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意見的成語 (141個)
-
21
芻蕘之見
- 成語拼音:
- chú ráo zhī jiàn
- 成語解釋:
-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 成語出處:
- 《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
22
各執一詞
- 成語拼音:
- gè zhí yī cí
- 成語解釋:
- 執:堅持。各人堅持各人的說法。形容意見不一致。
- 成語出處:
- 巴金《春》:“她看見王氏和覺民各執一詞,不能斷定誰是誰非。”
-
23
一己之見
- 成語拼音:
- yī jǐ zhī jiàn
- 成語解釋:
- 指一個人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近時曾公端伯亦編皇宋百家詩選,去取任一己之見。”
-
24
直抒己見
- 成語拼音:
- zhí shū jǐ jiàn
- 成語解釋:
- 直:直爽;抒:抒發;表達。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清 方苞《與李剛主書》:“倘鑒愚誠,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語,一切稚芟,而直抒己見,以共明孔子之道。”
-
25
集思廣益
- 成語拼音:
- jí sī guǎng yì
- 成語解釋:
- 集:集中;思:思想;廣:擴大;益:好處。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眾人的思想和智慧;廣泛吸收好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三國 蜀 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
26
力排眾議
- 成語拼音:
- lì pái zhòng yì
- 成語解釋:
- 力:竭力;排:排除;議:議論;意見。竭力排除或駁倒各個人的議論;使自己的主張占上風。
- 成語出處:
- 宋 蘇轍《上皇帝書》:“臣以不識忌諱,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眾議,使臣得不遂棄于世。”
-
27
拭面容言
- 成語拼音:
- shì miàn róng yán
- 成語解釋:
- 拭:擦;拭面: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軫當時怒氣沖,拭面容言無慍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
28
懸鞀設鐸
- 成語拼音:
- xuán táo shè duó
- 成語解釋:
- 懸:吊掛;鞀:鼗鼓,撥浪鼓;鐸:大鈴。吊起鼗鼓,設置鈴鐸。指聽取臣民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清·陳熾《議院》:“泰西議院之法,本古人懸鞀設鐸,閭師黨正之遺意。”
-
29
誅鋤異己
- 成語拼音:
- zhū chú yì jǐ
- 成語解釋:
- 指清除反對自己或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誅:殺害;鋤:鏟除。
- 成語出處:
- 《梁書 止足 陶季直傳》:“齊武帝崩,明帝作相,誅鋤異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頗忌之,乃出為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
30
百家爭鳴
- 成語拼音: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成語解釋:
-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思想;鳴:指發表意見。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陰陽、名、縱橫、雜、農等名家稱為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爭論呈現出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今指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
31
不謀同辭
- 成語拼音:
- bù móu tóng cí
- 成語解釋:
- 指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謀同辭。”
-
32
固執不通
- 成語拼音:
- gù zhí bù tōng
- 成語解釋:
-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變通
- 成語出處: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不通的吳翹胡子。”
-
33
堅執不從
- 成語拼音:
- jiān zhí bù cóng
- 成語解釋:
- 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小官勸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爭奈元帥堅執不從。”
-
34
莫衷一是
- 成語拼音:
- mò zhōng yī shì
- 成語解釋:
- 莫:不;還是;衷:折衷;斷定;是:對。指不知哪個正確。形容各種意見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 成語出處: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
35
排斥異己
- 成語拼音:
- pái chì yì jǐ
- 成語解釋:
- 排斥:排除;驅逐;異己:同自己意見不合的人;一般指在重大政治問題上有嚴重分歧或敵對的人;比喻排擠、清除與自己意見不合或利害沖突的人。又作“排除異己。”
- 成語出處:
- 《晉書 殷凱傳》:“凱見江績亦以正直為仲堪所斥,知仲堪當逐異己,樹置所親。”
-
36
拋磚引玉
- 成語拼音:
- pāo zhuān yǐn yù
- 成語解釋:
-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
- 成語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
37
虛己受人
- 成語拼音:
- xū jǐ shòu rén
- 成語解釋:
- 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
-
38
先入為主
- 成語拼音:
- xiān rù wéi zhǔ
- 成語解釋:
- 指先聽進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
39
言人人殊
- 成語拼音:
- yán rén rén shū
- 成語解釋:
- 殊:不同。說的話個個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曹相國世家》:“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
40
別別扭扭
- 成語拼音:
- biè biè niǔ niǔ
- 成語解釋:
- 說話、作文不通順,彼此意見不投合。亦指爭執之事
- 成語出處:
-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五章:“但當他遇到另一對糟糕夫妻,別別扭扭過著憋氣日子的時候,他對這件事就心涼了。”
* 關于意見的成語 形容意見的成語 描述意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