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不同意的成語 (37個)
-
21
寸木岑樓
- 成語拼音:
- cùn mù cén lóu
- 成語解釋:
- 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后也比喻差距極大。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
22
獨到之處
- 成語拼音:
- dú dào zhī chù
- 成語解釋:
- 指與眾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見解。含褒意。
- 成語出處:
-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二卷:“往往獨到之處,能以中鋒達意,以中聲赴節。”
-
23
話不投機半句多
- 成語拼音:
- huà bù tóu jī bàn jù duō
- 成語解釋:
- 彼此心意不同,談話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
- 成語出處: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26回:“這日大家暢飲,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不知不覺,喝了個酩酊大醉。”
-
24
見異思遷
- 成語拼音:
- jiàn yì sī qiān
- 成語解釋:
- 異:另外的;別的;遷:改變;變動。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變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 成語出處:
- 先秦 管仲《管子 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
25
排除異己
- 成語拼音:
- pái chú yì jǐ
- 成語解釋:
- 排擠、清除和自己意見不同或不屬于自己集團派系的人。
- 成語出處: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十章:“孫峻、孫晽兄弟相繼專權,更加殘暴,排除異己,淫污宮廷。”
-
26
時異事殊
- 成語拼音:
- shí yì shì shū
- 成語解釋:
- 殊:不同;差異。時間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樣。意思是事物隨著時間改變而發生變化。亦作“時異勢殊”。
- 成語出處:
- 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尚恐議者曰:‘時異事殊。’臣請復為陛下租舉近效之尤章者以辯焉。”
-
27
同工異曲
- 成語拼音:
- tóng gōng yì qǔ
- 成語解釋:
- 工:細致,巧妙;異:不同的。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說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唐 韓愈《進學講》:“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
28
唯唯綢否
- 成語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 成語解釋:
- 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29
唯唯否否
- 成語拼音:
- wěi wěi fǒu fǒu
- 成語解釋:
- 唯唯: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虛與委蛇,不可置否。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30
消除異己
- 成語拼音:
- xiāo chú yì jǐ
- 成語解釋:
- 排擠、消除與自己意見不同或非本集團的人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蔣介石在挑動內戰》:“這樣的敵我倒置,真是由蔣介石自己召供,活畫出他一貫勾結敵偽,消除異己的全部心理了。”
-
31
嘻笑怒罵
- 成語拼音:
- xī xiào nù mà
- 成語解釋:
- ①指嬉戲、歡笑、憤怒、詈罵等不同的情緒表現。②謂不拘守規格,率情任意地發揮表現。③嘲弄辱罵。
- 成語出處:
- ①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詞采》:“照此法填詞,則離合悲歡,嘻笑怒罵,無一語、一字,不帶機趣而行矣。”②清·馮班《鈍吟雜錄·讀古淺說》:“嘻笑怒罵,自是蘇文病處;君子之文必莊重。”
-
32
自出胸臆
- 成語拼音:
- zì chū xiōng yì
- 成語解釋:
- 臆:胸。出自自己心意。指與眾不同的個人見解、旨趣
- 成語出處:
- 清·汪琬《吳道賢詩小序》:“郭恕先、米元章之流,往往于繩墨之外,自出胸臆。”
-
33
愛莫能助
- 成語拼音:
- ài mò néng zhù
- 成語解釋:
- 愛:一說通“爰”;隱蔽貌;指隱而不見;另說解為同情憐惜。①原意指德之舉無形;隱而不見;所以沒有人能幫助他。②雖很同情;愿意幫助;但限于力量或條件而無法辦到。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開言道:‘子瞻左遷黃州,乃圣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
-
34
狐疑不決
- 成語拼音:
- hú yí bù jué
- 成語解釋:
- 狐疑:狐性多疑;猶豫;決:決斷。像狐貍那樣多疑慮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班固《后漢書 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
35
鐫心銘骨
- 成語拼音:
- juān xīn míng gǔ
- 成語解釋:
- 鐫:雕刻。意同“刻骨銘心”。形容永記不忘。
- 成語出處:
- 明·陸采《明珠記·獲蔭》:“漂泊留潭府,荷深思解衣推食,自知慚負;又荷吹噓登云路,嬌女肯教同赴,這厚德鐫心銘骨。”
-
36
使酒罵座
- 成語拼音:
- shǐ jiǔ mà zuò
- 成語解釋:
- 亦作“使酒罵坐”。漢灌夫為人剛直不阿,好使酒。一日,與魏其侯竇嬰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無禮,遂借行酒之機指臨汝侯灌賢而罵之,其意實在蚡。蚡乃劾夫罵坐不敬。事見《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后因稱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罵同席之人為“使酒罵座”。
- 成語出處:
- 漢灌夫為人剛直不阿,好使酒。一日,與魏其侯竇嬰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無禮,遂借行酒之機指臨汝侯灌賢而罵之,其意實在蚡。蚡乃劾夫罵坐不敬。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
37
束裝盜金
- 成語拼音:
- shù zhuāng dào jīn
- 成語解釋:
- 《漢書 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后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后因以“束裝盜金”謂無端見疑。
- 成語出處:
- 《漢書·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后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
* 關于不同意的成語 形容不同意的成語 描述不同意的成語。