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土字的成語 (137個)

    101

    豪劣紳

    成語拼音:
    tǔ háo liè shēn
    成語解釋:
    舊社會農村中有錢有勢的地主、惡霸和品行惡劣的退職官僚。豪:地方上的豪強;劣紳:依勢欺人的惡霸地主和退職官僚。
    成語出處:
    《茅盾選集 封建的小市民文藝》:“小市民痛恨貪官污吏,豪劣紳。”
    102

    階茅茨

    成語拼音:
    tǔ jiē máo cí
    成語解釋:
    見“階茅屋”。
    成語出處:
    《新唐書·薛收傳》:“階茅茨,唐堯以昌。”
    103

    階茅屋

    成語拼音:
    tǔ jiē máo wū
    成語解釋:
    的臺階,茅草的房屋。比喻住房簡陋。
    成語出處:
    《周書 武帝紀下》:“上棟下宇,階茅屋。”
    104

    雞瓦狗

    成語拼音:
    tǔ jī wǎ gǒu
    成語解釋:
    見“雞瓦犬”。
    成語出處:
    延波真《五四前后山東人民的愛國斗爭》:“兇惡軍警呆住了,一個個手足無措,像雞瓦狗一樣蜷伏在路旁。”
    105

    雞瓦犬

    成語拼音:
    tǔ jī wǎ quǎn
    成語解釋: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5回:“關公曰:‘以吾觀之,如雞瓦犬耳!’”
    106

    龍芻狗

    成語拼音:
    tǔ lóng chú gǒu
    成語解釋:
    捏的龍,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實。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杜微傳》:“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龍芻狗之有名也。”
    107

    龍沐猴

    成語拼音:
    tǔ lóng mù hóu
    成語解釋:
    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成語出處:
    清·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李公神道碑》:“時俗方標榜門戶,征逐聲利,以為龍沐猴,非所以自樹立,視之蔑如也。”
    108

    成語拼音:
    tǔ lǐ tǔ qì
    成語解釋:
    指沒有見過世面,具有或表現出各種鄉下人特性的樣子
    成語出處: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8回:“穿著肥肥大大的花褂子,下面是寬腿兒藍褲子,氣的。”
    109

    埋半截

    成語拼音:
    tǔ mái bàn jié
    成語解釋:
    比喻活不了多久
    成語出處:
    蕭乾《皈依》:“別瞧我埋半截兒,我還稀罕我這條老命呢。”
    110

    木形骸

    成語拼音:
    tǔ mù xíng hái
    成語解釋:
    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成語出處:
    《晉書 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木形骸,不自藻飾。”
    111

    牛木馬

    成語拼音:
    tǔ niú mù mǎ
    成語解釋:
    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成語出處:
    《關尹子 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112

    偶蒙金

    成語拼音:
    tǔ ǒu méng jīn
    成語解釋: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襲模仿,徒有其表。
    成語出處:
    清·吳喬《答萬季野詩問》:“宋詩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個人。明詩偶蒙金。”
    113

    壤細流

    成語拼音:
    tǔ rǎng xì liú
    成語解釋: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14

    泰山不辭壤,故能成其高

    成語拼音:
    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成語解釋: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語出處: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是以泰山不辭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15

    泰山不讓

    成語拼音: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成語解釋: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語出處:
    《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16

    泰山不讓壤,故能成其大

    成語拼音: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成語解釋: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語出處: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117

    泰山不讓壤,故能成其高

    成語拼音: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成語解釋: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語出處: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櫛沐甚凈。”
    118

    太歲頭上動

    成語拼音: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
    成語解釋: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成語出處:
    元 無名氏《打董達》第二折:“我兒也,你尋死也,正是太歲頭上動哩!”
    119

    成語拼音:
    tǔ shēng tǔ zhǎng
    成語解釋:
    當地生長的。
    成語出處:
    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們這些干部,大多數是好的,是長,聯系群眾,經過長期斗爭考驗的。”
    120

    開疆

    成語拼音:
    tuò tǔ kāi jiāng
    成語解釋:
    拓:開辟,擴充。開辟領和疆界
    成語出處: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王信韓孽,拓開疆。我圖爾才,越遷晉陽。”
    * 土的成語,帶土字的成語,包含土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