
    成語解釋:
    洽:協商;嫌:猜疑。指雙方密切協作,相互信任
    成語出處:
    唐·韓愈《順宗實錄》第一卷:“于父子之間慈孝,交洽嫌。”
    206

    寂若

    成語拼音:
    jì ruò wú rén
    成語解釋:
    寂:寂靜。寂靜得就像沒有人一樣。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箋本·德行下》:“傅茂遠泊然靜處,不妄交游民,袁司徒第經其戶,輒嘆曰:‘經其戶寂若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得非名賢。’”
    207

    寂然

    成語拼音:
    jì rán wú shēng
    成語解釋:
    寂靜沒有聲音。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1卷:“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這殘盤剩飯,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為何寂然聲?”
    208

    孑然

    成語拼音:
    jié rán wú yī
    成語解釋:
    孑然:單獨;依:依靠。形容孤獨一人,
    成語出處:
    《剪燈新話·姚公子傳》:“妻去來數月,而聘金又盡,左顧右盼,孑然依,將自賣自身,而苦主者。”
    209

    舉世

    成語拼音:
    jǔ shì wú bǐ
    成語解釋:
    舉:全,皆;舉世:全世界。整個人世間沒有比類的。形容稀有少見或與倫比
    成語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庚卷:“蕭穎士,開元中,年十九,擢進士第,儒釋道三教不該通,然性偏躁,忽忿戾,舉世比。”
    210

    舉世

    成語拼音:
    jǔ shì wú dí
    成語解釋:
    全世界沒有能勝過的。
    成語出處: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敵’的。”
    211

    極壽

    成語拼音:
    jí shòu wú jiāng
    成語解釋:
    謂永存。
    成語出處: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聲名魂魄施于虛,極壽疆。”
    212

    舉世

    成語拼音:
    jǔ shì wú lún
    成語解釋:
    舉:全,皆;舉世:全世界;倫:類,同類。整個人世間沒有比類的。形容稀有少見或與倫比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畫竹歌序》:“協律郎蕭悅善畫竹,舉世倫,蕭亦甚自秘重,有終歲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
    213

    絕世

    成語拼音:
    jué shì wú lún
    成語解釋:
    絕世:冠絕當世。冠絕當世,超過同輩
    成語出處: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四卷:“其第三子名玉斧,長名挧,字道翔。道德淳瑩,絕世倫。”
    214

    絕世

    成語拼音:
    jué shì wú shuāng
    成語解釋:
    絕世:冠絕當代;雙:獨一二。姿才超眾,天下與倫比。
    成語出處: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一:“我看此女妖嬈艷冶,絕世雙。”
    215

    進退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cuò
    成語解釋:
    謂進退兩難而法應付。
    成語出處:
    明·宋濂《元史·忠義列傳二》:“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噪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算,余舟散走。”
    216

    進退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jù
    成語解釋:
    前進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成語出處:
    《后漢書 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所據矣。”
    217

    進退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lù
    成語解釋:
    指前進后退均路可走,處境困難
    成語出處:
    《陳書 蕭摩訶傳》:“今求戰不得,進退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218

    進退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mén
    成語解釋:
    前進路,后退門。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處容身。
    成語出處:
    宋·朱熹《答劉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紛紛,才有毛發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門,亦何足為軒輊耶。”
    219

    進退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suǒ
    成語解釋:
    前進后退均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
    成語出處:
    明·孔邇《云蕉館紀談》:“婦懷孕十月已足,適至萬山之門首而產,時將夜半矣,進退所,不得已就于門下,以手扳門環生一女子。”
    220

    進退

    成語拼音:
    jìn tuì wú tú
    成語解釋:
    同“進退路”。
    成語出處:
    《魏書·酈范傳》:“腹背受敵,進退途,雖有韓白,恐全理。”
    * 第三個字是無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