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比的成語 (41個)
-
21
南橘北枳
- 成語拼音:
- nán jú běi zhǐ
- 成語解釋:
- 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 成語出處:
-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
22
駢拇枝指
- 成語拼音:
- pián mǔ zhī zhǐ
- 成語解釋:
- 駢母:腳上的拇指與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無用的東西。
- 成語出處:
- 莊周《莊子 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
23
瓊堆玉砌
- 成語拼音:
- qióng duī yù qì
- 成語解釋:
- 好象白玉堆砌而成。比喻白玉般的事物聚集一處。
- 成語出處: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7回:“時煬帝與蕭后才轉過后殿,早望見高臺上瓊堆玉砌,一片潔白,異香陣陣,撲面飄來。”
-
24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成語拼音:
- 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
- 成語解釋:
- 價值千金的皮衣,決非一只狐貍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積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 成語出處:
-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
25
樵蘇不爨
- 成語拼音:
- qiáo sū bù cuàn
- 成語解釋:
- 柴草做不成飯。比喻貧困。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幸有袁生,時步玉趾,樵蘇不爨,清淡而已,有似周黨之過閔子。”
-
26
清一色
- 成語拼音:
- qīng yī sè
- 成語解釋:
- 原指打麻將時由一種花色組成的一副牌。后比喻全部由同一種成分構成。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而且他[佘小觀]賭品甚高,輸得越多心越定,臉上神色絲毫不動。又歡喜做‘清一色’。所以同賭的人更拿他當財神看待。”
-
27
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
- 成語拼音:
- 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
- 成語解釋:
- 鎰:古代重量單位,1鎰=20兩;裘:皮衣。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貍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國家需要眾多賢才的力量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墨翟《墨子·親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28
人涉卬否
- 成語拼音:
- rén shè shān fǒu
- 成語解釋:
-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 成語出處:
- 《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
-
29
孺子牛
- 成語拼音:
- rú zǐ niú
- 成語解釋:
- 孺子:兒童。兒童游戲時牽著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
- 成語出處:
- 郭小川《登九山》:“人在變,思想在變,多少英雄甘當孺子牛。”
-
30
稍勝一籌
- 成語拼音:
- shāo shèng yī chóu
- 成語解釋:
- 籌:籌碼,古代用以計數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較起來,稍微好一些。
- 成語出處:
- 清·秋瑾《致秋譽章書》:“吾哥雖稍勝一籌,而無告語則同,無戚友之助亦同。”
-
31
桑田滄海
- 成語拼音:
- sāng tián cāng hǎi
- 成語解釋:
-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 成語出處:
- 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
32
蛇影杯弓
- 成語拼音:
- shé yǐng bēi gōng
- 成語解釋:
-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驚自怕。
- 成語出處:
- 漢 應劭《風俗通義 世間多有見怪》:“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
33
天成地平
- 成語拼音:
- tiān chéng dì píng
- 成語解釋:
- 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 成語出處:
- 《尚書 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工。'《左傳 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
34
鐵杵磨成針
- 成語拼音:
-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 成語解釋:
-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成語出處:
- 宋 祝穆《方輿勝覽 眉州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
35
唐臨晉帖
- 成語拼音:
- táng lín jìn tiē
- 成語解釋:
- 臨:摹仿字畫;帖:書法、繪畫的范本。唐人書法多臨摹晉人范本,脫胎變化而成。比喻善臨摹,少獨創。
- 成語出處: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論詩》:“德機詩如何?曰:‘德機詩如唐臨晉帖。’”
-
36
向平愿了
- 成語拼音:
- xiàng píng yuàn liǎo
- 成語解釋:
- 向平:東漢人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愿:心愿。了:完成。比喻子女婚嫁事都已完畢。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 向長傳:「 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畢, 敕斷家事勿相關, 當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終。」
-
37
逾淮為枳
- 成語拼音:
- yú huái wéi zhǐ
- 成語解釋:
- 逾:越過;枳:枸橘。指橘樹過了淮河就變成了枳樹。比喻事物的狀況隨環境而改變
- 成語出處:
- 《晏子春秋·雜下》:“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
38
一絲不線,單木不林
- 成語拼音:
- yī sī bù xiàn,dān mù bù lín
- 成語解釋:
- 一根絲不能織成線,一棵樹不能形成林。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辦不成事
- 成語出處: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回:“這福兒一絲不線,單木不林,也覺讀的慢懈。”
-
39
養癰遺患
- 成語拼音:
- yǎng yōng yí huàn
- 成語解釋:
- 癰:毒瘡;患:禍害。生了毒瘡不去醫治;給自己釀成禍害。比喻對壞人、壞事姑息寬容;結果自己遭殃。也作“養癰遺害”、“養癰成患”。
- 成語出處: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
40
珠聯璧合
- 成語拼音:
- zhū lián bì hé
- 成語解釋:
- 珍珠聯成串;美玉合成雙。比喻美好的事物。人才聚合在一起。璧:中間有孔的扁圓玉器。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關于成比的成語 形容成比的成語 描述成比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