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字是安的成語 (56個)
-
41
保國安民
- 成語拼音:
- bǎo guó ān mín
- 成語解釋:
- 保衛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
- 成語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可以掃清水寨,殄滅狂徒,保國安民。”
-
42
高枕安臥
- 成語拼音:
- gāo zhěn ān wò
- 成語解釋:
- 墊高枕頭安心地睡覺。形容無憂無慮。平安無事。
- 成語出處:
- 漢 王充《論衡 順鼓》:“止久至于太旱,試使人君高枕安臥,旱猶自雨。”
-
43
計將安出
- 成語拼音:
- jì jiāng ān chū
- 成語解釋:
- 計:計策;計謀;安:怎樣。計謀將怎樣制定呢?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
-
44
濟世安民
- 成語拼音:
- jì shì ān mín
- 成語解釋:
- 使國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 太宗本紀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
-
45
濟世安人
- 成語拼音:
- jì shì ān rén
- 成語解釋:
- 拯救時世,安定人民。
- 成語出處:
- 唐·劉禹錫《哭呂衡州》:“一夜霜風雕玉芝,蒼生望絕士林悲,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
-
46
樂道安命
- 成語拼音:
- lè dào ān mìng
- 成語解釋:
- 樂守正道而安于天命。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
47
樂道安貧
- 成語拼音:
- lè dào ān pín
- 成語解釋:
- 道:信念;樂道:以守道為樂;安貧:安于貧困。處在貧困的境地中,仍以守道作樂趣。
- 成語出處:
- 《晉書·儒林傳論》:“……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方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并通儒之高尚也。”
-
48
立國安邦
- 成語拼音:
- lì guó ān bāng
- 成語解釋:
- 建立國家,安定天下。亦作“立業安邦”。
- 成語出處: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你看我立國安邦為相宰,那其間日轉千階,喜笑迎腮,掛印懸牌。”元·宮大用《七里灘》第一折:“自開基起運,立國安邦,坐籌帷幄,竭力疆場。”
-
49
立命安身
- 成語拼音:
- lì mìng ān shēn
- 成語解釋:
-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著落。
- 成語出處: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
-
50
樂天安命
- 成語拼音:
- lè tiān ān mìng
- 成語解釋:
- 見“樂天知命”
- 成語出處:
- 巴金《春》:“連她這個樂天安命的年輕姑娘現在也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倒是覺新料想不到的。”
-
51
樂退安貧
- 成語拼音:
- lè tuì ān pín
- 成語解釋:
- 謂樂于遜退,安于貧窮。
- 成語出處:
- 唐·司空圖《漫書》詩:“樂退安貧知是分,成家報國亦何慚。”
-
52
立業安邦
- 成語拼音:
- lì yè ān bāng
- 成語解釋:
- 建立國家,安定天下。同“立國安邦”。
- 成語出處:
- 元 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想五帝之世,求賢用士,立業安邦,你是不知也。”
-
53
閭閻安堵
- 成語拼音:
- lǚ yán ān dǔ
- 成語解釋:
- 指平民安居樂業
- 成語出處:
- 清 嚴復《論中國教化之退》:“行于其野,閭閻安堵,擊壤以嬉,如是者民類治世。”
-
54
樂業安居
- 成語拼音:
- lè yè ān jū
- 成語解釋:
- 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過著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定正常。
- 成語出處: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見如今四海無虞,八方黎庶皆豐富,樂業安居。”
-
55
民不安枕
- 成語拼音:
- mín bù ān zhěn
- 成語解釋:
- 安:安穩。人民不能安心睡覺。形容生活極不穩定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3回:“被他這一鬧,卻鬧得人心皇皇,民不安枕了。”
-
56
弭盜安民
- 成語拼音:
- mǐ dào ān mín
- 成語解釋:
- 弭:平息;安:穩定。平息盜賊,穩定民生
- 成語出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像這盜賊橫行,全不肯講究一個弭盜安民的良法。”
* 第三個字是安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