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儒字的成語 (35個)
-
21
宿學舊儒
- 成語拼音:
- sù xué jiù rú
- 成語解釋:
- 指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 成語出處:
- 宋 胡仔《苕溪隱叢話前集 西昆體》:“老杜詩既為世所重,宿學舊儒猶不肯深與之。”
-
22
碩學通儒
- 成語拼音:
- shuò xué tōng rú
- 成語解釋:
- 儒:指讀書人。學問淵博,通達事理的學者。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杜林傳》:“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南史·顧越傳》:“弱冠游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討論無倦。”
-
23
碩彥名儒
- 成語拼音:
- shuò yàn míng rú
- 成語解釋:
- 碩:大;彥:有才學的人。指有名聲的大學者
- 成語出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結多少碩彥名儒;相府開筵,常聚些布衣韋帶。”
-
24
舌戰群儒
- 成語拼音:
- shé zhàn qún rú
- 成語解釋:
- 舌戰:激烈辯論。儒:儒生,舊指讀書人。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
25
通儒達士
- 成語拼音:
- tōng rú dá shì
- 成語解釋:
- 指知識淵博、明智達理的學者。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并敦悅之。”
-
26
通儒達識
- 成語拼音:
- tōng rú dá shí
- 成語解釋:
- 見“通儒達士”。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禮志》:“漢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達識,不以為非。”
-
27
通儒碩學
- 成語拼音:
- tōng rú shuò xué
- 成語解釋:
- 猶言通儒達士。
- 成語出處:
- 《南史·賀瑒傳》:“通儒碩學,復見賀生。今且還城,尋當相屈。”又《儒林傳·顧越》:“弱冠游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計論無倦。”
-
28
談笑有鴻儒
- 成語拼音:
- tán xiào yǒu hóng rú
- 成語解釋:
- 鴻儒:大儒,有名的學者。與學問淵博的人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談笑。指交游的人不同一般。
- 成語出處:
- 唐 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
29
溫文儒雅
- 成語拼音:
- wēn wén rú yǎ
- 成語解釋:
- 猶言溫文爾雅。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為首的是個半老的儒者氣象……次后便是一個溫文儒雅的白面書生。”
-
30
穴見小儒
- 成語拼音:
- xué jiàn xiǎo rú
- 成語解釋:
- 穴:洞孔;穴見:一孔之見。比喻見識淺薄鄙陋的學者
- 成語出處: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第六卷:“耳聽小士,穴見小儒,不知五五之開方。”
-
31
一介儒生
- 成語拼音:
- yī jiè rú shēng
- 成語解釋:
- 一介:一個。一個小小的書生
- 成語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7回:“生員及一介儒生,何敢妄干國政。”
-
32
陽儒陰釋
- 成語拼音:
- yáng rú yīn shì
- 成語解釋:
- 儒:儒家;釋:佛家。表面是儒家,骨子里是佛家
- 成語出處:
-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祗及黃震與顧炎武,名為揚宋抑漢,實則歸心禪學,與其所著《書林揚觶》,皆陽儒陰釋,不可為訓。”
-
33
章句小儒
- 成語拼音:
- zhāng jù xiāo rú
- 成語解釋:
- 指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 成語出處:
- 《漢書 夏侯勝傳》:“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
34
侏儒觀戲
- 成語拼音:
- zhū rǔ guān xì
- 成語解釋:
- 比喻自己沒有主見,只是跟著別人說。
- 成語出處: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譬侏儒觀戲,人笑亦笑,謂‘眾人決不誤我’者,比比皆是也。”
-
35
侏儒一節
- 成語拼音:
- zhū rǔ yī jié
- 成語解釋:
- 比喻能體現事物全貌的局部。
- 成語出處:
- 漢 桓譚《新論 道賦》引諺語:“侏儒見一節,而長短可知。”
* 儒的成語,帶儒字的成語,包含儒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