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ying的成語 (758個)

    361

    射影含沙

    成語拼音:
    shè yǐng hán shā
    成語解釋:
    相傳江南水中有毒蟲名蜮,人在岸上,影見水中,即以氣為矢,或含沙以射人。及著皮肌,其瘡如疥,中影者亦病。后因稱陰謀中傷他人為“射影含沙”。
    成語出處:
    清·許奉恩《里乘》第七卷:“輸金獲兔,猶屬幸事,禍人轉以福人,射影含沙,徒勞心計。”
    362

    桑榆暮影

    成語拼音:
    sāng yú mù yǐng
    成語解釋:
    桑榆;夕陽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陽斜照桑榆樹的黃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成語出處:
    《書言故事·耆老類》:“年老云桑榆暮影。”
    363

    聲應氣求

    成語拼音:
    shēng yìng qì qiú
    成語解釋:
    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
    《周易 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364

    三盈三虛

    成語拼音:
    sān yíng sān xū
    成語解釋:
    盈:滿。虛:空。指孔子的滿門弟子,被少正卯講學所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形容講學效果好,影響大。
    成語出處:
    漢·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出。”
    365

    身在曹營心在漢

    成語拼音:
    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成語解釋:
    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里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
    成語出處:
    劉波泳《秦川兒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就是上馬金,下馬銀,也別想把我買動。”
    366

    淑質英才

    成語拼音:
    shū zhì yīng cái
    成語解釋: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質,非凡的才能。
    成語出處:
    《后漢書·禰衡傳》:“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
    367

    探竿影草

    成語拼音:
    tàn gān yǐng cǎo
    成語解釋:
    探竿、影草、都是漁民使魚聚集后下網捕撈之法。佛教禪宗借以喻啟發性的隨宜施教。
    成語出處: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368

    天光云影

    成語拼音: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成語解釋:
    影:影子。天上的光亮,云彩映在水中的影子
    成語出處:
    宋·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369

    托驥之蠅

    成語拼音:
    tuō jì zhī yíng
    成語解釋:
    喻指追隨賢能之后而得以顯名的人。
    成語出處:
    《后漢書 隗器傳》:“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李賢注:“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尾,乃騰千里之路。然無損于騏驥,得使蒼蠅絕群也,’見敞傳。”
    370

    摶空捕影

    成語拼音:
    tuán kōng bǔ yǐng
    成語解釋:
    猶言捕風捉影。
    成語出處: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正如癡兒摶空捕影,只堪一笑耳。”
    371

    鼉鳴鱉應

    成語拼音:
    tuó míng biē yìng
    成語解釋:
    鼉:揚子鱷。比喻聲氣相通互相感應
    成語出處:
    《舊唐書·李密傳》:“豹變鵲起,今也其時,鼉鳴鱉應,見機而作。”
    372

    靦面相迎

    成語拼音:
    tiǎn miàn xiāng yíng
    成語解釋:
    靦面:面帶愧色。帶著羞愧的樣子去迎人
    成語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7回:“那呆子放下釘耙,整整直裰,擺擺搖搖,充作個斯文氣象,一直的靦面相迎。”
    373

    天人感應

    成語拼音:
    tiān rén gǎn yìng
    成語解釋:
    感應:交感相應。指有意志的天與世間的人能夠交感相應
    成語出處:
    唐·陳子昂《諫政理書》:“天人感應,陰陽相和。”
    374

    天人相應

    成語拼音:
    tiān rén xiāng yìng
    成語解釋:
    指人體與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變化
    成語出處:
    《靈樞·邪客》:“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375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成語拼音:
    tóng shān xī bēnɡ,luò zhōng dōng yìng
    成語解釋: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應應。”
    376

    同聲相應

    成語拼音: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成語解釋: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
    《周易 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377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成語拼音: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
    成語解釋: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
    378

    同聲之應

    成語拼音:
    tóng shēng zhī yìng
    成語解釋:
    應:應和。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
    朱自清《白采的詩——羸疾者的愛》:“這里深入顯出的工夫,使這樣奇異的主人公能與我們親近,讓我們逐漸的了解他,原諒他,最后和他作同聲之應。”
    379

    韜形滅影

    成語拼音:
    tāo xíng miè yǐng
    成語解釋:
    謂藏匿蹤跡,不露于世。
    成語出處:
    北齊·劉晝《新論·韜光》:“物之寓世,未嘗不韜形滅影、隱質遐外,以全性棲命者也。”
    380

    脫穎而出

    成語拼音:
    tuō yǐng ér chū
    成語解釋:
    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會像錐子放在布袋里那樣;錐針都能全部穿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脫:脫露。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 ying成語,ying的成語,帶ying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