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火字的成語 (283個)
-
41
燈火萬家
- 成語拼音:
- dēng huǒ wàn jiā
- 成語解釋:
- 家家都點上燈。指天黑上燈的時候。亦形容城鎮夜晚的景象。
- 成語出處:
- 唐 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42
電火行空
- 成語拼音:
- diàn huǒ xíng kōng
- 成語解釋:
- 閃電行于天空。比喻極其迅速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洪波曲》第15章:“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銀瀉地,處理問題的敏捷有如電火行空。”
-
43
妒火中燒
- 成語拼音:
- dù huǒ zhōng shāo
- 成語解釋:
- 因忌妒而異常激動,心神錯亂或狂亂
- 成語出處:
- 沈從文《元宵》:“到妒火中燒時他是完全不為自己設想也不為女人幸福設想,只想等待那機會一到,就將成為戀愛的人。”
-
44
洞若觀火
- 成語拼音: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成語解釋:
- 如同看火那樣看得清楚。比喻對事物觀察得十分明白透徹。
- 成語出處:
- 明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
45
洞如觀火
- 成語拼音:
- dòng rú guān huǒ
- 成語解釋:
- 見“洞若觀火”。
- 成語出處: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
46
刀山火海
- 成語拼音:
- dāo shān huǒ hǎi
- 成語解釋:
- 比喻極其艱險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成語出處:
- 漢 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
-
47
蹈湯赴火
- 成語拼音:
- dǎo tāng fù huǒ
- 成語解釋:
- 比喻不避艱險。
- 成語出處:
-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云合。”
-
48
飛蛾撲火
- 成語拼音:
- fēi é pū huǒ
- 成語解釋:
- 蛾:像蝴蝶似的昆蟲。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
- 成語出處:
- 《梁書 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
49
赴蹈湯火
- 成語拼音:
- fù dǎo tāng huǒ
- 成語解釋:
- 赴:前往;蹈:踩;湯:熱水。形容不畏艱難險阻,奮不顧身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
50
飛蛾赴火
- 成語拼音:
- fēi é fù huǒ
- 成語解釋:
- 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 成語出處:
- 《梁書 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
51
飛蛾投火
- 成語拼音:
- fēi é tóu huǒ
- 成語解釋:
- 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 成語出處:
- 《梁書 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
52
風風火火
- 成語拼音:
- fēng fēng huǒ huǒ
- 成語解釋:
-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徐光耀《平原烈火》:“忽然老曹一頭撞進來,忽閃忽閃眨著兩只眼,風風火火地連叫:‘大隊長,大隊長!’”
-
53
反風滅火
- 成語拼音:
- fǎn fēng miè huǒ
- 成語解釋:
- 漢劉昆為江陵令,縣多火災,昆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后為弘農太守。先是崤黽驛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渡河,光武帝聞而異之,以為德政。《后漢書·儒林傳上·劉昆》:“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后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儒林傳上·劉昆》:“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后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帝嘆曰:‘此乃長者之言也。’”
-
54
風高放火,月黑殺人
- 成語拼音:
- fēng gāo fàng huǒ,yuè hēi shā rén
- 成語解釋:
- 風高:風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風大放火,趁黑夜殺人。形容盜匪趁機作案的行徑。
- 成語出處:
- 元·元懷《拊掌錄》:“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
55
赴火蹈刃
- 成語拼音:
- fù huǒ dǎo rèn
- 成語解釋:
- 赴:前往;蹈:踩踏。赴湯蹈火。比喻不避艱險
- 成語出處:
- 西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
56
烽火連年
- 成語拼音:
- fēng huò lián nián
- 成語解釋:
-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 成語出處:
-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
57
烽火連天
- 成語拼音:
- fēng huǒ lián tiān
- 成語解釋:
- 烽火:古代邊境報警時點起的煙火。到處都在打仗;戰火燃遍各地。
- 成語出處: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移鎮》:“待何如,你星霜滿鬢當戎虜,似這烽火連天各路衢?”
-
58
烽火四起
- 成語拼音:
- fēng huǒ sì qǐ
- 成語解釋:
- 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 成語出處:
-
59
放火燒山
- 成語拼音:
- fàng huǒ shāo shān
- 成語解釋:
- 比喻煽風點火,挑撥離間
- 成語出處:
- 康濯《東方紅》:“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齊占杰,前一陣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燒山呀!”
-
60
烽火相連
- 成語拼音:
- fēng huǒ xiāng lián
- 成語解釋: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 宣帝紀三》:“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
* 火的成語,帶火字的成語,包含火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