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措施的成語 (45個)
-
21
狐鳴魚書
- 成語拼音:
- hú míng yú shū
- 成語解釋:
-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閑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后因以“狐鳴魚書”指起事者動員群眾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
22
見幾而作
- 成語拼音:
- jiàn jī ér zuò
- 成語解釋:
- 幾:苗頭;作:行動。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采取措施。
- 成語出處:
- 《周易 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
23
快刀斬亂絲
- 成語拼音:
- kuài dāo zhǎn luàn sī
- 成語解釋:
- 比喻做事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同“快刀斬亂麻”。
- 成語出處:
- 錢鐘書《圍城》:“恨自己心腸太軟,沒有快刀斬亂絲的勇氣。”
-
24
面授機宜
- 成語拼音:
- miàn shòu jī yí
- 成語解釋:
- 面:當面;授:教;傳授;機宜:適應時機的對策、辦法。當面教給應采取的機密的對策或措施。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與孫子思七首》:“書四紙,并藥方馳上方,須面授其秘也。”
-
25
人亡政息
- 成語拼音:
- rén wáng zhèng xī
- 成語解釋:
- 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 成語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26
雙管齊下
- 成語拼音:
- shuāng guǎn qí xià
- 成語解釋:
- 管:筆;齊:同時。雙手執筆同時作畫。比喻為達到某個目的同時采取兩種措施或同時做兩件事情。
- 成語出處:
-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故事拾遺》:“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干,勢凌風雨,氣傲煙霞。”
-
27
思患預防
- 成語拼音:
- sī huàn yù fáng
- 成語解釋:
- 想到會發生禍患,事先采取預防措施。
- 成語出處:
- 《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
28
水來土掩
- 成語拼音:
- shuǐ lái tǔ yǎn
- 成語解釋:
- 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辦法。
- 成語出處:
- 元 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里領兵與他交鋒。”
-
29
深入人心
- 成語拼音:
- shēn rù rén xīn
- 成語解釋:
- 深深地進入人們的心里。指思想、理論、措施等深為人們理解和接受。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0回:“且君新得諸侯,非有存亡興滅之德,深入人心,恐諸侯之兵,不為我用!”
-
30
隨時制宜
- 成語拼音:
- suí shí zhì yí
- 成語解釋:
- 隨:根據;制:制訂,采取;宜:適宜的措施。根據當時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晉書 周崎傳》:“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
31
新官上任三把火
- 成語拼音:
- xīn guān shàng rèn sān bǎ huǒ
- 成語解釋:
- 指官員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 成語出處: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福軍。你新官上任三把火,亂燒一通,遲早要犯大錯誤呀!”
-
32
徙薪曲突
- 成語拼音:
- xǐ xīn qǔ tū
- 成語解釋:
- 搬開灶旁柴禾,將直的煙囪改成彎的。本謂預防火災。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漢書·霍光傳》:“人為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 成語出處:
- 《漢書·霍光傳》:“人為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
33
因地制宜
- 成語拼音:
- yīn dì zhì yí
- 成語解釋:
- 因:隨順;制:制定;規定;宜:適當;合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夫筑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
34
以防未然
- 成語拼音:
- yǐ fáng wèi rán
- 成語解釋:
- 未然:沒有成為事實。采用某種措施來防止某種事情的發生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姜維傳》:“欲規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
35
以攻為守
- 成語拼音:
- yǐ gōng wéi shǒu
- 成語解釋:
- 以:憑借;用。用主動進攻的戰略作為積極防御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宋 陳亮《酌古論 先主》:“且吾又聞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
36
應機權變
- 成語拼音:
- yìng jī quán biàn
- 成語解釋:
- 權:權宜。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唐·無名氏《仙傳拾遺·張子房》:“子房讀書,能應機權變,佐漢祖定天下。”
-
37
應權通變
- 成語拼音:
- yīng quán tōng biàn
- 成語解釋:
- 謂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
38
因事制宜
- 成語拼音:
- yīn shì zhì yí
- 成語解釋:
- 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的事情,制定適宜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西漢 班固《漢書 韋賢傳》:“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
-
39
因時制宜
- 成語拼音:
- yīn shí zhì yí
- 成語解釋:
- 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 成語出處:
- 《晉書 劉頌傳》:“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
-
40
坐而待斃
- 成語拼音:
- zuò ér dài bì
- 成語解釋:
- 坐著等死。比喻遭遇危難而不采取積極的坐著等死措施。
- 成語出處:
- 語出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 關于措施的成語 形容措施的成語 描述措施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