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舉字的成語 (167個)

    101

    直厝枉

    成語拼音:
    jǔ zhí cuò wǎng
    成語解釋:
    :選拔;直:筆直,正直的人;枉:彎曲,邪惡的人。選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彪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102

    止大方

    成語拼音:
    jǔ zhǐ dà fāng
    成語解釋:
    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為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成語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幺呢?”
    103

    足輕重

    成語拼音:
    jǔ zú qīng zhòng
    成語解釋: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足左右,便有輕重。”
    104

    重若輕

    成語拼音:
    jǔ zhòng ruò qīng
    成語解釋:
    起重物就像起輕東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
    成語出處: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105

    止失措

    成語拼音:
    jǔ zhǐ shī cuò
    成語解釋:
    措:安放,放置。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睿聞知兩處危急,止失措,甚是驚慌。”
    106

    踵思慕

    成語拼音:
    jǔ zhǒng sī mù
    成語解釋:
    :抬起;踵:腳后跟;踵:踮起腳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腳后跟張望
    成語出處: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107

    踵思望

    成語拼音:
    jǔ zhǒng sī wàng
    成語解釋:
    :抬起;踵:腳后跟;踵:踮起腳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腳后跟張望
    成語出處: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蓋聞中國至仁,德洋恩普……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108

    止嫻雅

    成語拼音:
    jǔ zhǐ xián yǎ
    成語解釋:
    嫻: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態和風度嫻靜文雅。
    成語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止嫻雅,淺笑微顰,豐華入目;承顏順意,婉孌快心。”
    109

    止言談

    成語拼音:
    jǔ zhǐ yán tán
    成語解釋:
    行為動和說話言論。指人的外在風度。
    成語出處: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110

    止自若

    成語拼音:
    jǔ zhǐ zì ruò
    成語解釋: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動不失常態。
    成語出處:
    《資治通鑒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止自若。”
    111

    云屬

    成語拼音:
    lóng jǔ yún shǔ
    成語解釋:
    同“龍興云屬”。
    成語出處:
    《南齊書·高帝紀上》:“麾旆所臨,風行草靡,神算所指,龍云屬。”
    112

    云興

    成語拼音:
    lóng jǔ yún xīng
    成語解釋:
    同“龍興云屬”。
    成語出處:
    《東觀漢記·光武皇帝紀》:“帝既有仁圣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云興,三雨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
    113

    龍興鳳

    成語拼音:
    lóng xīng fèng jǔ
    成語解釋:
    喻王者興起。
    成語出處:
    《東觀漢記·馮衍傳》:“皇帝以圣德靈威,龍興鳳,率宛葉之眾,將散亂之兵,歃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陣,摧九虎之軍。”
    114

    縷析

    成語拼音:
    máo jǔ lǚ xī
    成語解釋:
    :瑣碎列。縷:一條一條,詳詳細細。縷析:詳細地分析。瑣細列,詳細地剖析。
    成語出處:
    宋·張孝祥《乞改正遷謫士大夫罪名札子》:“毛縷析,旁逮知舊,懼其不能廢錮,必以贓私罪污之。”
    115

    細故

    成語拼音:
    máo jǔ xì gù
    成語解釋:
    煩瑣地列細小事情,加以責難或攻擊
    成語出處:
    《明史 葉向高傳》:“忠賢乃時毛細故,責向高以困之。”
    116

    細事

    成語拼音:
    máo jǔ xì shì
    成語解釋:
    :列瑣碎的事情。煩瑣地列細小事情,加以責難或攻擊
    成語出處: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細事,以亂大謀。”
    117

    細務

    成語拼音:
    máo jǔ xì wù
    成語解釋:
    煩瑣地列細小事情。
    成語出處: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細事以亂大謀。”
    118

    內稱不避親,外不避怨

    成語拼音: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成語解釋:
    :推薦。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成語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119

    不避親,外不避怨

    成語拼音: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成語解釋:
    :推薦。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成語出處: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不避親,外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120

    不失其子,外不失其仇

    成語拼音: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成語解釋:
    :推薦。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不失其子,外不失其仇,以為至公。’”
    * 舉的成語,帶舉字的成語,包含舉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