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第二個字是有的成語 (135個)

    121

    餓莩

    成語拼音:
    yě yǒu è piǎo
    成語解釋:
    餓莩:餓死的人。郊外餓死的人。形容戰亂或災后的景象
    成語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民饑色,野餓莩。”
    122

    盡而意無窮

    成語拼音:
    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
    成語解釋:
    指詩文含義深刻,令人品味不盡。
    成語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盡而意無窮。”
    123

    盡而音意無窮

    成語拼音:
    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
    成語解釋:
    語言窮盡而含意沒窮盡。指詩文等蘊含著深刻含義
    成語出處: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賦》:“故知詞也者,言盡而音意無窮也。”
    124

    成語拼音:
    yīng yǒu jìn yǒu
    成語解釋:
    應該的都。形容十分齊備。
    成語出處:
    《宋書 江智淵傳》:“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人所應無盡無,其江智淵乎!’”
    125

    童心

    成語拼音:
    yóu yǒu tóng xīn
    成語解釋:
    兒童的心態。指年齡雖然大了,仍像兒童一樣單純的心態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猶童心。”
    126

    頭,債

    成語拼音:
    yuān yǒu tóu,zhài yǒu zhǔ
    成語解釋:
    冤頭,債債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須找為主的人。
    成語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劍門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頭,債主。’”
    127

    足無

    成語拼音:
    yí yǒu zú wú
    成語解釋:
    指用多余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成語出處:
    宋 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 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足無,然后天下之務舉矣。”
    128

    此類

    成語拼音:
    zhū yǒu cǐ lèi
    成語解釋:
    猶言諸如此類。
    成語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諸此類,并文士之瑕累。”
    129

    肺腸

    成語拼音:
    zì yǒu fèi cháng
    成語解釋:
    肺腸:比喻心思。指做事自己的用心
    成語出處:
    《詩經·大雅·桑柔》:“自肺腸,俾民卒狂。”
    130

    煩言

    成語拼音:
    zé yǒu fán yán
    成語解釋:
    議論紛紛;不少抱怨責備的話。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四年》:“會同難,嘖煩言,莫之治也。”
    131

    公論

    成語拼音:
    zì yǒu gōng lùn
    成語解釋: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眾自然會評論。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捍庾公呴又問:‘何者居其右?’王曰:‘自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公論。’”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朝廷自公論,汝豈可造次?”
    132

    所歸

    成語拼音:
    zé yǒu suǒ guī
    成語解釋:
    謂責任所歸屬。
    成語出處: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寧府庫藏》:“二司掌印官并該道分巡官,不時巡視閘點,毋得視常虛應故事,儻致疏失,責所歸。”
    133

    應得

    成語拼音:
    zuì yǒu yīng dé
    成語解釋:
    犯了這樣的罪;就應得到這樣的處罰。指罰當其罪。
    成語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應得。”
    134

    攸歸

    成語拼音:
    zé yǒu yōu guī
    成語解釋:
    責任所歸屬。指應承擔的責任是推卸不掉的。
    成語出處:
    宋 司馬光《體要疏》:“夫公卿所薦舉,牧伯所糾劾,或謂之賢者而不賢,謂之罪而無罪,皆跡可見,責所歸,故不敢大為欺罔。”
    135

    攸歸

    成語拼音:
    zuì yǒu yōu guī
    成語解釋:
    攸:所。罪責所歸屬。指罪犯必受懲治。
    成語出處:
    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賜爾姬昌等節鉞,便宜行事,往懲其忤,毋得寬縱,罪攸歸。”
    * 第二個字是有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