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音字的成語 (79個)
-
21
泮林革音
- 成語拼音:
- pàn lín gé yīn
- 成語解釋:
-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 成語出處:
-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
-
22
濮上之音
- 成語拼音:
- pú shàng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
23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成語拼音: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yīn
- 成語解釋: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24
青鳥傳音
- 成語拼音:
- qīng niǎo chuán yīn
- 成語解釋:
- 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指使者傳遞信息
- 成語出處:
- 《漢武帝故事》:“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
-
25
跫然足音
- 成語拼音:
- qióng rán zú yīn
- 成語解釋:
-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 成語出處:
-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26
清音幽韻
- 成語拼音:
- qīng yīn yōu yùn
- 成語解釋:
- 比喻文章造詣極深。
- 成語出處:
- 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
-
27
繞梁之音
- 成語拼音:
- rǎo liáng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 成語出處:
- 晉陸機《演連珠》:“臣聞應物有方,居難則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蘭所難,繞梁之音,實縈弦所思。”
-
28
桑間之音
- 成語拼音:
- sāng jiān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指淫靡的音樂。
- 成語出處: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音初》:“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
-
29
笙磬同音
- 成語拼音:
-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 成語解釋:
-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 成語出處:
- 《詩經 小雅 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
30
水月觀音
- 成語拼音:
- shuǐ yuè guān yīn
- 成語解釋:
-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 普門品》。后用以喻人物儀容清俊秀逸。
- 成語出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
31
聲音笑貌
- 成語拼音:
- shēng yīn xiào mào
- 成語解釋:
- 指人的言談、表情等。
- 成語出處:
- 《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
32
絲竹八音
- 成語拼音:
- sī zhú bā yīn
- 成語解釋: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八音:金、石、絲、木、竹、匏、土、革等八種樂器。指音樂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夔傳》:“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
-
33
絲竹之音
- 成語拼音:
- sī zhú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指音樂的聲音
- 成語出處:
-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絕。”
-
34
同音共律
- 成語拼音:
- tóng yīn gòng lǜ
- 成語解釋:
- 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 成語出處:
-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
35
亡國之音
- 成語拼音:
- wáng guó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36
五音六律
- 成語拼音:
- wǔ yīn liù lǜ
- 成語解釋:
-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準。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樂。
- 成語出處:
- 《尚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37
弦歌之音
- 成語拼音:
- xián gē zhī yīn
- 成語解釋:
- 弦歌:弦樂。彈琴和唱歌的聲音。泛指教學活動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
-
38
下里巴音
- 成語拼音:
- xià lǐ bā yīn
- 成語解釋:
- 下里:鄉里;巴:古國名,在今川東一帶。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 成語出處:
-
39
笑貌聲音
- 成語拼音:
- xiào mào shēng yīn
- 成語解釋:
- 笑貌:表情;聲音:談吐。指人的言談、態度等
- 成語出處: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床席,絕而復蘇者數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
40
弦外有音
- 成語拼音:
- xián wài yǒu yīn
- 成語解釋:
- 弦樂器的弦上發出的聲音以外還有聲音。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耶!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不知所從而來。”
* 音的成語,帶音字的成語,包含音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