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能力的成語 (122個)
-
101
擎天駕海
- 成語拼音:
- qíng tiān jià hǎi
- 成語解釋:
- 擎天:支撐上天。形容本領大,能力非凡
- 成語出處:
- 元·孔文卿《東床事犯》第一折:“陛下,你便似砍折條擎天駕海紫金梁。”
-
102
檠天架海
- 成語拼音:
- qíng tiān jià hǎi
- 成語解釋:
- 形容本領大,能力非凡
- 成語出處:
- 明·無名氏《大劫牢》第一折:“我是個出水金精獸,穩情取檠天架海梁。”
-
103
巧同造化
- 成語拼音:
- qiǎo tóng zào huà
- 成語解釋:
- 巧:技巧,技藝;同:一樣;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與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
- 成語出處:
- 《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
104
試才錄用
- 成語拼音:
- shì cái lù yòng
- 成語解釋:
- 指根據他人的能力大小給予錄用
- 成語出處: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棄暇錄用。”
-
105
適材適所
- 成語拼音:
- shì cái shì suǒ
- 成語解釋:
- 謂辦事能力與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場所相當。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北伐途次》:“本來是在面坊里住慣了的老馬又落到面坊里,也算得是適材適所。”
-
106
殺伐決斷
- 成語拼音:
- shā fá jué duàn
- 成語解釋:
- 伐:進攻。泛指處事作出決斷的能力
- 成語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3回:“若說料理不開,從小兒大妹妹玩笑時就有殺伐決斷,如今出了閣在那府里辦事,越發歷練老成了。”
-
107
是非之心
- 成語拼音:
- shì fēi zhī xīn
- 成語解釋:
-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 成語出處: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108
手高眼低
- 成語拼音:
- shǒu gāo yǎn dī
- 成語解釋:
- 指做事的能力強而辨識能力低。也指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很低,比喻貪得而不識貨。
- 成語出處:
-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一卷:“余嘗謂北宋人手高眼低。”
-
109
涉世未深
- 成語拼音:
- shè shì wèi shēn
- 成語解釋:
- 指接觸社會少,經歷世事不多,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強
- 成語出處:
- 《晉書·孔衍傳》:“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學不及衍,涉世聲譽過之。”
-
110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 成語拼音:
- shǔ zhōng wú dà jiàng,liào huà zuò xiān fēng
- 成語解釋:
- 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
- 成語出處:
- 清·壯者《掃迷帚》第24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
-
111
談優務劣
- 成語拼音:
- tán yōu wù liè
- 成語解釋:
- 善于空談而治理政務的能力很差。
- 成語出處:
- 《晉書·山濤王戎等傳贊》:“浚沖居鼎,談優務劣。”
-
112
相得益彰
- 成語拼音:
- xiāng dé yì zhāng
- 成語解釋:
- 益:更加;彰:明顯。指兩個人或兩件事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 成語出處: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113
先見之明
- 成語拼音:
- xiān jiàn zhī míng
- 成語解釋:
- 先見:預見;明:指能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楊彪傳》:“后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
114
言過其實
- 成語拼音:
- yán guò qí shí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過:超過;越過;實:實際。原指言語不實;超過自己的實際能力。現多指說話說得過分夸張、不符合實際。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115
衣架飯袋
- 成語拼音:
- yī jià fàn dài
- 成語解釋:
- 比喻沒有能力,干不了事的人
- 成語出處:
- 李棟《彩云歸》:“對于‘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衣架飯袋、凡夫俗子來說,佛門也許是個逃離苦海的福地。”
-
116
衣架飯囊
- 成語拼音:
- yī jià fàn náng
- 成語解釋:
- 裝飯的口袋,掛衣的架子。比喻沒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其余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
117
以貌取人
- 成語拼音:
- yǐ mào qǔ rén
- 成語解釋:
- 以:根據;憑據;貌:外貌;取:衡量、判斷。根據人的外貌衣著來判斷、衡量其品質能力的高下。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118
一日之長
- 成語拼音:
- yī rì zhī cháng
- 成語解釋:
- 表示判斷或處理事情有相當能力。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論王霸之余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
119
有眼無珠
- 成語拼音:
- yǒu yǎn wú zhū
- 成語解釋:
- 珠:眼珠。長著眼睛沒有眼珠。比喻沒有識別人或事物的能力。
- 成語出處:
- 元 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常言道賢者自賢,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蕕般各別難同處。怎比你有眼卻無珠。”
-
120
折節下謀士
- 成語拼音:
- zhé jié xià móu shì
- 成語解釋:
- 折節: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 成語出處:
- 唐·儲光羲《貽鼓吹李丞》:“折節下謀士,深心論客卿。”
* 關于能力的成語 形容能力的成語 描述能力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