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話的成語 (329個)
-
101
張口結舌
- 成語拼音: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成語解釋: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成語出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面紅過耳。”
-
102
直來直去
- 成語拼音:
- zhí lái zhí qù
- 成語解釋:
- 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或指說話、做事不繞彎子
- 成語出處:
- 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我說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叫人看了那么直來直去,一覽無余。”
-
103
置水不漏
- 成語拼音:
- zhì shuǐ bù lòu
- 成語解釋:
- 置:安放。放著的水一滴也不漏掉。形容說話行事縝密,毫無差錯
- 成語出處:
- 宋·朱熹《朱子語錄》第114卷:“今有學者在某門者,其于考理,非不精當,說得來置水不漏,真是理會得好。”
-
104
咋舌不下
- 成語拼音:
- zhà shé bù xià
- 成語解釋:
- 咋舌:咬舌或忍住不言。形容不敢說話或說不出話來,極度悔恨或畏縮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腲咋舌,叉手從族乎?”
-
105
指手劃腳
- 成語拼音:
- zhǐ shǒu huà jiǎo
- 成語解釋:
- 用手指;用腳劃。形容說話時用手腳示意;也比喻瞎指揮;亂加評論指責。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問起根由,毛潑皮指手劃腳,剖說那事。”
-
106
別別扭扭
- 成語拼音:
- biè biè niǔ niǔ
- 成語解釋:
- 說話、作文不通順,彼此意見不投合。亦指爭執之事
- 成語出處:
-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五章:“但當他遇到另一對糟糕夫妻,別別扭扭過著憋氣日子的時候,他對這件事就心涼了。”
-
107
薄唇輕言
- 成語拼音:
- báo chún qīng yán
- 成語解釋:
- 形容多嘴,說話隨便。
- 成語出處:
- 春秋 無名氏《靈樞經 逆順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
-
108
不動聲色
- 成語拼音:
- bù dòng shēng sè
- 成語解釋: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109
不見經傳
- 成語拼音:
- bù jiàn jīng zhuàn
- 成語解釋:
- 經傳:指經典的著作。經傳里沒有記載;也指人或事物沒多大名氣;又指說話或行文沒有書本根據。
- 成語出處: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于經傳,卻亦甚雅。”
-
110
閉口不談
- 成語拼音:
- bì kǒu bù tán
- 成語解釋:
- 緊閉著嘴不說話或談論秘密
- 成語出處:
- 沈從文《邊城》:“祖父則很快樂的夸獎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
-
111
閉口藏舌
- 成語拼音:
- bì kǒu cáng shé
- 成語解釋:
- 閉著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
- 成語出處:
- 五代 馮道《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
112
閉口結舌
- 成語拼音:
- bì kǒu jié shé
- 成語解釋:
- 閉著嘴不說話。猶言閉口藏舌。
- 成語出處:
- 《快心編初集》第一回:“眾人問知是郝家難為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
-
113
不露聲色
- 成語拼音:
- bù lù shēng sè
- 成語解釋:
- 露:顯露;聲:說話的聲音或語氣;色:臉上的表情。指不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聲音、語氣和表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
- 成語出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薊素秋》:“女知為所紿,特不知何人設此坑阱。女固黠,不露聲色,靜以待之。”
-
114
不留余地
- 成語拼音:
- bù liú yú dì
- 成語解釋:
- 說話、辦事走極端;沒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 成語出處: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11卷:“此狐眼光如鏡,然詞鋒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115
不蔓不支
- 成語拼音:
- bù màn bù zhī
- 成語解釋:
- 蔓:藤蔓,引伸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
- 成語出處:
- 歐陽予倩《談昆劇和的演出》:“現在臺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節刪去,只留熊友蘭與蘇戍娟的一條線,干干凈凈八場戲,不蔓不支,我以為異常好。”
-
116
不聲不吭
- 成語拼音:
- bù shēng bù kēng
- 成語解釋:
- 吭:出聲。不說話,不出聲
- 成語出處: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聲不吭,唿地豁開人,帶著一股風直向工程隊對部走去。”
-
117
不聲不氣
- 成語拼音:
- bù shēng bù qì
- 成語解釋:
- 指不說話;不出聲。
- 成語出處: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你們只想自己的愛人像舊式婦女一樣,百依百順,不聲不氣,來服侍你們。”
-
118
不聲不響
- 成語拼音: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成語解釋:
- 不說話,不出聲
- 成語出處: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
119
不識高低
- 成語拼音:
- bù shí gāo dī
- 成語解釋:
- 識:知道,認識。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 成語出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1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
120
比手畫腳
- 成語拼音:
- bǐ shǒu huà jiǎo
- 成語解釋:
- 說話的同時用手腳來比畫
- 成語出處: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九章:“他像個大總管,率領所有人員從前庭到后院,比手畫腳地指點了半個鐘頭。”
* 關于說話的成語 形容說話的成語 描述說話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