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聾字的成語 (36個)
-
21
下塞上聾
- 成語拼音:
- xià sāi shàng lóng
- 成語解釋:
- 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
22
以聾辨聲
- 成語拼音:
- yǐ lóng biàn shēng
- 成語解釋:
- 用聾的耳朵辨別聲音。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
- 成語出處:
- 戰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
23
眼瞎耳聾
- 成語拼音:
- yǎn xiā ěr lóng
- 成語解釋:
- 看不見也聽不到。比喻對周圍情況完全不了解
- 成語出處:
- 京劇《平原作戰》第八場:“日本鬼子眼瞎耳聾,就靠漢奸給他當拐棍。”
-
24
震耳欲聾
- 成語拼音:
- zhèn ěr yù lóng
- 成語解釋:
-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 成語出處: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
25
振聾發聵
- 成語拼音:
- zhèn lóng fā kuì
- 成語解釋:
-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 成語出處: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
26
震聾發聵
- 成語拼音:
- zhèn lóng fā kuì
- 成語解釋:
- 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 成語出處:
-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形同震聾發聵,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
27
昭聾發聵
- 成語拼音:
- zhāo lóng fā kuì
- 成語解釋:
-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 成語出處:
- 《天討·望帝》:“巴縣鄒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聾發聵,正義浹乎寰宇,回響振乎棧峽。”
-
28
裝聾賣傻
- 成語拼音:
- zhuāng lóng mài shǎ
- 成語解釋:
- 故意裝作聾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裝糊涂。
- 成語出處:
- 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
-
29
振聾啟聵
- 成語拼音:
- zhèn lóng qǐ kuì
- 成語解釋:
- 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 成語出處: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六章:“創辦一個《民心日報》,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
-
30
裝聾作癡
- 成語拼音:
- zhuāng lóng zuò chī
- 成語解釋:
- 假裝聾啞癡呆。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 成語出處:
-
31
裝聾作啞
- 成語拼音: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成語解釋:
- 假裝耳聾口啞。形容故意不理睬;裝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裝聾做啞”。
- 成語出處:
-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啞?”
-
32
裝聾裝啞
- 成語拼音:
- zhuāng lóng zhuāng yǎ
- 成語解釋: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 成語出處:
- 茅盾《小巫》:“蔓姐幾次三番乘機會說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樣過日子,老爺只是裝聾裝啞。”
-
33
裝聾做啞
- 成語拼音: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成語解釋: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 成語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妾。”
-
34
妝聾做啞
- 成語拼音: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成語解釋:
- 假裝耳聾口啞,故意不理睬。
- 成語出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悄悄冥冥,一個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
35
詐啞佯聾
- 成語拼音:
- zhà yǎ yáng lóng
- 成語解釋:
- 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 成語出處:
- 《群音類選 官腔類 雙忠記 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
36
鄭昭宋聾
- 成語拼音:
-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 成語解釋:
-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亦使公子馮聘于晉,不假道于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杜預注:“昭,明也。聾,闇也。”后以“鄭昭
- 成語出處:
-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 聾的成語,帶聾字的成語,包含聾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