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好壞的成語 (56個)
-
41
是是非非
- 成語拼音:
- shì shì fēi fēi
- 成語解釋:
-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 成語出處:
-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
42
薰蕕錯雜
- 成語拼音:
- xūn yóu cuò zá
- 成語解釋:
-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類;錯:雜錯。把香草和臭草夾雜在一起。比喻善惡好壞混雜不分
- 成語出處: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一卷:“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
43
薰蕕無辨
- 成語拼音:
- xūn yóu wú biàn
- 成語解釋:
-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類;辨:明察。分不清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惡好壞不分,是非混淆
- 成語出處:
- 唐·陸贄《又論進瓜果人擬官狀》:“薰蕕無辨,涇渭不分,二紀于茲,莫之能整。”
-
44
眼內無珠
- 成語拼音:
- yǎn nèi wú zhū
- 成語解釋:
- 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
-
45
閱人多矣
- 成語拼音:
- yuè rén duō yǐ
- 成語解釋:
- 形容人閱歷多,跟各種各樣的人打過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人的好壞以至于他的前程。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房玄齡傳》:“仆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
-
46
玉石不分
- 成語拼音:
- yù shí bù fēn
- 成語解釋:
- 比喻好壞不分。
- 成語出處: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
47
玉石混淆
- 成語拼音:
- yù shí hùn xiáo
- 成語解釋:
- 比喻好壞混雜。
- 成語出處:
- 晉·葛洪《抱樸子·百家》:“真偽顛倒,玉石混淆。”
-
48
玉石俱燼
- 成語拼音:
- yù shí jù jìn
- 成語解釋:
- 美玉和石頭一樣被燒毀。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成語出處:
- 北齊·邢子才《廣平王碑文》:“群心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斗,星筼日銷,昆岳既毀,玉石俱燼。”
-
49
玉石難分
- 成語拼音:
- yù shí nán fēn
- 成語解釋:
- 對美玉和石頭不加區分或難以區分。比喻好壞不分
- 成語出處:
- 唐·陸贄《招諭淮西將吏詔》:“兵戈既接,玉石難分。”
-
50
玉石相揉
- 成語拼音:
- yù shí xiāng róu
- 成語解釋:
- 比喻好壞混雜。
- 成語出處:
- 《孔叢子·對魏王》:“駑驥同轅,伯樂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為之嘆息。”
-
51
玉石雜糅
- 成語拼音:
- yù shí zá róu
- 成語解釋:
- 比喻好壞混雜。
- 成語出處:
- 漢·王充《論衡·累害》:“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賢士之行,善惡相苞。”
-
52
臧否人物
- 成語拼音:
- zāng pǐ rén wù
- 成語解釋:
- 臧否:褒貶。評論人物好壞。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未嘗臧否人物。”
-
53
知人論世
- 成語拼音:
- zhī rén lùn shì
- 成語解釋:
- 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
54
墜茵落溷
- 成語拼音:
- zhuì yīn luò hùn
- 成語解釋:
- 茵:茵席;溷:廁所。隨風而落,有的飄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糞坑里。比喻境遇好壞不同。
- 成語出處:
- 《梁書 儒林傳 范縝》:“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溷之側。”
-
55
濯纓濯足
- 成語拼音:
- zhuó yīng zhuó zú
- 成語解釋:
- 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 成語出處: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
56
朱紫難別
- 成語拼音:
- zhū zǐ nán bié
- 成語解釋:
- 朱:紅色。古代以朱色為正色,紫色為間色,比喻正邪、好壞。形容善惡不辯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董允傳》:“丞相亮將北伐,住漢中,慮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
* 關于好壞的成語 形容好壞的成語 描述好壞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