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意見的成語 (141個)

    121

    異口同音

    成語拼音:
    yì kǒu tóng yīn
    成語解釋: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完全一致。
    成語出處: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122

    議論紛錯

    成語拼音:
    yì lùn fēn cuò
    成語解釋:
    形容不一,議論很多。
    成語出處:
    《后漢書 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
    123

    議論紛紛

    成語拼音:
    yì lùn fēn fēn
    成語解釋:
    紛紛:眾多、雜亂的樣子。表明各種的言論多而雜亂。不一;說法眾多。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
    124

    議論紛紜

    成語拼音:
    yì lùn fēn yún
    成語解釋:
    形容不一,議論很多。
    成語出處:
    語出《后漢書 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
    125

    一面之詞

    成語拼音:
    yī miàn zhī cí
    成語解釋:
    單方面的言辭;即某一個方面的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126

    以水投石

    成語拼音:
    yǐ shuǐ tóu shí
    成語解釋:
    比喻相左,不能為對方所接受。
    成語出處: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
    127

    依違兩可

    成語拼音:
    yī wéi liǎng kě
    成語解釋:
    依:贊成;違:反對;兩可:二者都可以。指對問題態度猶豫,沒有確定的
    成語出處:
    《明史 方從哲傳》:“舉朝力爭,從哲依違兩可。”
    128

    一言九鼎

    成語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成語解釋:
    一句話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決定作用的言論或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129

    引玉之磚

    成語拼音:
    yǐn yù zhī zhuān
    成語解釋:
    自己表示謙虛的話。比喻為了引出別人高明的而發表的粗淺的不成熟的
    成語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130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成語拼音:
    zhēn chā bù jìn,shuǐ pō bù jìn
    成語解釋:
    比喻一個集團非常排外,不容易打進去,也比喻一個人堅持已,不聽別人的任何
    成語出處:
    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23回:“一切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外人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131

    針鋒相對

    成語拼音: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成語解釋:
    針鋒:針尖。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的、觀點、策略、行動等尖銳的對立。也比喻在斗爭中針對對方的言論、行動等采取相應的行動、措施。
    成語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25卷:“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
    132

    眾口如一

    成語拼音:
    zhòng kǒu rú yī
    成語解釋: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一致。同“眾口一辭”。
    成語出處:
    明 沈德符《野獲編 吏部一 都給事升轉》:“而謂科臣但當內擢,其最不肖者間出一二人于外,則眾口如一。”
    133

    眾口一辭

    成語拼音:
    zhòng kǒu yī cí
    成語解釋: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一致。
    成語出處:
    宋 歐陽修《濮議》卷四:“眾口一辭,紛然不止。”
    134

    自鄶以下

    成語拼音:
    zì kuài yǐ xià
    成語解釋:
    吳國的季禮在魯國看周代的樂舞,對于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評論,但從劊國以下他就沒有再表示。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評論。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自鄶以下無譏焉。”
    135

    周聽不蔽

    成語拼音:
    zhōu tīng bù bì
    成語解釋:
    周聽:廣泛聽取;蔽:蒙蔽。廣泛地聽取就不會受蒙蔽
    成語出處:
    漢·賈誼《新書·道術》:“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
    136

    志同氣合

    成語拼音:
    zhì tóng qì hé
    成語解釋:
    志趣相同,一致
    成語出處: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第四卷:“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唯長于平遠,遇志同氣合者始為作之。”
    137

    志同心合

    成語拼音:
    zhì tóng xīn hé
    成語解釋:
    志趣相同,一致
    成語出處:
    明·陸采《明珠記·訪俠》:“官居臺省,曾叨寵幸,只為愛山水窠巢,早離脫仕途坑阱。喜你志同心合,志同心合,果然堪敬!和你結師生,共老林泉下,同期大道成。”
    138

    知無不盡

    成語拼音:
    zhī wú bù jìn
    成語解釋:
    凡是知道的沒有不盡說的。形容發表毫無保留
    成語出處:
    《魏書·李沖傳》:“沖竭忠奉上,知無不盡,出入憂勤,形于顏色。”
    139

    知無不言

    成語拼音:
    zhī wú bù yán
    成語解釋:
    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言:說話)。形容發表毫無保留。
    成語出處:
    《魏書 崔光傳》:“臣之愚識,知無不言。”
    140

    尊聞行知

    成語拼音:
    zūn wén xíng zhī
    成語解釋:
    尊:尊重。重視聽到的,實行已懂的道理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 關于意見的成語 形容意見的成語 描述意見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