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不目的成語 (37個)
-
21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成語拼音: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 成語解釋:
-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成語出處: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22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成語拼音:
- 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 成語解釋:
- 蔽:遮蓋;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成語出處: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23
不堪入目
- 成語拼音:
- bù kān rù mù
- 成語解釋:
- 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
- 成語出處: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酒保陪笑道:‘此數肴也,以先生視之,固不堪入目矣。’”
-
24
過目不忘
- 成語拼音:
- guò mù bù wàng
- 成語解釋:
- 看過一遍就不會忘記;形容記憶力強;也形容給人的印象深刻。
- 成語出處:
- 《晉書 苻融載記》:“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
25
目不見睫
- 成語拼音:
- mù bù jiàn jié
- 成語解釋:
- 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無自知之明
- 成語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
26
目不識書
- 成語拼音:
- mù bù shí shū
- 成語解釋:
-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 成語出處:
-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
27
目不識字
- 成語拼音:
- mù bù shí zì
- 成語解釋:
- 指一個字也不認得
- 成語出處:
- 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
28
目不妄視
- 成語拼音:
- mù bù wàng shì
- 成語解釋:
- 妄:胡亂。不隨便亂看。形容遵守禮制
- 成語出處:
- 《仙傳拾遺·楊通幽》:“護氣希言,目不妄視,絕聲利,遠囂塵,則可以凌三屆,登太清矣。”
-
29
目不邪視
- 成語拼音:
- mù bù xié shì
- 成語解釋:
-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
- 成語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婦人請竺同載。竺上車端坐,目不邪視。”
-
30
疾霆不暇掩目
- 成語拼音:
-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
- 成語解釋: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成語出處:
- 《淮南子 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31
死不瞑目
- 成語拼音:
- sǐ bù míng mù
- 成語解釋:
- 死了也不閉眼。指人將要死之時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來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實現;死不甘心。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堅傳》:“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
32
不識廬山真面目
- 成語拼音: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 成語解釋:
-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33
綱目不疏
- 成語拼音:
- gāng mù bù shū
- 成語解釋:
- 比喻法令細密。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于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階下綱目不疏。’”
-
34
目不交睫
- 成語拼音:
- mù bù jiāo jié
- 成語解釋:
-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閉眼。沒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間不睡覺或睡不著。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 文帝紀上》:“陛下在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
35
目大不睹
- 成語拼音:
- mù dà bù dǔ
- 成語解釋:
- 睹:看。眼睛很大卻看不見東西。形容徒具形式
- 成語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山木》:“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
36
目不窺園
- 成語拼音:
- mù bù kuī yuán
- 成語解釋:
- 窺:瞥看。原指漢代董仲舒專心治學;幾年中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頭鉆研;不為外事分心。
- 成語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書傳》:“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
37
目不識丁
- 成語拼音:
- mù bù shí dīng
- 成語解釋:
- 丁:表示最簡單的字。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
- 成語出處:
- 《舊唐書 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 關于不目的成語 形容不目的成語 描述不目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